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概念

合集下载

移民与流动人口的基本概念解析

移民与流动人口的基本概念解析

移民与流动人口的基本概念解析移民和流动人口是指跨国界或国内迁移的人群。

移民是指个人或家庭离开原居地,跨越国界或地区,在新的地方定居、工作和生活的行为。

流动人口是指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流动的人口,不包括跨越国界的移民。

移民和流动人口是当前全球化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形成和原因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等。

政治原因包括政治迫害、战争和冲突等;经济原因包括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和躲避贫困等;社会原因包括家庭团聚、爱情婚姻和教育等;个人原因包括追求个人理想、探索世界和寻求自我发展等。

移民和流动人口对国家和全球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移民和流动人口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们为劳动力供应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填补了人口空缺,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增长。

其次,移民和流动人口对文化的传播和多元化产生了影响。

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移民和流动人口对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了挑战。

他们可能面临着不同的适应困难和社会排斥,社会和政治不稳定可能会导致冲突和紧张局势。

对于移民和流动人口问题,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一些国家采取了开放的政策,鼓励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到来,以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

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行了优先考虑技能移民和家庭团聚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到来。

另一些国家则采取了限制性的政策,限制移民和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流动的自由。

例如,欧洲一些国家面临着移民和难民危机,采取了边境控制和限制政策,以控制移民和流动人口的流动。

总结而言,移民和流动人口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他们的形成和原因多种多样,对国家和全球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移民和流动人口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深入理解移民和流动人口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一、本文概述1、流动人口的定义与重要性流动人口,通常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其常住户口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进行暂住、旅游、务工、经商、学习等活动的人口。

他们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活力,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流动人口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他们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流动人口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通过务工、经商等活动,促进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加速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流动人口还为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增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然而,流动人口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往往较为艰苦,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覆盖不足,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的限制,流动人口在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障碍。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意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人口统计信息,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我国流动人口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这些数据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动态变化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

这些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了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浅析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浅析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

这样规模庞大,数量巨大的流动人口,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主力之一。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流动人口在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犯罪率急速上升等问题。

从社会、管理、个人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流动人口犯罪特点原因一、流动人口的概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人民不再被限定在户籍所在地,而是可以跨区域就业、居住等。

因此,我国出现了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人口、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现象,而“流动人口”这一概念便应运而生。

可以说,流动人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的一个概念,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它,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大多数人在提到流动人口时,往往将其认定为,自农村流向城市、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低收入、低水平的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二、流动人口犯罪特征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11月18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达2.45亿,已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这样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在为城市带来发展的同时,也藏有各种隐患,违法犯罪行为频现便是其中最为凸显的问题。

而流动人口犯罪行为,有以下几项特征:(一)未成年人参与犯罪概率上升在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中,有一部分是不容忽视的群体,便是随父母外出的孩子以及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

这类人群,因为缺乏管束以及,极易受外界影响或他人怂恿,参与违法犯罪行为。

(二)犯罪类型多样,但以侵财以及人身伤害案件为主流动人口大多属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他们的目的无外乎是为赚钱。

部分人在见识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繁荣后,易衍生走捷径取财的想法,从而导致侵财案件时有发生。

另外,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为青壮年。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大多冲动好胜,暴力成为他们之间较为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伤及人身的案件,也较常发生。

【《流动人口条例》的基本常识】 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流动人口条例》的基本常识】 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流动人口条例》的基本常识】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条例1、流动人口的概念:《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中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但是,下列人员除外:(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3、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以下称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已婚的,办理婚育证明还应当出示结婚证。

婚育证明应当载明成年育龄妇女的姓名、年龄、公民身份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内容。

申领《婚育证明》,应当填写《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申请表》,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两张。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出具婚育证明。

4、成年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提交婚育证明。

5、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受下列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一)免费参加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二)依法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三)晚婚晚育或者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按照现居住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享受休假等;(四)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6、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情况证明,及时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

辩论赛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一辩稿及散点论据重点

辩论赛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一辩稿及散点论据重点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墨子曾曰: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将这个道理运用到我们今天的辩题上,就是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来自各方的人才和力量。

