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看日本机械设计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二战看日本机械设计理念(转)

觉得不错转发一下

一、海战案例

1、近代史上日本先后与中、俄发生过黄海海战和对马海战,均以日本大获全胜告终,但这两场海战均是日本战术和其它因素所致,与军工制造无关,因为日舰均为购自英德,日本当时并无成熟的近代机械工业。略。

2、日美珍珠港事件是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此时日本的工业己有长足发展,己能独立制造几万吨的舰母和战列舰,它的海军总吨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英,一战结束后,主要海军大国搞了海军协定,规定英、美、日、法、意主力舰比例为7:7:5:3:1.75)。此次又是日本大获全胜,但胜利是偷袭造成的,两军并未正面交手,无从评价两军兵器优劣及设计。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由于珍珠港水浅,从飞机上发射的鱼雷容易搁浅,于是日本事前专门研制了木制尾翼的浅水鱼雷。此事说明两点,其一,日本注重现场侦察,事变前一名特工天天带着艺妓去附近海域游泳(和平时他们则注重市场调研,比如各国汽车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他们就认定中国人喜欢浅内饰和花哨的电子设备,而德国车则固执地采用深内饰,他们认为深色有利于吸光,安全比好看重要);其二,日本设计人员应变能力较强,没有欧洲人古板固执(日本车经常会变换着出现一些新东西,主要是中控上)。

3、日美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当时参战的日舰总吨位、舰母及舰载机远超美军(因当时美军执行先欧后亚政策且在珍珠港受沉重打击)。此次日军大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且美海军已装备雷达,而日海军使用的依然是从德国进口的蔡斯望远镜。正如丘吉尔所说,日本人在中途岛露出了柔软的腹部;其二,日本人战术不对,它不该一味强攻中途岛上的陆基航空力量,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歼灭美航母编队上(日有4艘参战,美只有2艘);其三,日本人瞎了眼,光注意对付美低空的鱼雷机(美舰母飞来的鱼雷机全被日舰上密集的炮火击落),而忽视了高空的俯冲轰炸机,当36架“泼妇”(或为“野猫”)飞临日航母编队时,几分钟就决定了整个战争;其四,日军舰坚固性、安全性不够(个人认为这点十分重要,但战史专家注意不够)。交火中日军4艘主力航母(3万吨以上)全部被击沉,而击沉它们的是几颗500磅炸弹(其中“赤诚”只中3颗)。美航母无一被击沉,其中“企业”号身中10余弹,但凭着坚固的龙骨、加强筋和水密门仍摇摇晃晃驶回了珍珠港船厂,几个月后又参战了。

4、很明显,日舰的坚固性和安全性不够,而这又是因为皮太薄的缘故。为何皮薄呢?这又要从资源说起。日本是一个几乎没有资源的岛国,开战前钢产量只有700多万吨,其中有一半靠进口美国的废铁炼成,而美国同期有4200多万吨。而资源问题也是日本不惜冒险与美开战的原因,战前美国已对日封锁,禁运废铁和石油,并要求日本撤出中国。这就要了小日本的命(日本的石油储备只够3个月开销),因此,要么屈服要么开战,日本人选择了开战。

既然钢铁少,又要装载那么多飞机大炮,那就只有皮薄了。从日本人的世界观来看也决定了他们会舍弃安全性而选择战斗性。在西方人看来,自杀是怯弱的表现,而

日本人认为是勇敢;西方人认为失去抵抗能力后体面地投降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日本人认为是耻辱。因此,别看日舰皮薄,日舰上的武备却追求极端,如美英主力战列舰上的主炮口径最多也就300多毫米,而日舰大的(“大和”号)达到500多毫米。缺少钢铁,追求武备,必然深刻影响其设计思想,那就是牺牲安全性,能省则省,人家用三道水密门,我用两道,人家提升机库飞机用液压,我用卷扬机也行,至于腐败美国人有的咖啡室、健身房,我干嘛要呀,能开动就行,能开炮就行。说日本人是人精也没错,在这一点上它反过来受了启发,反映到汽车设计上就是在能看见的地方搞得很光鲜,而看不见的地方仍旧是能省则省。如德国车机仓用液压支撑,你打开花冠、阳光瞧瞧,都是一根很细的铁杆支着。不过,德国人也有不可理喻的地方,比如基本型的宝来,在显眼的中控台上连个几百元的cd也没装,而在谁也看不到的车底部,他帮你把底盘钢板、防锈处理都弄好了,这两项没有一二千拿不下来。这使我对德国的不理解又多了一个疑问,其一是,盛产哲学家却偏偏出了个极不理智的希特勒;工业发达却少了许多商人的精明,也许是大智若愚吧?我只能这样理解。

二、陆战案例

1、平心而论,日本陆军还是蛮厉害的,二战初期在新加坡、马来亚、菲利宾打得英、美军队一败涂地,几十万军队投降。为什么呢?一是美英执行先欧后亚政策,远东没部署重兵和重型武备,只有几个据点而已,后来援军一到,日本人就不经打了;二是日本民族极度尚武,日本兵能吃苦、不怕死。要说日本陆军的兵器那只有一个字“差”,在当时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可能是倒数第一。当然好过中国,要不然它也不会那么猖狂。当时国军3个军才能与日军1个师团对抗,但到了44年底,随着美援的不断通过滇缅公路运抵云南,全部美械的新38师(新一军前身、师长孙立人,安徽人)、新22师(新五军前身、师长廖耀湘,湖南人),刚好一个淮军,一个湘军,能单独与日一个师团对抗并取胜了,这说明日军的武器刚好比农业国家的武器强点。

2、拿两件最常见的陆战武器分析一下吧。日军的坦克最重的也只有18吨(36毫米机关炮),而美国的“谢尔曼”重28吨(60毫米滑膛炮),苏联的t34更是重达36吨(82毫米滑膛炮),连机械王国德国也怕得要命,可以说,t34和“喀秋莎”(火箭炮)拯救了苏联。日军的坦克不皮实,原因还是钢铁太少。另外,日军坦克钢板是铆接的而不是整体浇铸或是焊接的,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可能只有学机械的大众铁托这样的专家才能解释,莫不又是能省就省?顺便介绍一下,二战开战前世界钢产量前三名是:美国4200万吨、苏联3600万吨、德国3400万吨,日本只有700万吨,需要说明的是,其一、苏德产量已达生产能力,而美国产量没达到产能;其二,美苏德都依靠本国矿石炼钢,日本靠海外,一半靠美国输出废铁,一半靠掠夺我国东北资源,可恨,ing!

3、日军落后的坦克吃尽了苦头,举个不太知名的战例、苏日诺门坎战役吧。诺门坎是位于我国东北与苏联边境之间的一个低矮台地群,是装甲部队的理想战场。日本关东军想试探苏联国防实力,苏联正好想教训日本别指望与德国东西夹击。都想打,那就打吧。结果苏军名将朱可夫率t34坦克部队活生生歼灭日军一个师团。这场战役的意义十分重大深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二战史。如果苏军战败,日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