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三曹诗
三曹诗风异同
三曹诗风异同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开创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形成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风貌。
三曹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及不同阶段的个体特征。
共同点:①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曹操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开创一代诗风;曹丕诗歌以抒情性代地替写实性,运用乐府艺术形式时引赋入诗,开拓了诗歌艺术表现;曹植在乐府诗中注入强烈的感情与个性,使原来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转向以抒情为主,丰富了五言诗的表现手法。
②曹氏父子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时期追求“慷慨悲凉之美”和非功利、主激情、重个性,求华美,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特点。
③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怨,强烈个性的表现及浓郁的悲剧色彩的表现贯穿其创作之中。
不同点:①风格差异;三曹创作体现了建安风骨初期、中期及后期不同的风格特征。
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激扬壮丽;曹植的诗歌豪宕深沉,情兼雅怨。
曹操诗通脱,曹丕诗华丽,曹植诗沉著。
②诗歌内容侧重点、艺术表现不同:曹操的诗歌多从时事政治、军事民情方面反映现实;曹丕的诗多从离愁别怨、家庭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曹植的诗主要从自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内心的悲愤忧思的角度反映社会现实;曹操的诗激烈深刻,勇于批判,顽强进取,多英雄本色,大将风度;曹丕的诗委婉平和,固步守成,多公子声气,儿女柔情;曹植的诗悲怆幽怨,多诗人气质,情感浓郁;曹操诗报国述志,蒿目时难,侧重时事、政治、民情的抒写;曹丕的诗工于言情,重在乱世余人心理的表达;曹植的诗重在个体遭受挫折的悲哀与怨恨的抒发;曹操诗质胜文;曹丕的诗文胜质,曹植的诗文质合一。
③题材表现、情调不同曹操的诗多抒发生灵涂炭,四海未定的悲情,其情深沉、苍茫、浩大,主要借乐府旧题反映现实,直陈其事,明情显志,忧国悯时,充满“悲情”;曹丕的诗多怀着迷惘的思绪,淡淡的情愁,关注游子思妇的叹息,思考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其情细腻深婉,纤巧细密,充满“忧情”;曹植诗歌着重描述个体需要在遭受挫折后的悲哀与怨恨,展示失意者的内心世界,其情曲折腾挪,沉痛深挚,充满哀怨。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一、“三曹”诗风比较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
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
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
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
《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
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
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其诗歌风格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
后期诗歌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情绪低落。
《杂诗》、《赠白马王彪》等篇都很好地表现了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曹植在这些诗中发出慷慨激昂的呼声,由于受到排挤和压迫,抑郁不得志,悲怨之情,溢于言表。
但终究不能直接表达,曹植只好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诉说自己怀才不遇,遭谗受害之情,内容深沉。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 53岁,曹丕21岁,曹植 16岁。
曹操大败乌桓,引兵还, 作《步出夏门行》。
是年,刘备始用诸葛亮。
16
《步出夏门行》组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虽然途 中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胜利,一举解 除了以后南征荆、楚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他凯旋 南归,途经位于现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时,登 临观海,写下了千秋传唱的《步出夏门行》组诗。这 一组诗,在作为序曲的“艳”后有四“解”,亦即四 章,后人取各章首句中的辞语分别称之为:《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或《河朔寒》)、《龟虽 寿》。在这四章中又以《观沧海》、《龟虽寿》二章 最为著名。
40
10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44岁,曹丕12岁,曹植7岁。 曹操作《蒿里行》。
11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曹操杀杨修,曹植更 加不安。
25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 66岁,曹丕34岁,曹植29 岁
孙权传关羽首,操以诸侯 礼葬之。
曹操病,召曹彰,彰未至。 操卒,时年66.