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城市的发展包括分工经济的不断深化,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优化以及城市人文的繁荣和人居环境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有利于, 不仅只看是否符合当下城市的发展需要, 还要看到它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趋势。

所以, 我方今天从立足当下, 展望远景两个阶段来为大家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立足现实,流动人口的增加为当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要素。

第一, 流动人口的增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的保障。

流动人口在城市加工制造、商业餐饮等二三产业中的比重已超过一半。

这些来自远方的朋友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这个城市的建设增光添彩, 我们难以想象, 没有流动人口的增加, 这些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如何解放,而这一座座没有新鲜活力的城市又如何发展呢?第二, 流动人口的增加, 促进了科技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国统筹。

我们在探讨今天这个辩题的时候, 不仅应该看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流动人口群体, 还要看到一些因政策引导、条件吸引以及个人志愿而成为流动人口的那一部分。

例如十年以前, 教育部开始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 众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奔赴西部城市, 又例如重庆的两江新区建设以来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涌入, 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科技文化软实力, 而这种增长短期内依靠对本地人口的培养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流动人口的增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消费动力。

流动人口以20~45岁的青壮年为主体, 处于一生中消费支出的高峰期。

根据国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的数据显示, 他们有近一半的收入在城市支出。

伴随着人口流动的长期化、家庭化, 他们对消费的贡献更加突出。

其次, 展望远景, 流动人口的增加刺激了城市对自身的结构调整。

流动人口的管理

流动人口的管理

流动人口的管理一.流动人口管理概述一.流动人口的含义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市区或乡镇,到其它地区滞留活动的人口。

流动人口是否在在流入地居住可分为暂住人口和过往人口;按流动人口暂住时间长短可分为长年居住型、季节往返型、短期型三种;按流动人口的地域跨度可分为跨省流动,跨市县流动、跨乡镇流动三种;按流动人口的流入原因可分为劳务经营型(也称就业型)、公务事务型、社会型、盲流型等类型。

二.流动人口的成因、特点与发展趋势(一)流动人口剧增的基本成因流动人口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客观存在。

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促进了人、财、物的大流动,流动人口剧增。

其原因有:1.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我国13亿人口有80%在农村,全国农村有劳动力约4.5亿人左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显。

2现代化建设对劳动力需求的加大城市、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使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有了可能。

3地区、城乡之间的较大差距由于城市在社会中的特殊经济地位,使得许多农民和一些中、小城镇的居民为追求更高的发展而不断向大、中城市集中。

4.公民自由度的空前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的自由度也空前提高,使流动人口有了可能。

(二)流动人口的特点1.数量大,增速快,周期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增加,流动人口在持续了20年递增的情况下仍呈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来源多,分布广各地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流动人口来源较多,分布广泛。

流动人口虽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沿海及其它开发、开放地区,但农村地区、一般地区也有分布。

3.季节变化渐小,滞留时间渐长调查统计表明,占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在暂住地滞留一年以上,有的多达数十年,成了暂住地不流动的“流动人口”,没有常住户口的“常住人口”。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主要是在城市就业、营生或居住的人们,他们相对于流入地户籍人口,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产生的一个特定概念。

我国相对严格的户籍制度不仅将城市与农村分割起来而造成城乡二元体制,而且限定了人的身份及居住,如果你离开户籍地,你的社会经济生活都将受到限制,这在城市尤为突出。

而流动人口作为这种体制的产物深受其苦,各种社会排斥限制了他们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

其中,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作为流动人口大军的一支特殊群体,由于民族因素、人口素质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他们的劣势更加凸显,他们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不容乐观。

所谓适应,是个体为了与环境取得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各种行为和心理变化。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与适应,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及心理等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层面的融入主要是城市就业和收入,也就是职业上的转换;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是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心理层面上的融入主要是自我认同和心理归属。

”然而,适应应该是互相适应,是双向的。

这就是说,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不仅需要自身方面各种调适,而且也需要城市及城市人的配合对应。

那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现状如何呢?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正处于进行时,但阻碍其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各种不利因素仍然不少。

