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建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同书》的教育思想(重点)
简评:《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 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其学前教育、 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它还保留着较为明显的封建色彩。
第四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了
解识记)
教育的作用在于“开民智”,继而“伸民权”。 “开民智”的方法是“开于学”、“立于教”,“欲求新政, 必兴学校”,民智的开发靠教育来实现。 把教育视为关系到国家兴衰和强弱的重要大事,有其合理的 一面,但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试图通过教育解决一切问题, 这是典型的“教育救国论”。
首倡于1896年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 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重申此议。 光绪帝为开办京师大学堂一事六下谕旨,军机 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遂委托梁启超草拟学 堂章程奏上,光绪帝准奏,派孙家鼐为管学大 臣,任命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 总教习。
(二)章程:
大学堂既是实行教育的机构,也是全国最高教 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大学堂教育原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西学并重会通。 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大类,普通学为必修, 修完后选习专门学一至两门。 考核方法依西例,用积分之法。
第五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了解识记) 对“中体西用”思想,严复持否定态度。 把“中学”和“西学”看成体用关系、主辅关系不妥,体和 用本不可分。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亡”
第六节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政策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了
二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了解 识记)
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 家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 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 “新民”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及权利义务并 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 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的精神。
三 、论学制(了解识记)
模仿日本,把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5岁以下为“幼儿期”,受家庭教育和幼稚园 教育; 6-13岁为“儿童期”,受小学教育; 14-21岁为“少年期”,受中等教育或相应的 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22-25岁为“成年期”,受大学教育,大学教 育分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诸 科。
二、改革科举制度(了解识记)
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取士之 制,改试时务策论,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 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 设经济特科,并议设法律、财政、外交、物理 等科,以选拔新政人才。
三、实力讲求西学,普遍设立新式 学堂
学习中西学问 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堂
第三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四 、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 育(重点)
(二)论女子教育 《论女学》 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中国女子不 学是造成国家贫弱的原因之一。 开展女子教育,可以增加社会生产,可以和睦家庭。 女子教育应与男子教育平等。 起草《女学堂试办章程》,学堂计划开设算学、医 学和法学,另设师范。招收8-15岁良家闺秀40名, 功课中文、西文各半,学成后发给文凭,与男性平 等地参与社会职务。
(三)发展历程:
筹办时,因政变失败,规模较原计划大为缩减。 1898年11月,正式开学。设仕学堂和附设小 学堂。学生为5品到8品的官员和举人。 1900年8 月,因义和团入京停办。 民国初年,改为北京大学。
(四)意义:
1.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既说明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机 构已经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也反映了中国近 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2.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 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了 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3.所开创的统辖各省学堂的规制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 的需要,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 中发挥了过渡性作用。 4.京师大学堂所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 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第七节 清末的留学教育
二、“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2.中国政府拟定了《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规定在华盛 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 自1909年实施。 3.通过“庚款兴学”美国达到了“把中国的留学潮流引向 美国”的目的。1909年后留美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留学生 的流向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了解识 记) 1.变科举,废八股 2.兴学校,育人才 《请开学校折》 3.派游学,译西书 《请广译日本书派游 学折》 4.倡平等,重女教
二、《大同书》的教育思想(重点)
《大同书》是康有为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 变法失败后经修改发表。 内容: 一是人本院和育婴院。妇女怀孕后入人本院实施“胎教”, 儿童出生后转入育婴院,脱离母亲实施“公育”。 二是小学院,儿童6岁入学,“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功课 宜少,游戏宜多,同时又要“以德育为先”。 三是中学院,学生11岁入学,中学为“一生学根本”,德、 智、体三育均不得废,以德育为重。 四是大学院,招收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学是专门之学, “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学习什么专业,可由 个人自由选择。大学应特别重视实验,必须有自己的工厂、 农场、商店、医院等。
第七节 清末的留学教育
一、留日教育 1.留日的原由 2.留日的概况: 1901年,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 1903年颁布《约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明确了对留学毕 业生给予相应的科名奖励办法,留日学生逐年增多。 1905年,废科举后,士人为求新出路纷纷涌向日本,达高峰。 1906年形成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最多达8000名以上。