十月,汉献帝禅位。 曹丕代汉称帝。
26
黄初二年,221,曹丕35岁,曹植30岁。 四月,刘备称帝于成都。 六月,曹丕赐夫人甄氏死。 黄初三年,222,曹丕36岁,曹植31岁。 四月,立曹植为鄄(juàn)城王。 曹植受诬告,获罪,诣京都,陈诬告之罪。诏令复国。 曹植归国途中渡洛川,作《洛神赋》。
12
曹操《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4三曹与建安风骨
• 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 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 取的精神面貌 。
蒿
兴兵初衷 争夺霸权自 相残杀
里
行
• • • • • • •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伤生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之苦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 辔以聘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 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 任气,磊落以使才。” ——刘勰《文心雕龙》
曹操
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 • • • • •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你们觉得这真的只是一首爱情诗吗? • 有没有表达其他情感的可能? • “他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天才” ——叶嘉莹
曹植
• 曹植其人
任性放荡,不治行业——《三国志》
• 曹植其才
“才高八斗”——谢灵运
• 曹植其诗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刘 勰 “从六朝到唐初的诗神”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
白马篇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 • • • •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曹与建安七子建安诗风
《论诗三十首之一》
(金)元好问 曹刘坐啸虎生风, 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 不教横槊建安中。
《论诗三十首》
建安: 东汉末年汉 献帝的年号 ,公元196— 220年。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 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 俊爽刚健风格。
• 盛唐气象:指盛唐 时期诗歌的总体 风貌特征。
七步诗
甄氏 《洛神赋》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建安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阮瑀
徐干 应玚
刘桢
“建安风骨” “邺下风流”
“西园之会”
曹丕《芙蓉池作诗》: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一、曹操
• 钟嵘《诗品》评价曹操的诗:“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
曹操诗歌类型:
•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 《苦寒行》:“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短歌行》创作背景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 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 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 慷慨而歌。
二、曹植
• 谢灵运评曹植:“天下才总共只有一石,曹植有 八斗,我得了一斗,剩下的一斗是天下人共有。 ”曹操妻子 卞氏Fra bibliotek倡优优伶
“尚刑名” :主张循名 责实,慎赏 明罚。 “尚通脱” :放达而不 受礼法和世 俗偏见的束 缚。
“唯才是举”
• 《三国志·武帝纪》: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 、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 列为名将。” 重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 兵之术”的人。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 华屋”。
三曹和建安风骨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
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
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
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
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
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
中国诗歌流派(三):建安七子,三曹,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三):建安七子,三曹,及其代表作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三曹三曹指汉魏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杂诗二首孔融〔魏晋〕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宴会诗魏晋:陈琳凯风飘阴云。
白日扬素晖。
良友招我游。
高会宴中闱。
玄鹤浮清泉。
绮树焕青蕤。
《登楼赋》作品结构完整,语言平易隽永,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从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下面是其作品鉴赏,欢迎阅读。
登楼赋两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这三人在各自创作上又各具特点。
关键词:三曹苍劲有力清丽婉转悲凉豪迈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
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
《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富有深意。
曾有人评价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同时,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刻。
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诗句深切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
《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豪迈纵横、气韵沉雄,苍劲雄浑,鲜明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
建安风骨话三曹
建安风骨话三xx
作者:xx
来源:《求学·素材版》2017年第12期
乱世出英豪。
xx有壮志,豪杰有悲歌。
这是一个局势多变的风云时代,又是一个璀璨的文学黄金时代。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文学家大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也有不少人经历过艰苦的戎马生涯,目睹了社会的悲凉惨景。
他们从中汲取了深厚的创作源泉,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个人价值追求的文学经典。
在当时的统治集团曹氏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这些作品文字梗概多气,笔调明朗宏大,感情慷慨悲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遂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
这个在纷乱中开始的时代,就这样为后人画下了最夺目的一笔。
“自從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 ——李白·唐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魏武(曹操:编者注〈下同〉)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曹植)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 ——刘勰·南北朝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 ——敖陶孙·南宋“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 ——袁行霈
1/ 1。
建安风骨说三曹
回顾与思考
根据以前所学内 容,对曹操生平、诗 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简 单的回顾。
曹操(155—220),魏武帝东
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一 名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 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 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 之养子,故改姓曹.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卓。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 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此写关东诸郡将领联合起 兵之初的情景。作者的初衷, 是希望各路将领同心协力,扶 助汉室,铲除「群凶」。然而 事与愿违,诸郡将领各怀异心。 有的畏「卓兵强」;有的想保 存自己的实力,以致观望不前。
诗人一反联军将领迟疑不进的 消极态度,独自引兵而西,将据成 皋。可惜出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诗人自己也为流矢所中。而联军兵 十馀万,却天天「置酒高会,不图 进取」。诗人因而感慨万千。 「踌躇」从情状方面写出各 路将领犹豫不定、畏缩不前的样子。 「雁行」,指雁飞有序,或成「一」 字形,或成「人」字形,不能互相 超越。从行动方面侧写联军各路兵 马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出战。 「雁行」二字贴切而生动 。
全诗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十句
写汉末以来军事豪强的混战和割据。这
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结 构
(1)前四句是第一层,首先,写当年关
东诸军联兵讨伐董卓和诗人参加讨卓联
军的心志。
(2)「军合」六句为第二层,再一抑,
转写诸郡起兵以後所出现的情况。
第二部分,诗末六句, 概括地描绘出军阀混乱所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抒发了 诗人伤时悯乱的思想感情。
具有承上启下、警醒全篇的作用。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钱志熙我国金代的一位诗人叫元好问~他写了一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一首写建安诗人的~“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诗写得很有气势~元好问是崇尚这种阳刚之气的~比较豪放风格的这样一位诗人~我们看曹刘曹就是曹植~刘是刘桢是建安七子里面的一位。
