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文化产业引导的都市再生研究台北“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意文化产业引导的都市再生研究
——台北“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为例
梁菁
摘要: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是为了防止城市在以一种生态的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衰败而诞生的理论,它偏向于城市中心衰败地区的大规模拆除重建。随着人们的观念从建筑本体保护到整体社区发展,以重建为主都市更新也逐渐被以着重整建和在地文化的延续的都市再生替代(Urban Regeneration)。
台湾地区面对传统旧市区的持续衰败,于1993年起开始奖励民间办理都市更新,开启旧市区都市更新的时代。面对台北市有大量旧建筑的都市环境,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将都市再生和文化创意相结合,提出“都市再生前进基地”的计划。
本文回顾了从都市更新到都市再生的转变过程,并对台北“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同时选取其中一处基地作为案例,探究创意文化是否能影响周边街区及在地居民对都市再生的思考。
关键字:台北创意文化产业都市再生 URS
1、引言
都市再生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其重点是在对旧建筑的整建和维护同时,更强调在地文化的延续以及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等,世界各国从1980年代便陆续开始出现旧建筑和历史街区的再生运动。城市的文化资源是历史的遗产,在全球化让许多城市的样貌很相似的时代,在地文化资源可以视为城市塑造独特性的重要资产,可以说文化的保存与创新是“都市再生”的重要力量。
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许多旧建筑、厂房被搁置而未被使用,造成了资源浪费、治安死角、周边地区经济竞争力衰退等问题,这引发了台北市政府和市民对“都市再生”的思考。面对台北市有大量旧建筑的都市环境,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将都市再生和文化创意相结合,提出“都市再生前进基地”的计划。本文将对台北“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划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并选取其中一处基地作为案例,深入了解“URS”推动者和执行者对都市再生的共识,探究创意文化是否能影响周边街区及在地居民对都市再生的思考。
2、创意文化和都市再生
2.1从都市更新到都市再生
一个城市类似一个生命体,是以一种生态的方式发展的。城市的发展大概可理解为从起点、成长、快速发展、尖峰、饱和、老化,最后到衰败没落这样一个过程。为了防止城市逐渐走向衰败,让城市持续蓬勃发展,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 )就此诞生。
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 )一词最早源于1949年美国的 《住宅法》 (Housing Act of 1949),重点偏向于城市中心区贫民窟或衰败地区的大规模拆除重建。《住宅法》中关于城市更新的方法有重建(Redevelopment )、整建(Rehabilitation )和维护(Conservation )三种。其中重建适用于已颓败不堪的地区,进行全面地拆除重建,是较为激进的手法;整建是当城市发展到尖峰阶段,开始出现衰败迹象时,适时地整修旧建筑物、加入现代化的设备等,整修是较温和符合人性的手法;维护在都市更新手法中最为缓和,是在城市尚未出现衰败迹象时,便进行合理保护和强化工作,并对居民强化都市更新的观念。
1990年代英国使用“Urban regeneration ”一词,译为“都市再生”,都市再生重点是要改善并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除了硬件设施的整建和维护,更强调与人等相关软件的推动。都市再生跟都市更新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更广的概念,强调城市整体发展,强调可持续性,顾忌社会正义。它是一个多目标的体系,涵盖了社会、经济、环境三大面向。
从都市更新走向都市再生,经历了从重建为主到着重整建,从单一建筑到整体社区发展,从经济考量到以人为本的转变。都市再生并不只是建筑物的新陈代谢,更是都市脉络保存的重要手段,更能让都市增加独特性和竞争力。
2.2创意文化的涵义
图1 都市发展的过程 来源:钱学陶,1999,P49
1998年11月英国为振兴国家经济,实现伦敦城市复兴计划而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创意文化”这一概念,2000年再次提出《创意产业图录报告》,这两份报告将创意文化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体创意及技巧,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按照英国的划分,创意文化包括广告、建筑、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电视与广播、互动休闲、音乐、表演艺术、软件设计、出版等13个领域。
从事创意文化产业者大多数年纪较轻、经济实力较弱,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倾向集聚于租金低廉的旧厂房或旧仓库中,通过对旧建筑的重新设计与改造,满足其生活、工作的需要,并使旧建筑重新获得生机。
2.2 台北的都市更新与都市再生
台北是台湾地区的首善之都,早期台北是沿着淡水河岸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再加上台北捷运的开通,1990年代台北城市发展中心向东转移,东区快速发展,而西区的传统旧市区万华、中正及大同区却持续衰败。1993年起市政府开始奖励民间办理都市更新,开启了旧市区都市更新的时代。1998年台北市长提出“翻转轴线、再造西区”的口号,成为了台北都市更新的目标。1999年台湾南投发生“9.21”大地震,很多古迹在地震中被摧毁,从那以后地方政府才开始真正重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价值。那些不够称得上文化遗产但却有丰富历史意义的建筑或建筑群开始被以一种更好的方式保存,即尝试以创意文化进驻来带动历史街区或建筑的更新。此后,2001年的《台北市都市更新自治条例》和2004年成立的“台北市都市更新处”,都积极推动了台北的都市更新。2006年市政府开始透过容积奖励制度推动城市美化和历史街区的保护。
自1990年代,台湾地区开始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脱胎于“社区总体营造”的创意文化产业,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在地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老旧地区开始转型,社区开始改善生活品质。其中“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是将各地闲置的旧建筑或仓库引入艺文团体进行展演活动。最早的案例是1997年推出的华山1914文创园区,它是由烟酒公卖局台北酒厂这一历史建筑再利用成为了以创意活动为主、对外开放的活力公园。由于其位于台北市中心的特殊区位,它的成功不仅证明了老旧历史建筑可以被再利用,还带动了其周边地区的再生。
继华山1914文创园区之后,台北松山烟厂文创园区、建国啤酒厂、中山创意基地等又陆续兴起,他们都是利用文化的力量和活力来激发地区的再生,推动创意产业聚集。2010年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将都市再生和文化创意发展相结合,提出了“都市再生前进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简称URS)的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