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诺病
百科名片
即雷诺综合症,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由于支配周围血管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是肢端小动脉痉挛引起手或足部一系列皮肤颜色改变的综合症,本病于1862年由雷诺首先提出故名。传统上将雷诺症状者分为二类型:1、原发性即雷诺病,不能找到任何潜在疾病而症状和病情缓和者。2、继发性者又称雷诺现象兼患一种或几种疾病,症状和病程比较严重者。目前多已把雷诺病和雷诺现象归并,统称为雷诺综合症。
1.
概述
雷诺(Raynaud)综合征是指肢端动脉阵发性痉挛。常于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病,表现为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的改变。一般以上肢较重,偶见于下肢。 现代针灸治疗雷诺病,国内较早的报道见于1974年,在同一年国外学者也发表了用耳针治愈本病的文章。但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仍以个案报告为主,强调用艾灸或温针之法,温通经脉。近年来陆续有多病例的临床观察资料出现,仍主张针刺与艾灸结合,以引导阳气,温通经脉,或指端放血,活血行气。操作时,特别重视气至病所。据本文收集的74例患者统计,针灸治疗雷诺病的有效率在95%左右。 关于针灸治疗本病机理的报道,目前尚未见到。
致病原因
雷诺氏病(雷诺氏综合症)主要为肢端小动脉的痉挛,其原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2、 血循环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3、病情常在月经期加重,妊娠期减轻,因此有人认为与内分泌有关;
4、肢体小动脉本身的缺陷,对正常生理现象表现出过度反应所致;
5、也有人认为,初期是肢端小动脉对寒冷有过度反应,其后由于长期的血管痉挛,使动脉内膜增生、血流不畅,若再有使肢端小动
脉血流减少的各种生理因素,即可作用于病变动脉而引起发作;
6、患者常有家族史,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
7、免疫和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乙型肝炎抗原所致的血管炎、药物所致的血管炎以及Sjogren综合征等;
8、阻塞性动脉病变,如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栓塞性脉管炎等;
9、物理因素,如震动性损伤、直接的动脉创伤、寒冷损伤等;
10、某些药物所致,如麦角、铅、铊、砷等中毒,聚氯乙烯,
β-阻滞剂,细胞毒药物,避孕药等;
11、影响神经血管机制的因素如颈肋、前斜角肌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拐杖使用不当压迫腋部,肿瘤压迫臂丛和锁骨下血管,颈椎炎或髓核破裂,周围神经炎,脊髓空洞症或脊髓痨等;
12、血液中冷凝集素增多或冷球蛋白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
13、有些与偏头痛和变异性心绞痛有关。
并发症
雷诺病可使小血管闭塞,结果导致指端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指(趾)末端指腹变平、坏疽,末节指骨可因缺血而坏死、被吸收、溶解,出现变短或截指现象。在一些抵抗力低的患者,指端缺血而发生溃疡有可能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这也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正确而及时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有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缺盆;2、照海、三阴交。 配穴:分2组。1、手三里、内关、小海、十宣;2、环跳、阳陵泉、足十宣。 足十宣穴位置:两足十趾尖端,距趾甲0.1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与配穴之第1组用于上肢病变,其中拇食指病重者加手三里,中指重者加内关,无名指、小指重者加小海。主穴与配穴之第2组用于下肢病变。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症酌取。缺盆穴,用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作小幅度雀啄法提插,不留针,此穴要注意进针方向及深
度,以免引起气胸。手足十宣穴,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深刺,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放射至手指尖或足趾尖。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8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未发;显效:冬季遇寒而少有复发(趾或指变色和疼痛)。 共治31例,痊愈21例(67.8%),显效10例(32.2%),其总有效率为100%。
针灸
针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尺泽、合谷;
2、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海、关元。 (二)治法 主穴针剌 ,1组用于上肢,2组用于下组。尺泽、三阴交施先泻后补法。合谷、足三里施烧山火手法,具体操作如下:右手持1.5~2寸毫针,左手食指紧按穴区,针剌至得气后,一次插入所需深度。拇指向前反复捻转至针下沉紧,连续慢提重插,倘热生,出针,急闭其穴。会感 迟钝者可配合震刮术。有热感后,针尖朝向病变处,反复探寻,促使针感放散至病所。以上四穴均不留针。出针后,配穴用艾条温和灸30分钟。每是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共治33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100%[7]。 针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极泉、臂中、阳池、三阴交。 配穴:体虚加关元、足三里;心情抑郁加太冲、合谷。 臂中穴位置:肘横纹与腕横纹中点连线的中点。 (二)治法 分二法进行。一法为针刺,由医者施行。主穴均取,据症酌加配穴。患者取仰卧位,以28号毫针刺之。极泉穴用2寸长毫针,直刺得气后,略退至皮下,但针尖不可出皮外,继沿腋窝朝前臂方向行扇形刺激,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向患肢末端放散,然后施紧提慢插手法1分钟,取针。臂中穴,取2寸毫针,施合谷刺法:即先直刺,得气。再提升向左向右作斜刺,针芒略向指端行紧插慢提手法1分钟。须会针感先达到中指和无名指,继达拇指,最终到小指,即去针。阳池穴,取1.5寸毫针,直刺1寸许,得气后留针15~25分钟。三阴交,取2寸毫针,直刺施捻转迎随的先补后泻之法。即顺时针方向捻转后,令针感先沿胫骨内缘向阴股方向传导,然后以押手截住该穴上方,作逆时针方向捻转,使针感下行放散至足趾,施术1~2分钟。并将长约1寸许之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燃着。留针15~25分钟。合谷、太冲采取上下交叉刺法,每次选1穴,直刺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使针感向肢端放散。足三里,取2寸毫针,直刺得气;关元穴取1.5~2寸毫针,直刺,使针感向周围或会阴部放散。留针15~25分钟。在留针期间,除三阴交外,阳池、足三里及关元,均可加用温针。 另一法为艾灸,由患者自行操作。于每晚睡前,用艾条雀啄灸阳池、足三里2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