我们感觉到在元好问看来~他们的文学虎虎有生气~曹植本人在当时称他文如绣虎~那么刘桢~我们现在大概是比较陌生一点~但是他在当时~曹丕说他的五言诗妙绝世人~曹丕说这个话大概不包括他自己和曹植在内~至少在建安其它的诗人里面~刘桢的五言诗是妙绝世人的~钟嵘也说除了曹植之外~刘桢在诗歌方面堪称独步~所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那么这个虽然论的是曹植和刘桢~两个人的诗风但实际上是元好问~对整个建安诗风的一种印象~一种感觉~以这两位诗人为代表下面两句~可惜并州刘越石~刘越石就是刘琨~西晋的刘琨他是西晋末的诗人~西晋末这个时代的风气和诗歌的风气~已经和建安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了~刘琨是和曹操比较相近的~一个英雄人物民族英雄~他的抗战事业虽然是失败了~当时是匈奴入侵但是他的诗风~是十分接近于建安诗歌的~所以元好问深深地为他惋惜~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横槊又同时用了~曹操横槊赋诗~这样一个典故~所以这首诗总体上讲是论述建安诗风的~同时也是论述象刘琨这样受到建安诗人影响的~所以建安诗歌我们刚才说~距离我们好象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总体来讲~我想建安诗歌~在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认识~体现在这么两点第一点~我认为建安诗歌~是我们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文人诗歌的源头~不包括诗经楚辞~这个等一下我们还要讲~也就是说~它是百代的文人诗之源。
第二点我们可以说建安诗~同时又是百代文人诗的典范~是后世文人诗的一种经典~仅仅就这么两点就已经足以说明~那么建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地位~我们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文人诗的源头呢,因为中国文人创作诗歌的传统~是从建安诗人开始确立的~我们中国所以称为一个诗的国度~主要是因为有唐宋诗人的创作~那么主要有文人的创作~文人创作诗歌的这个传统~不是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那么也不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而是到了建安这个时候~才确定了这个传统~也就是说~从建安文人开始才注定了~中国会出现这样一个所有的文人差不多都要去开始~写诗歌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哪个民族规定~我们现在也是规定~每个人都要写诗~但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体上差不多都要写诗的~那么这种传统是从建安时候确立的。
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有哪些呢?曹植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操:曹操诗歌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
诗中表现了汉末的时代苦难和诗人的理想、怀抱以及内心苦闷。
语言质朴自然,苍劲有力,感情深沉,气象雄浑。
曹操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他的思想和人格。
他那些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常带感情。
曹操诗歌创作及成就:以相王之尊,重视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开学习乐府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
(3)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
(4)开创“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曹丕诗歌的特点是抒情性强,体物入微。
曹丕善于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气氛,造成凄婉悲凉的抒情氛围。
同时又善于揣摩他人心理,通过行为动作的刻画和直接抒情,细致逼真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辞藻华美,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朴茂。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转变。
曹丕的散文特点是自然通脱而趋向于平易,笔锋常带感情。
曹丕还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
它们不仅具有抒情化、世俗化的特点,而且善于叙述和描写,笔触生动,颇富情趣。
曹丕诗歌创作及成就:(1)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
(2)《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
(3)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钟嵘《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其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曹植的诗歌个性突出,感情浓烈,气力遒劲。
其早期作品慷慨豪迈,带有奔逸之气,体现了卓尔不群的个性。
后期作品慷慨悲凉,深沉哀怨,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地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地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地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地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地.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地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地《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地言辞结合骏爽地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地“风骨”.风,就是文章地生命力和内在地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地表现力.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汉献帝最后地年号为“建安”(公元年~年),文学史上地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地一段时间.这一时代地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地束缚,注重作品本身地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地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地特点,即人们常说地“建安风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建安文学地特征: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地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地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地惨伤,悲愤情绪:“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后世评价曹操前两首诗是“汉末实录”,称为“诗史”.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次是抒情性.从辞赋看,建安以前辞赋地内容以颂扬鉴戒为主,到建安时代便由颂扬鉴戒而抒情化.从乐府诗歌发展看,汉乐府民歌本以叙事为主,到建安作家手里便由叙事而抒情化.曹操“颇有悲凉之句”曹植历年“雅好慷慨”,后则有“忧生之嗟”.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现丧乱时代中“人生无常”地苦闷.但这种人生短促感是建立在时不我待要及时建功立业,招揽贤才助成大业地基础上地“慷慨悲歌”之感.后人评价说:“文帝、陈思……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三曹”诗风就是“建安风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刻画时代,反映现实:建安诗人身历离乱,目睹战乱下地民生困苦,对百姓寄予深厚地同情.另一方面又怀有建功立业地雄心,故诗歌内容多能反映现实.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逃避现实,谈玄说道:由於政治紊乱,不少诗人消极避世,明哲保身,他们地作品有依附老庄玄学,追求神仙思想地情调.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悲凉慷慨,风格独特:建安诗人以现实为题材,每能流露其思想个性,表达胸中愤慨,因此作品激昂而富有气魄,特别感动读者,形成「建安风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风——指作品内容具有充实地情感与时代意义.骨——指作品表现慷慨激越,刚健有力地风格.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地社会现实和民生地疾苦,如曹操地《薤露行》、《蒿里行》、陈琳地《饮马长城窟行》、王粲地《七哀诗》、蔡琰地《悲愤诗》、曹植地《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地作品.二是抒发个人地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地《短歌行》抒发地是建功立业地理想,刘桢地《赠从弟》表现地是对志节地崇尚,曹植地《白马篇》以游侠地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地壮志豪情.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地题材.建安文学总地来说体现了很强地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地积极进取精神.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建安文学地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安文学地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地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地社会生活,具有充实地内容.对时代乱离地反映及个人情志地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地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地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地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地诗歌转变.曹操地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地特点,其后诗文地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地群体地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地个体地个性特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地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地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地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曹植诗歌地艺术特征第一,他地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地感情,从而将乐府诗地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地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地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地《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地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地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地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地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地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地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地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地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地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地个性.