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专题、中外关联与主题热点第一篇(考试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全国卷高考历史冲刺专题整合、中外关联与主题热点百分卷

第一篇古代史部分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1.西周时期,周王分封诸侯的同时还进行“徙封”(指古代有爵位者,从原封地改封为其他地区)有学者认为,吴国原是受封于今山西境内的虞国,后在周康王时受命迁国到宜地(今江苏镇江),成为江南地区的吴国。由此可知,当时“徙封”()

A.消除了诸侯国叛乱的政治隐患 B.维护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C.体现了周王对封国的主权地位 D.成为分封制的政治基础

2.

据上图变化可知,当时()

A.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威胁

C.监察区已演变为行政区 D.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3.唐代中后期,节度观察使成为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拥有司法权。到五代时期,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并称为“两使判官”,代表节度观察使具体承担了对州县司法案件的审复工作,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复的司法程序。这种变化()

A.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B.扭转了武夫乱政的割据局势

C.适应国家法制化运作的需要 D.促进了司法审复程序的完善

4.严耕望先生研究发现,两汉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三条规律:凡朝廷任命的长官都非所统辖地区的本地人;县令长不但不用本县人,本郡人也不用;州郡县长官自由任用的属吏都是本地人。从中可见,两汉地方官吏的选用首要考虑的因素是()

A.防范地方割据保障政令畅通 B.促进社会流动提高办事效能C.打破地域观念按照才能选官 D.形成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局面

5.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清代()

A.精耕细作农业传播到边疆 B.民族融合出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D.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出现衰败

6.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方志的记载,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明清时期()

记述出处

“无产小民投顾(雇)富家力田者谓之长工。先借米谷食

用,至力田时最忙一两月者,谓之短工”

弘治《吴江县志》

“农无田者,为人佣耕,曰长工;农月暂佣者,曰佣工;

田多人少者,请人助己而还之者,曰伴工”

乾隆《松江县志》

A.雇工法律地位得到提升 B.劳动力交易种类细化

C.亲邻之间盛行劳动互换 D.自耕农经济全面衰退

7.下列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泛龙舟”与“唐高宗猎豹”的线描图,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北墙壁上。据此推知()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B.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D.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8.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

9.唐代的宫廷体育、美术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狩猎、马球、舞马之术、武艺,到养生、下棋的体育运动,在皇帝的热衷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热潮。结合上述材料,据《马球图》可以推知()

A.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B.当时文人画已初步流行

C.唐王朝好勇斗狠的民风 D.北方文化性格引领潮流

10.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这两人一样富足,一个拥有大量白银和黄金,盛产麦子的田地及骡马,另一个只拥有这样一些东西:健壮的胃口,腰背和腿脚,这些才是世人的财富。尽管有比这些更多的钱财也带不进冥土,没有任何赎金能让人逃避死亡和重病,逃过那越来越近的老年之苦。”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具有人文精神 C.抨击贫富差别 D.主张权利平等

11.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其根本目的在于()

A.确立神权的统治地位 B.树立统治者的个人权威

C.表彰英雄人物的功绩 D.培育公民的国家荣誉感

12.罗马法规定,如果丈夫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这一规定,反映出()

A.妇女社会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B.公民的债务权不受法律保护

C.法律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D.古代罗马婚姻关系极不稳定

二、材料阅读(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救灾制度的建设,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唐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蠲免标准,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唐时救济区域多在京师,而对于偏远的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道光年间,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比如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很大程度上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摘编自李军《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材料二在英国减灾救灾机制中,首相是减灾救灾管理体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协调和决策的最高机构为内阁紧急应变小组。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鼓励多部门参与和协作。英国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灾害信息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

——摘编自孔新峰《英国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救灾制度建设上与中国古代的共同特点,概述二者在国家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1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