从现实看,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处境艰难。

由于他们学历相对低,缺乏工作劳动技能,就业有限,收入微薄且不稳定,经济生活、居住环境等方面处于相对边缘化;他们由于语言、习俗、职业等因素过于民族内聚,造成与外部的“阻隔”,他们与当地人的社会关系几乎处于空白,致使他们无法快速融入城市社会,普遍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他们在流入地城市还遇到民族教育无力,文化传承断代等问题与困难。

这些都表明,他们的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状况程度较低。

造成少数民族人口城市适应与城市融入中的问题与困难,其原因可分主客观两方面。

《流动人口管理》课件

《流动人口管理》课件

流动人口教育服务
总结词
流动人口教育服务是提高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的重要途径。
详细描述
针对流动人口的教育服务应涵盖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 的各个阶段。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如农民工子女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以满足不 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应鼓励企业开展员 工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通过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 融合。
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路 径
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的
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谢谢聆听
流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管 理可以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社会治安。
02
公共服务
通过流动人口管理,可以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满足流 动人口的基本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03
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资源需要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通过管理可以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水平。
劳动力供给
流动人口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
消费市场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消费需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 场。
社会治安
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
流动人口与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 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提高了城 市化水平。
信息不对称
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影响管 理效率。
流动人口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差异和歧 视。
02
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和科学。
04
03
01
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流动人口的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人口的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人口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流动人口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流动人口的背景、定义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社会问题、就业状况、家庭状况和教育状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给出了对流动人口问题的思考,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流动人口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情况,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问题、就业、家庭、教育、影响因素、思考、研究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介绍流动人口的背景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流动人口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流动人口指的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人群,他们通常不是常住于迁徙地。

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递增,不仅在中国,全球范围内也存在着大量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通常涉及农民工、城市务工人员、留学生等不同群体,他们的流动主要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

流动人口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农业社会时代,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已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对于流动人口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以更好地解决流动人口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2 流动人口的定义流动人口是指那些因工作、就学、生活等原因,常年或长期在外地(本地以外的城市或地区)居住的人口。

流动人口通常是从农村地区或小城镇到大城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地流动的人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流动人口的特点主要包括流动性强、生活条件较差、适应能力强、地位不稳定等。

他们常常面临着低收入、缺乏社会保障、住房困难、子女教育难题等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往往是外来人口,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适应压力也较大。

人口数量、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术语――区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概念

人口数量、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术语――区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概念

人口数量、例外口径的人口统计术语——区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概念佚名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它反映了人口总体的量的规定性,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的基础,掌握确凿的人口数量,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的制定,而且对于人口科学的分析研究,都有十分严重的意义。

人口数量的多寡,对于生产的规模,社会分工的发达程度,消费水平的凹凸,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市场分布和规模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在详尽工作中,根据例外的统计口径,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等概念。

所谓户籍人口,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经常居住区内的户口登记机关登记为常住人口的人口数。

常住人口是在某一统计或普查时点,区域内全部人口减去外来暂住人口,再加上暂时外出人口所得到的人口数。

在统计中,外来人口在某地居住六个月或六个月以上的,大凡不以暂住人口计。

同样,外出人口已离开户籍所在地超过六个月的,也不再计入本地常住人口。

流动人口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

粗略地说,流动人口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那部分人口,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界定的例外,流动人口定义所包括的范围也例外。

就上海而言,为了便于各地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可比性,并接近国际上有关人口迁移管理和研究的规范,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某地居留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实有人口是指某一时点,在某一区域内的所有人口。

另析:(1)户籍人口: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数大凡是通过公安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月报或年报取得的。

