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与公转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时: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 统一时间(又称标准时)。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
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 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移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地球自转
晨昏线:
●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过渡到昼 的分界线为晨线
昼夜
昏线
2.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特点 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相差15°,地方
时相差1小时
时区和区时
时区: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 为24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
66.5°
地球轨道面(黄道面)
23.5°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3.5°N
夏至日(6.22)
春分日
0°春分日
秋分日 (3.21)
(9.23)
(3.21)
23.5°S
冬至日(12.22)
在示意图上画出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并在相应的
位置标出二分二至。
春分日
3月21日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秋分日 9月23日
例3: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 6 月 22 日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 15 时。A、B、C三点白昼最短的 是 C ,其昼长是 12 小时。
(3)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
是 A>C>B ,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C>A>B 。
例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所示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 。
(2)下列地点昼长为:A点12 小时,B点 24 小时。
(3)C点(23°26′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4)此时,悉尼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5)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是由23°26′N (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 有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66_°_34_′_S_(__南__极__圈__)__及__其__以__南, 地球公转速度 较 慢 (快、慢)。
BB
C
C
AA
E ●
DD
图6—5
例5:读图,判断1-2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 )
A.0°,30°E
B.0°60°E
C.30°N,30°W
D.0°,120°E
2、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D)
A.10时,12时
B.12时,16时
C.14时,16时
地壳
岩石圈
➢由岩石组成,坚硬
➢厚薄不一,陆壳厚,洋壳薄
地幔(上、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 ➢其余组成是固态
地核(内、外核)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物质组成是液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水圈: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6、7、8月—夏季 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五带的形成
66.5°N 23.5°N
23.5°S 66.5°S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变化明显
有阳光直射
四季变化明显 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各圈层的特点:
地球位于 B点、附D近。 (3)当北极圈以内全部为极夜现象时,地球位于 A 点
附近。 (4)当地球处于A处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 变化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BB
C
C
D
D 图6—5
A
A
(5)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E点表示我国国庆节地球 绕日公转的位置。 (6)当地球绕日公转处于A点时,我国北方地区的 特征是 寒冷干燥 。 (7)当地球绕日公转处于C点附近,地中海沿岸的 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我国南方地区大多数河流的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是 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
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圈
B A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C
例1: (1)在图中绘出晨(昏)线,并注明是晨线还是昏线。
(2)这一天太阳直射的地理纬度是_2_3_.__5_°__S ,在图
上用E标出太阳直射点。
E●
昏线
(3)图中C、D两点所在的平面叫_黄__道__面,目前 α角的度数是_2_3_.__5_°
昼长<夜长,纬度
俞高,昼逾长
俞高,昼逾短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纬度变化: 同一天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 纬线(90º)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
日期
一年最大值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
(6月22日) 以北地区
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
(北半球)
•
23.5°
春分 •
秋分 •
春分 • 0º
冬至
•
23.5°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渐短 ( 昼渐长
昼 夜 等 长
昼 最 长 夜 最 短
北 极 圈 内 极 昼 )
昼 夜 等 长
昼北 最极 短圈 夜内 最极 长夜
)
昼 夜 等 长
昼长>夜长,纬度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是 23.5°N,45°W ,B点的日出时间是 3 时。 (5)此时悉尼是 冬 季。再过三个月,B点的昼夜情
况是 昼夜平分 。
例4:下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6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图中 C 点附近。
(2)当北京(约北纬40°)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0°时,
①偏移原因: 地转偏向力
②偏移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无, 纬度越高越显著。
下图虚线表示原始方向,在图上用实线画出偏转方向
北半球
南半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形成四季和五带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自转平面---赤道面
黄赤交角:23.5° 公转平面---黄道面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 (12月22日) 以南地区
一年最小值 南半球 北半球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自转平面—赤道面 黄赤交角
公转平面—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 变化
四季
五带
