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救护直升机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军救护直升机

(一)外军救护直升机发展历史

有文献记载的直升机救护最早出现于二战期间(1944年4月),一架西科尔斯基YR-4B 直升机由美国陆军少尉Carter Harman驾驶,成功实施了3名英军伤病员的空运后送。

20世纪50年代初,救护直升机差不多同时在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北非战争中的战术地区开始正式应用。1950年4月4日,美军用Bell 47型直升机实施了战后第一例伤病员空运后送,伤病员躺在篮式担架内,担架固定在起落装置顶部。据估计,朝鲜战争中共用直升机后送了20000名伤病员,伤死率从二战的4.5%降至2.5%。但在此阶段,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尚不能实施伤病员的途中救护。

以越南战争为代表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局部战争,使伤病员后送进入了成熟阶段。同时,由于直升机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救护直升机的发展。美国开始有了经过改装的救护直升机。这一阶段发展的突出特点有两个:一是加强了对直升机构型本身的改装,如:20世纪60年代,英国研制的“S-61”型直升机,舱内有现代导航、雷达、定位和测高计等装置,美国的Bell UH-1直升机配备了机上使用的抽屉式担架和充气担架,还在机上装备了氧气面罩、床头灯、个人污物袋、叫人铃、警灯、给氧和抽吸设备。有的还专门安装了伤病员专用供氧系统和伤病员个人供氧设备,有的设置了卫生员室、隔离室,有的设立了医务工作区,在那里装配了舱内灯光和各种医疗操作开关、阀门等。二是机上卫生装备向制式化标准化方向发展。70年代,美国军事空运司令部与战术空军司令部研制了几种制式战术和战略医疗箱,确定了整套医疗卫生装备标准,并列入了战备库存清单。西班牙陆、海、空三军统一了担架规格,大大方便了伤病员的上下机。这一阶段,通过直升机等的使用,伤病员的后送等待时间已经降到了1小时以内,伤死率降至1%。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后,伤病员救护直升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发展,体系日臻完善。

(二)外军救护直升机发展现状

目前,外军的救护直升机一般分专用型和临时改装型两种。专用型救护直升机,是客(货)运输机经过专门卫生改装,机上医疗设备完善,性能先进,设备与直升机合为一体,专机专用,只用于伤病员的搜索、救护、医疗后送及途中急救、卫勤增援等用途;临时改装型救护直升机,主要是在通用直升机或运输直升机机舱内装上担架支架、吊挂带及担架固定装置,将制式的成套便携式机上卫生装备装上飞机,但不在飞机上固定安装,从功能上又可以分为后送型和治送结合型两种,前者以大批伤病员的后送为主,后者则兼顾伤病员后送及途中的

救护。

1.专用型救护直升机

专用救护直升机救护能力强,配备搜索、打捞及医疗救护装备,机上配有医护人员,对伤病员可进行紧急抢救、监护、医疗护理,并对各种条件下遇险人员实施营救、紧急医疗救护和后送。UH-60Q“黑鹰”救护直升机、UH-72A救护直升机、“超黄蜂”救护直升机、MedUA V救护直升机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相关数据见表2。

表2 部分专用型救护直升机数据

2.临时改装型救护直升机

(1)后送型

本类型直升机以大批量伤病员后送为主,机上除担架外,仅配备少量医疗设备,一般不进行较复杂的途中救护,典型装备如CH-47(支奴干)直升机、AS332“超美洲豹”多用途运输直升机、AS350六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SA361H/HCL“海豚”直升机、“托纳尔”军用直升机、A109军民两用轻型直升机、卡-26轻型多用途直升机、米-8多用途直升机和相关数据见表3。

表3 部分后送型临时改装救护直升机数据表

(2)治送结合型

治送结合型救护直升机在兼顾伤病员后送的同时,也注重伤病员的途中救治,各国通过对直升机的临时改装达到上述目的。虽然称呼各异,采取的技术手段也不一,但核心都是通过研发各种集监护、救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所谓“直升机综合急救单元”来实现治送结合。直升机综合急救医疗单元可以在野战条件下,对现场急救和直升机后送途中重症伤员提供院内ICU病房一样全面的医疗救护,维持重症伤员的生命体征。外军的同类装备包括:

①德国伤员后送单元(PTE)

伤员后送单元(PTE)是德军为提高伤员空运后送器材的通用化程度,于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一种可通用于固定翼飞机与直升机的伤员后送装置。该后送单元主要用于有重症监护条件的短、中、长途伤员空运后送,分为A型与B型,A型单元是用于A310、Challenger和Transall飞机,B型单元用于CH53及NH90直升机。此种后送单元能够为需要长时间呼吸监护的重症伤员提供长达10小时的不间断救治与监护,长2083mm,宽680mm, 高775mm,重300kg。

该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由担架、监护、急救处置模块三大模块组成,各模块之间通过快速搭钩连接在一起,可在30分钟内完成安装或拆卸。所配备的卫生装备均借助于附加装置,通过快速搭钩固定在双轨道上,这样可保证其高度的灵活性。即使在飞行过程中,设备也可在数秒内更换完毕。该单元旁边可安装多种标准担架,担架标准符合北约担架标准。按照医疗设备运行的需求,该单元的电源供应装置能够将飞机产生的110V/400Hz电流转换为220V/50Hz的家用交流电以及不同电压的直流电。担架与双轨道之间的区域安装有插座盒。担架下方的抽屉内存放有药品及医用耗材,还配有2个医用氧气瓶及2个用于呼吸机驱动的3.15L医用压缩气体的气瓶。

伤员后送单元的基本型卫生装备有:EVITA4型重症监护呼吸机、OXILOG 2000型便携式人工呼吸机、Propaq 206 EL型多功能监护仪、Combimat CS 03型三针管自动注射泵、IP 2000 V型加压输注器、i-STAT血气分析仪、SONOSITE 108型便携式B超、STORZ型支气管镜、Barkey型输液加温与伤员加温装置以及急救支架等。

②奥地利

奥地利军队于20世纪80年代也装备了一种直升机医疗救护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即伤员担架、运输架及医疗复苏单元,医疗复苏单元上有呼吸机,生命指征监视器,心脏起搏器,吸引器,气体输送接口及蓄电池和充电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