第二,他地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地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地主观感情色彩地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地《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地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地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地不平和处境地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第三,他更注重诗歌地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地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地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地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地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地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他地诗歌中,对景物有了效多地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地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地影响.。
建安诗歌三曹
建安诗歌三曹建安诗歌三曹,是汉末三个著名的诗人,他们分别是曹操、曹丕、曹植,本文将按照列表形式介绍他们的代表作品和诗歌特点。
一、曹操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汉末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风格简练明快,艺术性与实用性并重。
代表作品《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特点1.善用对仗技巧,声调韵脚优美。
2.以平淡之笔传达深刻思想,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二、曹丕曹丕(187年-226年),曹操之子,魏国第二任皇帝。
曹丕的诗歌作品风格优美典雅,情感真挚感人,被誉为“深情玉女”。
代表作品《燕歌行》:“金碧辉煌,禁苑翠微,下视野旌千万,上观频旆十余里。
卢舍静寂,钟鸣鼎食之际,漏刻霜天已晓,客思悠悠。
”特点1.善用众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2.情感细腻,写出如柳絮般轻盈柔软的女性形象。
三、曹植曹植(192年-232年),曹操次子,魏国皇室成员。
他的诗歌作品形式和主题多样,风格华丽瑰丽,让人印象深刻。
代表作品《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荷丝隐约,桐叶婆娑。
其顶如缤纷千翠,翻而檐动下如之何其?素衣蔽体,语助旁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特点1.诗歌形式多样,除了诗歌还有辞、赋、文等。
2.充满了华丽的修辞和气势雄伟的骚体语言,表现了豪放不羁的性格。
三曹和建安风骨
,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 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 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 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 主要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 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蔡文 姬)。
建安风骨
内容上: 1、反映现实,抒写怀抱。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 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 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 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 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 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 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 ,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 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 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 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 ,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 ,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 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 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2)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如:《短歌 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 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短歌行》)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 的深沉感慨。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写 登临碣石山,眺望大海之所见所想,气魄宏大 、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豪迈情怀。
他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 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 藩,曹丕大喜,没有同时联合蜀汉 攻吴国。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时 机。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 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 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 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 付曹睿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 四十岁。
论三曹的诗歌对建安风骨形成的影响及贡献
三曹,即曹操、曹植、曹丕,是中国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们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曹操、曹植、曹丕的诗歌创作中探讨他们对建安风骨的影响及贡献。
### **曹操: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表达了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豪放的政治家:**曹操以雄才大略和果断的决策而著称。
他在政治上的豪迈风格不仅表现在战场上,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天下英雄豪杰的景仰,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宏伟抱负。
2. **豪放的战略家:**曹操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略才能。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战争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军事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轻蔑。
这种战略家的风采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3. **武将之风:**曹操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武将之风,对武士的武勇和侠义精神的歌颂。
他通过对武将的描写,弘扬了武士阶层的英雄形象,为后来建安风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曹植:文学艺术的风采**曹植是曹操的次子,文学才华出众,尤以其诗歌而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风采,对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艺术的追求:**曹植在文学方面表现出对艺术的高度追求。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抒情的元素,常常表达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艺术的追求在建安时期的文学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 **才情横溢:**曹植的诗歌充满了才情横溢的氛围,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为建安风骨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元素。
3. **创新意识:**曹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创新意识,尝试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清丽的抒情诗,这种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对后来建安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三曹诗
基本信息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①含义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
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②由来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
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
"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著有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
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由于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南朝齐梁时,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时序》)
④定性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代表作品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杂诗》
孔融
其一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其二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