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课---相交线--教学设计(何军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交线》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何军成

一、教学内容解析

1.使用教材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十章第一节.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异面在高中阶段学习,而相交和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由于两条直线相交的相互位置与它们形成的角有直接关系,所以本节课实际上是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的关系,即重点研究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性质,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垂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的学习,以及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推理、计算等问题都有联系,所以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解析

新课标提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发展空间观念中提出: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相交线”恰好是构成复杂图形的一个基本图形,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同时要抓住契机,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会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来计算和说理;

2.通过“角”和“互为补角”的定义的复习、邻补角的学习、对顶角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对对顶角性质的探究,向学生渗透“试验、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

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的概念,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等知识,能将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会画简单图形,初步掌握结合图形思考问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极为简单的说理,但是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来进行说理的意识较为淡薄.

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准确.在几何学习经验或方法上,不会注重图形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状态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外学生对获得正确的几何结论的经验和方法还很缺乏.七年级学生大都积极,喜欢数学活动和探究,但注意力不能持久,他们大都热衷于口头表达,但有条理的书写表达较为困难.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对比邻补角学习的经验,学习对顶角的过程的理解,对顶角性质探索的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突破难点,做好关键几点:第一,利用知识基础,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复习“角”和“互为补角”的定义,来学习邻补角,知道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第二,运用对比.即对比邻补角的学习经验,来探究对顶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且知道对顶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也从探究过程中理解了对顶角的概念,掌握了对顶角的性质;第三,自主探究,及时鼓励.即在对对顶角性质探索的过程中,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实物演示、数学猜想、操作验证和说理证明的过程,让其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获得新知.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去写,对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给与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逐步探究的信心;第四,利用教育技术资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使用教育技术资源,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更直观的学习,更便捷的互动,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展示章头图,介绍中国馆: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中国国家馆.采用大红外观、斗拱造型,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

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2、这副图片中“东方之冠”可看作为平面图形,它的线条感极强,气势宏伟.如果把这些线条看作为“直线”,那么其中任意两条直线,它们要么……(相交),要么……(平行).

我们周围见到的许多图形中,纵横交错的直线条都给我们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的形象.我们今天学习《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首先学习第一节“相交线”【板书课题:10.1相交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章头图“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图片,将其看作为“平面图形”,图中出现“平行线”和“相交线”,自然引出本章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几何图形是由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另外,通过介绍“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渗透爱国和民族自豪感的情感教育.

(二) 再设情境明确内容

【活动一】

1、发现“相交线”,并画出“相交线”:找出图片中看作为“相交线”实物或图形,并画出“相交线”.

2、观察: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演示剪刀剪纸的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在剪刀的“张”与“合”之间,纸片被剪开,剪刀的“张”与“合”反映的是什么量的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剪刀的“张”与“合”反映的是两片刀刃之间的角或两个把手之间的角的变化.教师说明:如果把剪刀的刀刃的边沿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刚才交流内容就关系到

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发现“相交线”,并画出“相交线”,让学

生真正感受到从“物”到“图”的抽象过程.通过教师演示“剪刀剪纸”,让学生通

过观察体会到“相交线”中的两条直线的相对位置与其形成的角的度数有关,所以

学习“相交线”,其实是学习相交线所形成的角,从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得

后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学生经历“发现”、“画图”、“观察”和“思考”等数学活

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结合旧知 探究新知

【活动二】

1、请同学们先来画两条相交直线,如图,如何描述该图形?

(板书:直线AB 、CD 交于O 点).

2、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请分别说出它们的顶点和

边?(4个角,分别可记为∠1、∠2、∠3和∠4,它们的顶

点都是O 点,边略)

3、在上学期学习角有关知识时,提到“满足一定数量关系的两个角”的情形,即“互

为余角”、“互为补角”,什么叫“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图中有互补的角吗?有

哪几对?

4、以∠1与∠2为例说明,∠1与∠2为什么互补?【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

流】

教师说明:像图中的射线OC 、OD 叫做互为反向延长线.

5、共同归纳:①有公共顶点;②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板书】

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述两个特征的角叫做邻补角.【邻:相邻,一墙之隔为邻;补:

互补】

图中邻补角有4对:∠1与∠2;∠2与∠3;∠3与∠4;∠1与∠4.

6、邻补角数量特征和位置特征,先有谁再决定谁?

【设计意图】先明确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构成和复习“互为补角”的定义,再找出

相交线中的“互补的角”,接着自主探究此处“互补的角”由两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特征有关,从而了解到什么是“邻补角”,并认识到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

系.如此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有效学习

“邻补角”,并为后面通过对比来学习“对顶角”作铺垫.

(四)运用对比 自主探究

B

D C A O 4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