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四、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
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五、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板书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六、作业
背诵
第二、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阅读感知,分析文本
(一)第一章
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

即:天赋禀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思考(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
【提示】(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2)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什么是中庸(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

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

“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二)第二章
【解析】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
张过分;的。


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

(三)第三章
【分析】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四)第四章
1、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
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2、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
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第二十章(一)
这一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

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

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

“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这里提出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三达德
(六)第二十章(二)
1、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
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
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

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

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2、“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七)第二十章(三)
1、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2、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3、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放弃,笨鸟勤飞
4、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

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三、写法探究
《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庸》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提示】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好学、力行、知耻是修身的方法,而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从修身到治人到治天下,前者都是后者的前提,构成的是条件关系。

四、深化拓展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新华词典》
“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

”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

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3、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中和的含义是什么原则有哪些
中庸之道的含义:适当、平衡、和谐。

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是非分明。

中和的含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
4.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1)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2)和而不同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学完本课,联系总理温家宝的话,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

对待其它人要博爱。

对待上司要忠诚。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

尊重知识。

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这,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

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

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
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

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6、.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五、作业
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作文
中庸之道对工作、学习、生活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请以“生活中的中庸之道”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