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日本经济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维持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也维持了40年的快速增长,这些快速增长被认为是奇迹。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同样走上快速增长的道路,被称之为“中国的奇迹”。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揭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神秘面纱。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与“后果”

赶超战略是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形象概括,其本质是一种不顾资源比较优势而盲目赶超的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旨在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品并通过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推动国家工业化。重工业优先发展则是这种战略的必然阶段即次级进口替代阶段。因此,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本质上是同一种发展战略。中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中南美洲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进口替代型战略。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

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国领导人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发展目标,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重工业意味着现代化大工业,较高的重工业比重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第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这种态势要求中国迅速提高国防实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战争动员能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制裁,迫使中国迫切需要迅速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是其中的关键。第三,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导人和专家,似乎从前苏联的建设经验或中国的现实中悟出了重工业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产业特征,因而发展重工业可以克服当时农民占人口绝对优势比重,极度贫困使他们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需求这一条件的约束,从而超阶段实行工业化建设。

(二)赶超战略的“后果”

1.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

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实施赶超战略的难题是怎样动员资源来支持没有自生能力的重工业的发展。当时中国经济剩余主要来自农业,经济剩余量少而且分散,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收税能力低,因此必须有一套不同于市场调节机制的宏观政策环境,使资源的配置有利于重工业发展。这种与重工业优先增长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宏观政策取向,其核心是全面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人为扭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包括低利率政策、低汇率政策、低工资和能源、原材料低价政策、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务价格政策。

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在旨在压低重工业所需要的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政策环境下,低利率降低了储蓄意愿,减少了可贷资金的来源,提高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低汇率抑制出口积极性,鼓励进口冲动;低能源、原材料价格也造成了原材料供给不足和需求过旺的趋势。这些情况形成资金、外汇、能源、原材料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为了保证有限的资金、外汇和物资的使用符合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有一个计划,为多个产业的发展和投资项目确立优先序,同时用行政性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手段代替市场配置的职能。为了与体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相配合,一系列计划配置资源的管理机构在50年代中期前后建立起来。首先是金融管理体制的形成。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所属各级银行建立了信贷计划管理机构,编制和实施综合信贷计划。银行内部则相应实行“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其次是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的形成。国家对外贸的统制早在1950年就开始实行了,1958年起,国务院规定对外贸易由外贸部门独家经营,实行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对外的原则,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订,外汇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外贸易部和财政部实施集中管理。第三是物资管理体制的形成。1953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重要物资实行统一分配的制度,把各种物资分为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中央工业主管部门分配的物资、地方管理的物资等三类进行管理。最后是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首先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国家通过对国营企业下达一系列指令性指标,实行直接计划管理。其次是实现农业经营的人民公社化。1958年8月至11月初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实现了从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到全国范围的人民公社化的过

渡,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1%。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选择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形成传统经济体制,既非中国特有的经历,也不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无论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基本制度,都有可能因选择赶超型发展战略而形成类似的经济体制。

2.极为低下的经济绩效

在传统赶超战略下形成了畸形的结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部门的比例特别高,服务部门的比例异常小;制造业中,粗加工的比例高,精加工比例低。这种过重的产业机构背离了中国的资源比较优势,压抑了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了农业劳动了转移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人民生活水平在长达20多年的时期内改善甚微;国民经济结构的内向型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份额出现下降趋势。另外,传统经济体制运行的结果,还因资源配置效率低、缺乏竞争和劳动激励不足,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和政策主张的赶超思想,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其代表是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重商主义,德国的历史学派和二战后流行于5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也是其理论渊源。从赶超思想的整个发展脉络,可以将其政策特征归纳为三点:首先,不论其着眼点何在,赶超战略都主张对贸易实行抑制;其次,为了实施贸易抑制,相应要主张的便是对一系列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第三,为了把这些优惠条件有选择地进行配合,则需要给予某些部门和机构以特权,使其居于垄断地位,并形成一套经济统制体制。无论如何,实施赶超战略的国家都以失败告终。

二、比较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战略的特点是其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遵循了经济学中所说的“比较优势原则”。如果一个经济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私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的生产活动将会取得一致;储蓄倾向也会较高,由此社会资本的增加就会越多,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也就越快。

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必须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中,要有一个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和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和产品只有通过市场竞争决定,才能反映其供求状况和相对稀缺性,微观经营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