第七节 清末的留学教育
二、“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1. “庚款兴学”:即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 ,用于在 中国兴办教育事业。 始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处理庚子事件善后事宜, 提议将山西省应摊派的赔款银50万两用于设立学堂。因此 于1902年建立山西大学堂,经费由赔款开支,学校大权由 李提摩太掌管,直到辛亥革命后方收回。 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 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 得的赔款的一半,即1078万多美元“退还”中国,作为派 遣留学生赴美之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学预备学校, 即清华学堂。 经费使用由美国派员监督。 随后其他列强也退还部分赔款,以这笔资金建立“中华教 育文化基金会”,用于给在华文化团体开展活动的资助。
四 、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 育(重点)
(一)论师范教育 《论师范》 师范教育是各类教育发展的基础。 教育制度表: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 师范大学。 兴学次第:师范教育应先于大学之前与小学 同时开办,首先培养小学师资。 对日本寻常师范学校课程设置详细介绍,作 为我国办师范学堂的参考。
三、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了解识记)
1905年底,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下设总 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设司务厅负责内勤。学部 的直属单位还有编译图书局、京师督学局、教育研究所、高等 教育会议所。 1906年4月,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全省学务。 办公机构称学务公所,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 会计六科。 1906年5月,在各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建立
第一节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第二节“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严复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政策 第七节清末的留学教育
第一节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了解识记) 最早:1891-1894年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 草堂 代表:湖南时务学堂、北洋西学堂、南洋公 学、经正女学等
解识记)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制定颁 布的第一部系统的学制,未实施。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并正式实施。 纵向看,整个学程26年,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 设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三级;第二段为中等教育, 设中学堂一级;第三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分科大学堂、 通儒院三级。 横向看,有直系各学堂、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个系统。
二、兴办学会(了解识记)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开 “办学会”之先。 其他:上海强学会、粤学会、蜀学会、南学 会等地方学会,务农会、圣学会、医学善会 等。 维新派以学会为阵来自百度文库,讲西学、论国事,宣 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以新学“开民 智,新民德”。
三、发行报刊(了解识记)
第七节 清末的留学教育
一、留日教育 3.留日学校及专业:以进入初、中等学校为主,以法政、武备 科占大多数。 4.意义: 充实了新式学堂的师资,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的队伍,翻译 了大量日文西学书籍,较广泛地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 以留日学生为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 革命的爆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确定教育宗旨(了解识记)
1906年3月,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 教育宗旨。 “中体西学”精神的延续 前两项强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建教育的 根本性质。后三项分别与德育、体育、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 是国家本位的。“尚公”强调国家利益和公民道德,“尚武” 的目的是强兵,“尚实”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
第五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鼓民力”、“开民智”、
“兴民德”的
“三育论”(了解识记)
坚定的教育救国论者。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取决于民力、 民智、民德,中国最大的忧患是民贫、民愚、民弱,以愚为最 重。中国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的途径是“唯急从教育上着手”, 依靠教育“鼓民力”、“开民智”、 “兴民德”,实现三育救 国。 “鼓民力”就是发展体育,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禁止吸食 鸦片,革除女性缠足的陋习。 “开民智”就是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开发国民的智慧,使 具有实际的知识本领。 “兴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代
四 、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 育(重点)
(三)论儿童教育 《论幼学》 重视儿童教育。“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开办新式学校,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中西兼学;课程编排 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 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反对体 罚,强调减少课时,开展有益于儿童身心的课外活动。 把儿童应读的书分为认字书、文法书、歌诀书、问答书、说 部书、门径书、名物书等七类,主张学以致用。 为8-12岁儿童专拟了一张教学程序表,把孩子从早上8点到 下午5点的全部活动分为11项。
二、废科举,兴学堂(了解识记)
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 容;第二步是递减科举中额;第三步是完全废止。 1905年8月,清廷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小学主要是利用原来的书院、义学和私塾改建。 直隶1901年就下令将所有义学改为小学。 京师的八旗学校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并相应配置初等小学堂。 私塾改良,将私塾分等级改为简易小学、初等和高等小学堂。 学部于1909年开始向全国推广。
作业三: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历程
1.安数不要超过3000字,摘要不要超过 300字,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不超过 30字。 2.格式参考学报格式要求。 3.作业时间二周。
广设报馆“去塞求通”。 《中外纪闻报》、 《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 《湘学报》等。 报纸的出版,在沟通上下、了解世界形势、 介绍和传播西学、开通民风等方面都起了一 定作用,扩大了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政 策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重点难点) (一)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