在观察某地人口的历史沿革及变动过程时,通常采用这类数据。

(2)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

流动人口培训PPT

流动人口培训PPT

实行婚育证明制度的意义
• 一方面有助于户籍地掌握流出人口信息,做好宣 传培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工作 。 • 另一方面也为现居住地了解流入人口婚育信息提 供了客观依据,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 保证重点人群相关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两地服 务管理的有效衔接,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流入人口不能缺管,流出人口不能失控)
两种除外情况
• 2、“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 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也不是《条例》 所称的流动人口。这样规定,主要是从实 际出发,考虑到现实中很多城市户籍居民 生活和工作分别在同一城市不同城区的情 况,这一部分人群仍应当作为户籍人口管 理和服务,因此不适用《条例》。
注意
• 《条例》没有规定流动人口异地居住的时 间界限。 • 对于因婚姻迁移异地居住的人员,一般应 视为现居住地的户籍人口提供有关服务和 管理。出国人员也不属于流动人口范畴。
概念界定
• 年龄 :关于“育龄”,从医学角度划分, 女性15~49周岁为育龄期;对男性虽然没 有类似明确的划分,但在计划生育服务管 理工作实践中,一般参照女性年龄标准执 行。 关于“成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周岁以 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因此,《条例》所 称的成年育龄人员是指18-49周岁的流动 人口。
流入人口
• 6、对于用药具人员,要按月发放药具,同时在 《流入人口信息采集卡》上添加送药具信息,并 在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添加送药具信息。 • 7、每月上报流入人口报表。社区村留报告单。 • 8、对于婚育证已过期和将要过期的要及时提醒更 换证。 • 9、对流动人口进行重点走访,半年一查验婚育证, 由村计生员、社区委主任盖查验章,及时掌握婚 育信息变化,并填报《信息采集卡》、上报流动 人口平台、向户籍地发出协查、进行统计变更、 人户卡变更。

流动人口 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 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流动人口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必要的服务提供参考。

中国流动人口是指从农村迁往城市的人群,其数量庞大,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往往因为就业、教育、医疗等各种原因而选择迁居,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居住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完善、教育机会有限等。

二、调研方法及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范围涵盖了不同城市的流动人口。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流动人口数量众多:调查发现,目前流动人口在中国城市的数量已达到数亿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

2. 居住条件较差:大部分流动人口居住在城市的农村外来人口聚集区,房屋条件差、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

3. 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相较于城市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往往面临更多的困境,例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

4.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户籍限制和迁居原因,流动人口的子女常常面临接受教育机会有限的问题,这给他们的个人发展带来了隐患。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应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为其提供公平的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减少其居住、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安全感。

2. 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减少城市社会矛盾。

3. 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确保他们享有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权益。

2. 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3. 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确保他们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4. 加强流动人口的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5. 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方便政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以便更加准确地制定相应政策。

人口流动分析

人口流动分析

2、严格管制从1989到2000年,在此阶段,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政府开始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 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内自由流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也由“控制盲目 流动”调整为“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
1994年11月,劳动部发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பைடு நூலகம்管理暂行规定》,对跨省 人口流动进行控制,主要体现在:实行流动就业证制度控制流动人口流动跨省; 采取本地就业优先原则限制人口跨省流动;严格控制招收方式
5、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第90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6、195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 的指示》,要求城乡户口管理部门严格户籍管理,切实做好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 流工作。农民向城市流动被称为“盲流”即源于此。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来自乡村的流动人口估 计在1.4亿人到1.6亿人之间,其中异地流动的劳动力在1.2亿人以上;城市流 动人口(不转城市户口的市民异地就业或生活)无统计数据,但估计至少占 城市人口的5%以上约2000—3000万人左右。
二、 流动人口的结构日益复杂化。
严格控制招收方式1995月召开的厦门会议确定了因势利导乐观控制加强管理兴利除弊的流动人口指导思想3流动人口融合政策从2000年至今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不仅为我国流动人口融合政策提供了指导思想而且标志着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在此前后中央政府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的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公平对待不断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表现在

人口流动弊大于利

人口流动弊大于利

人口流动弊大于利旅游与资源管理系地理科学郭会梅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去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寻求更好的生活。

“流动人口”,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角度并结合当前实践来看,我们探讨的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中无正式户口而短时滞留从事各种活动的人”。

据2006年《中国人口发展绿皮书》显示,当前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平均文化素质较低,且以绝对数迅猛增长,并带有在利益驱动下的自发性,就业相关的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应该是某些方面的畸形发展。

我方并不否认,以“分类引导、合理调控、热情服务、加强管理”为方针的人口流动机制是合理的,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们重点谈下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弊处。

1.政府管理方面。

流动人口的增加以其庞大的数量、复杂的构成、极高的变动频率,无疑提高政府的管理成本,加大政府的管理难度。

2.社会方面,流动人口的增加大大挑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给原本就短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产生压力,此外违法犯罪现象增加,社会治安有受到严重影响。

