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将呈长期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将呈长期趋势

————————————————————————————————作者: ————————————————————————————————日期:

专家: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将呈长期趋势

客观存在两种物价上涨形态

一般而言,物价上涨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应紧张型物价上涨:由于供应短缺,商品价格发生上涨。我国以前发生的物价上涨,大多属于这种类型。比较突出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价格冲关”那一次物价上涨。另一种是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源于生产和流通成本增加,即使其商品供求关系宽松,甚至是产能过剩也是如此。此次金融危机前后接连发生的两次物价上涨,均属于此类型物价上涨。

两种物价上涨形态成因不同,其表现特点也不同。从供应紧张型物价上涨来看,这类涨价形态的特点是涨价势头猛,来得快、去得急,周期短,易于受到“热钱”炒作追捧;同时发生领域单一,连锁反应不大;又由于不同商品领域供求关系各异,在部分商品供应紧张涨价的同时,一些商品却因为供大于求而降价,因此很多时候表现为结构性物价上涨。相对而言,这类物价易于治理。通过增加供应,或者抑制需求,实现供求关系平衡后,物价上涨问题很快解决,而且市场价格波动本身也会对价格过快上涨进行修正。

从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来看,这类涨价形态的特点是来势平缓,逐步显现,时间滞后性强;但连锁反应面广,时常出现互为成本的轮番上涨局面;相对而言,其治理较为困难,易于导致宏观调控的“两难”困境,其涨价周期的结束较为长远。短期炒作“热钱”对于这类物价上涨形态兴趣不大。

现阶段物价上涨属于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

现阶段所发生的物价上涨,主要缘由成本增加所推动。因为目前国内整体产能过剩,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几乎不存在什么买不到的商品,尤其是加工业制造商品。

目前,进口石油价格在上涨,天然气价格在上涨,煤炭价格在上涨,矿石、废金属、橡胶价格也在上涨,由此推动了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金属价格上涨,肥料价格上涨,动力价格和运输价格上涨,进而推动了食品、服装、住房、交通等价格的涨。从三大价格指数的传导顺序来看,正是CCPI(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高涨,推高了PPI(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扬升又推高CPI(居民消费价格)。因此目前所发生的物价上涨,应该是典型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

对本轮涨价,有几种看法。

一种认为,是央行超发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了物价上涨。从境外环境来看,这种观点确实不错。因为美联储滥发纸币,特别是连续两次开动印钞机,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全球货币购买力下降。但从国内来看,物价上涨的元凶还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所引发的强烈输入性成本推动,并非央行过量发钞导致通货膨胀。

一种看法将一些商品价格的暴涨完全归结为“游资炒作”,这也不全面。实际上,投机资金所以会盯住某些商品进行“炒作”,首先是这类商品本身具有涨价基础,比如供求关系出现缺口、上游原料成本提高等。即使游资不进入,该产品也照样上涨,游资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已。比如,近来媒体关注较多的农产品价格确实涨幅较高,但如果将其影响因素排队的话,第一是成本提高;其次是一些地区遭遇灾害天气,增加了抗灾成本;第三是生产者惜售;最后才是“游资”的乘机炒作。

还有观点认为只要供求关系稳定,尤其是产能过剩,价格就不会上涨,可以高枕无忧。对于紧缺型物价上涨可以这样认为,但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则不是这样。只要商品的生产销售成本普遍增加,达到一定限度后,迟早一定会推动其价格上涨。产能过剩,供求关系宽松,至多使其价格涨幅放缓,时间滞后而已,不可能完全扭转其涨价趋势。实际上,今年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在秋粮丰收基础上发生的。同样,钢材价格上涨,也是在其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发生的。

由此可见,物价上涨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多种不同形态。如果我们将其简单化,忽视不同涨价形态的区别,忽视其中最重要的涨价因素,势必错判物价形势,难以对症下药,正确调控,达到预期目标。此轮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短时期内难以结束

种种迹象表明,此轮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与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分配结构调整关系密切。在上述两个方面调整全面完成之前,此轮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还会延续,不会在短时期内结束。对此,要有较为长期的思想准备。

推动中国成本涨价周期的延续力量,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工资成本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工资成本,是指国内城乡劳动者报酬,也包含各种福利开支。相对而言,目前中国劳动者报酬水平普遍偏低。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地深化,今后中国制造成本中的工资(福利)占比会有一个提高过程,尤其是在起始阶段,比如“十二五”期间的头两年,会有一个劳动者报酬水平的“补涨”。而国内劳动者报酬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向较发达国家水平回归,由此而引发的增加工资成本过程,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

二是加工和生产成本的提高。由于需求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劣势资源投入了开采;同时,随着整体气候变暖和过度开发,农产品生产自然条件也在转坏,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商品生产和加工费用的提高。比如近年来国内许多低品位、深埋藏铁矿石资源相继进入了开采,生产成本超过500元/吨。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大批资本进入铁矿开发领域,未来供求关系趋向宽松,但其价格依然因为整体生产费用的普遍增加而上涨。

三是进口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较少的国家,无论是可耕地、淡水、矿藏等都不富裕,许多重要原材料,如石油、矿石、有色金属、橡胶、大豆、棉花等,都需要大量进口,有些品种进口依存度超过50%。由于今后美元的长期贬值趋势,这就决定了上述原材料进口成本的提高。另外,由于中国、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国一起进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两化”时期,自然使得世界范围内基础原材料需求持续旺盛。供应方面则由于地缘政治、重大灾害、高度垄断、国家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期处于紧平衡的供求关系之中,也会推动进口原材料价格走高。

四是环保、资源占用等费用成本的提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商品成本中,长期被低估的,不仅是劳动者工资报酬,还有许多其他成本因素,比如环保费用、安全费用、资源占有等费用,也包括未被理顺的电力、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产品价格,所有这些,都需要向其合理水平回归。比如,我们正在酝酿开征环保税,煤炭资源税提高,资源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矿山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增加等。上述费用的逐步“补涨”,无疑会长期抬高中国商品成本底部,最终反映到商品价格上来。

五是物流距离扩大。今后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将是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大中城市聚集,各种食品等生活物资物流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城市建设占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