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迁移交汇能力—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移等知识的交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背景材料多变,设问角度不同,但考查的知识一直比较 平稳,如以上题目均是对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影响的考查。很好 的体现出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一命题理念。
二、通法 1.确定考查范围
首先审清题目考查的是城市化,还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 产业转移,找准设问范围和思考角度。
2.明确思考方向
(1)考查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多从人口迁移的特点、方 向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多从区域位置、区域经济 发展水平、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考查产业转移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多从人口的数量与分 布、人口年龄结构、产业类型与产业结构特点进行分析。
角度三:产业转移与人口迁移
3.(2010· 安徽高考节选)根据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
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 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 加工基地。
材料二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 2020 年远景目标
(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 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 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备考技法归纳]
一、通性
1. 试题常以各种图表为载体, 结合热点问题和时事材料, 贴近现实,尽管图文材料提供的信息量大,但考生审题障碍 不大。只要把握材料和题干中的关键字词,便可准确快速联 系教材知识组织答案。如第 1 题的图名“人口净迁移方向及 数量”;第 2 题图示所反映的安徽的位置及“在长三角地区 务工的外来人员约 30%来自安徽省”信息;第 3 题图中的图 例及材料一、二所提供的信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考向多维探究]
角度一: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1.(2010· 广东高考)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 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2)题。
(1)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第五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迁移交汇能力】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区域经济
发展及产业转移等知识的交汇
[命题者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流动和迁
移成为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其原因多样而复杂, 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广泛。 纵观近几年高考题, 对这一热点问题常常涉及或直接考查(如 2013 年新课标卷Ⅱ、 2010 年广东文综、2010 年安徽文综)或隐性介入(如 2013 年天津文综)。此类问 题在高考中常以城市、人口迁移模式图或区域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人口迁移、城 市化、产业转移等相关内容,试题多结合热点问题和时事材料,通过简短的文字 描述等创设问题情境,设问角度灵活。分析此类问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 提高学生依据事实判断和论证问题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
)
(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答案:(1)D (2)B
角度二: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
2.(2013· 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 30%来自 安徽省。
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 因 。 答案: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 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
指出,2005 年全省外出人员达 1 000 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 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 动和合理分布。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答案:(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 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成本高 等角度分析)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 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 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 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 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