3.城市文化及环境方面,流动人口的增加大大促发了他们面对城市文化的“文化震惊”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心理差异和反文化现象。

此外,城市的环境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勿庸讳言,对于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说,流动人口增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消极的、不和谐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们立足现实,抓住主体,不难发现: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城市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首先,现有流动人口的增加对流入地的发展弊大于利。

流动人口的规模超过了作为流入地的城市的最优程度,从经济效益上看会增加城市经济发展的压力,会冲击城市预定的经济建设规划,会大量消耗城市经济建设的成果;从社会效益上看,流动人口的增加会加重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问题,会带来一定的文化冲击甚至出现文化侵略,甚至在纷繁复杂的价值洪流中迷失人性。

什么叫流动人口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

什么叫流动人口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

海口市党政办公网社区网格员工作手册2013SC017SE044-5(Version 1.0.2)(第五册:网格员知识与案例)海口市民政局海口市信息中心二〇一四年一月三日目录前言 (1)版本更新说明 (2)第一部分网格员知识 (1)第1章政务服务知识 (1)1.1政务服务的概念 (1)1.2政务服务的意义 (1)第2章公共服务知识 (2)2.1公共服务的概念 (2)2.2计划生育类服务知识 (3)2.3综合治理类服务知识 (4)2.4公安管理类服务知识 (5)2.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类服务知识 (6)2.6民政类服务知识 (6)2.7消防安全类服务知识 (7)2.8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类服务知识 (8)第3章市场服务及志愿者服务知识 (10)3.1市场服务 103.1.1 概念 (10)3.1.2 我国市场服务的由来 (11)3.1.3 实现形式 (12)3.1.4 网格员与市场服务 (13)3.2志愿者服务 (13)3.2.1 概念 (13)3.2.2 意义 (14)3.2.3 内容 (14)第二部分网格员工作案例 (15)第1章宣传案例 (15)1.1宣传国家的政策 (15)1.2宣传法律法规 (16)1.3辖区消防知识宣传教育 (16)1.4消防安全宣传 (16)1.5消防安全实践活动 (16)1.6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16)1.7“侨法宣传活动” (17)第2章服务案例 (17)2.1入户高龄补贴年审服务 (17)2.2给低保户送油、米上门 (18)2.3计划生育服务:上环 (18)2.4派送手机上门: (18)第3章日常工作类案例 (19)前言小区网格作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新举措,是新时期关注民生、加强小区管理的需要。

一个个“大小区”划分为一张张“小网格”,网格化的核心是改写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让政府部门和小区工作人员时刻出现在群众身边,及时获取群众的心声,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流动人口概念
离开户口所在地县域,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流动人口和随其一起流动的未成年人,但是,下列人员除外:
①、婚嫁人员;②区县内流动;③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短时期不迁移
户口等;④服军役、上中等以上学校等长期人户分离人口。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权利和义务
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相关权利。

根据《条例》第八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
1、免费参加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2、依法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项目(包括放取宫内节育器、人
工终止妊娠术、绝育手术及术前医学检查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断、治疗等0计划生育即使服务;
3、晚婚晚育或者在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按现居住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
的市的规定,享受休假等优待;
4、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和优惠。

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5、流动人口的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

可以再现在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
道办事处免费办理生育服务证;、
6、农民工子女可在现居住地指定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7、免费享受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8、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对可以享受
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以及应当履行的计划生育相关义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相关义务。

根据《条例》第七条、第十条和第十六条规定:
1、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在户籍地人口计生主管
部门办理婚育证明;
2、办理婚育证明时,有义务出示结婚证和提供婚姻状况、配偶信息及生育节育情况和
一寸免冠照片两张;
3、在现居住地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明,应当提供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
证、结婚证、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户籍所在地的婚育情况证明;
4、成年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提交婚育证明,自觉接受当地主
管部门验婚育证明和如是反映计生信息;
5、在户籍地和现居住地都有就地就近落实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义务;
6、流动人口不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第十八条的规定生育子女的,应当依照国务院《社
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得规定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阳光计生热线;12356
查询电话:61553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