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
3、4、5月—春季
气候统计学上的四季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
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 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移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地球自转
晨昏线:
●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过渡到昼 的分界线为晨线
昼夜
昏线
2.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特点 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相差15°,地方
时相差1小时
时区和区时
时区: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 为24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
66.5°
地球轨道面(黄道面)
23.5°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3.5°N
夏至日(6.22)
春分日
0°春分日
秋分日 (3.21)
(9.23)
(3.21)
23.5°S
冬至日(12.22)
在示意图上画出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并在相应的
位置标出二分二至。
春分日
3月21日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秋分日 9月23日
例3: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 6 月 22 日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 15 时。A、B、C三点白昼最短的 是 C ,其昼长是 12 小时。
(3)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
是 A>C>B ,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C>A>B 。
例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所示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 。
(2)下列地点昼长为:A点12 小时,B点 24 小时。
(3)C点(23°26′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4)此时,悉尼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5)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是由23°26′N (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 有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66_°_34_′_S_(__南__极__圈__)__及__其__以__南, 地球公转速度 较 慢 (快、慢)。
BB
C
C
AA
E ●
DD
图6—5
例5:读图,判断1-2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 )
A.0°,30°E
B.0°60°E
C.30°N,30°W
D.0°,120°E
2、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D)
A.10时,12时
B.12时,16时
C.14时,16时
地壳
岩石圈
➢由岩石组成,坚硬
➢厚薄不一,陆壳厚,洋壳薄
地幔(上、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 ➢其余组成是固态
地核(内、外核)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物质组成是液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水圈: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6、7、8月—夏季 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五带的形成
66.5°N 23.5°N
23.5°S 66.5°S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变化明显
有阳光直射
四季变化明显 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各圈层的特点:
地球位于 B点、附D近。 (3)当北极圈以内全部为极夜现象时,地球位于 A 点
附近。 (4)当地球处于A处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 变化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BB
C
C
D
D 图6—5
A
A
(5)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E点表示我国国庆节地球 绕日公转的位置。 (6)当地球绕日公转处于A点时,我国北方地区的 特征是 寒冷干燥 。 (7)当地球绕日公转处于C点附近,地中海沿岸的 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我国南方地区大多数河流的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是 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
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圈
B A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C
例1: (1)在图中绘出晨(昏)线,并注明是晨线还是昏线。
(2)这一天太阳直射的地理纬度是_2_3_.__5_°__S ,在图
上用E标出太阳直射点。
E●
昏线
(3)图中C、D两点所在的平面叫_黄__道__面,目前 α角的度数是_2_3_.__5_°
昼长<夜长,纬度
俞高,昼逾长
俞高,昼逾短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纬度变化: 同一天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 纬线(90º)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
日期
一年最大值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
(6月22日) 以北地区
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
(北半球)
•
23.5°
春分 •
秋分 •
春分 • 0º
冬至
•
23.5°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渐短 ( 昼渐长
昼 夜 等 长
昼 最 长 夜 最 短
北 极 圈 内 极 昼 )
昼 夜 等 长
昼北 最极 短圈 夜内 最极 长夜
)
昼 夜 等 长
昼长>夜长,纬度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是 23.5°N,45°W ,B点的日出时间是 3 时。 (5)此时悉尼是 冬 季。再过三个月,B点的昼夜情
况是 昼夜平分 。
例4:下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6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图中 C 点附近。
(2)当北京(约北纬40°)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0°时,
①偏移原因: 地转偏向力
②偏移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无, 纬度越高越显著。
下图虚线表示原始方向,在图上用实线画出偏转方向
北半球
南半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形成四季和五带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自转平面---赤道面
黄赤交角:23.5° 公转平面---黄道面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 (12月22日) 以南地区
一年最小值 南半球 北半球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自转平面—赤道面 黄赤交角
公转平面—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 变化
四季
五带
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
3、4、5月—春季
气候统计学上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