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朱子语类》三则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
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
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
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
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
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
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
可惜!
kuì nèn
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 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 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 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 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 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 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 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 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2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 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 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 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翻译 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 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 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 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 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 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 是提高精神境界。
源自文库
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所谓得“真味”,即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朱
熹所讲的读书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与 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 理”,来体认天理 ,即人伦、圣言、世故等儒家所讲的 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提高 精神境界。
《朱子语类》三则
关于朱熹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 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 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 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 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 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 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 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 直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 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 九百年之久。
翻译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 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 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 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 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
曾子引用这几句诗,也是表明一种谨慎态度。 朱熹在这里又一次引用,是为了总结前文,说明 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要明 天理,灭人欲,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第三则1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 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 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 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 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 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高峰,出现了 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 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 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 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 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 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 术领域衰落了。
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 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 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 道德,以绝私欲。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 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 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 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第二则1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 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 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 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 翻译 (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 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 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 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 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给他把问题 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 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
第二则3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 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 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 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翻译 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 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资 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 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 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 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 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朱熹认为,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 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 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着对前文 所讲的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的修养工夫要 认真对待的教导。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此诗本是讽刺周幽王政治昏暗的 一首诗,诗的最后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 履薄冰”,说明在政治上要非常认真谨慎。这几 句诗历代流传,至今已成为习语。
第二则4
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 是恁地用功,方得。”
翻译 “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 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 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 《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 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 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 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