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倾向
摘要:好莱坞的灾难大片作为一种类型片,以影像语言传达了电影人对人类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切,不仅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且输出了大量美国式的意识形态。较之感官的刺激、心灵的震撼,意识形态在片中所传输的模式更加隐秘而无形,这些无形的深层次的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观众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上,使美国所宣扬的文化形态与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共识。电影《2012》以毁灭性的地球大灾难为背景,以逼真而鲜活地影像描摹出人类遭遇毁灭时的情景,构建了一种人性光辉之下的个人英雄主义。
关键词:《2012》;电影批评;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21-01
《2012》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继《后天》之后隆重推出的又一部荧幕力作。这部美国好莱坞于2009年重金打造的科幻灾难片以生态灾难为主要表现对象,描写了人类群体在面对地球毁灭时做出的反映,展现了惊天浩劫般的末日世界以及人类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导演以炫目惊魂的特效镜头、恢宏浩大的灾难场面捕获了受众的眼球,重塑了美利坚崇高的自我中心形象。影片不仅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时代张扬,更是一次美国中心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渗透。
一、美利坚的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指出,“统治意识形态是被统治阶级实现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中的”。显然,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电影在成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同时,也肩负起了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职责。在当代电影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梦工厂”不仅为受众营造了一个个蔚为壮观的奇观拟像,更借助影片输出了大量美国社会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如影片中,当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美国总能在最适当的时机出现,以最恰当的方式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扮演了一位带领全球人民走出灾难阴霾的领袖角色。显然,导演在塑造美国眼中的他国形象时突出了美国的自我中心形象,一个无人可以取代的崇高形象。正如影片的开头,导演将镜头分别对准了印度、美国、英国、中国和法国五个不同的国家,在为观众营造紧张窒息的氛围的同时,也暗喻出了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话语。第一个场景:镜头对准了南亚印度,一位当地的科学家在一间简陋阴暗的地下室内高温作业,经过长年研究发现了全球地质异常的状况。影片中印度高度发达的科技令美国人钦佩,但一组反映印度本土贫困、杂乱、污浊生存状况的镜头却烙印下了殖民地的痕迹,那位劳苦功高的印度科学家也只不过是美国黑人科学家廉价的劳动力而已。第二个场景:镜头对准了发达的美国,在一场为慈善筹款的晚宴上,一位美国黑人科学家将获取的国家地质危机报告面呈了总理。影片在营造死亡气息的同时,也体现出了
美利坚民族的优越性,树立起了黑人科学家光辉的形象,鼓吹起民族的个人英雄主义。第三个场景:镜头对准了西欧英国,愤怒的民众以各式各样的游行示威活动反抗经济危机所引发的争端。导演将歌舞升平的美国与动荡不安的英国予以鲜明的对照,不仅讽刺了日渐颓势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更充分肯定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第四个场景:镜头对准了东亚中国,中国军队为修建大坝在西藏召集人员。影片显示出了人民军队至高无上的权威,从侧面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落后与保守、中国民众的无知与盲从,将强调人权与民主的美国再次推向了时代的高度。第五个场景:镜头再次回到了欧洲,一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准备转移蒙娜丽莎的画像。导演以转移画像的艰难暗示出了国际时局的动荡,在弥漫死亡气息的氛围中,呼唤着维护和平、拯救人类使者的降临。显然,导演极力推崇美国的无上地位,认为最先发现地球地质异常的印度、承担方舟巨额建造费用的俄罗斯与阿拉伯、接手浩大制作工程的中国也只不过是美国的助手。因为影片中提出计划并直接影响世界决策、决定人类未来的是美国的年轻科学家;更因为扮演世界警察一角的美国才是这场灾难真正的防御组织者。
二、个人英雄主义情节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英雄主义首先是而且永远是对死亡恐惧的一种反应。因而,当人看到一个敢于直面死亡或是凭借个人力量解救他人脱离死神魔爪的人物时,会被人物勇敢面对死亡的勇气所动
容、被人物舍己救人的举动所折服,给人物打下英雄般的烙印。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赫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真正核心”。当人们渴望在美利坚这片热土上去寻觅所谓的个人主义时,一个具有典型美国政治背景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此扎了根,渗透至美国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借助“第七艺术”——电影发扬光大。美国好莱坞向来将英雄人物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兼备使命感与为正义不畏死的亲民英雄形象,使观众透过银幕中的英雄能够与周遭的人物对号入座,并在这类英雄的身上隐约看到自己的影子。总之,“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成为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精髓和灵魂之一,它不仅使人们心目中的幻想更加贴近实际,而且实现了一种自我意识的彰显与自我价值的宣泄。影片《2012》中人性化的英雄人物被塑造的比比皆是,上至年迈的老者,下至年幼的孩童。影片的男一号杰克森被导演塑造成了一个平凡的美国公民形象,但是他拥有敏锐的头脑和科学的预判力。他内心孤傲,由于专注写书,妻子和儿女都离他而去。但就是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却在灾难来临时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成为了民族的英雄。面对这场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他并没有畏惧,而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磨难带领亲人登上了方舟,拯救了人类。导演在片中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这位作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尤其当4号方舟出现故障时,这位不知名的作家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了故障,帮助方舟脱离了危险。他挽救了众人的生命,受伤的修船工人为他竖起大拇指,全船上万人
为英雄欢呼。此外,导演在塑造美国黑人总统光辉形象的同时,还传递出了一个“只有美国才是人类救世主”的鲜明主题。在灾难来临之际,美国总统放弃了登船逃生的机会,他选择与子民们一起等待末日的终结,留下了这样一句台词:“一个年轻的科学家,要胜过二十个老政客。”但同时,美国黑人总统在参与决策的权力高层也牢牢掌握着话语的决定权,他的每一次演说、起立均包含着不可撼动的权威形象,也意味着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和领导力。
三、意识形态询唤后的主体建构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以一种在个体中‘招募’主体或把个体‘转变为’主体的方式并运用非常准确的操作‘产生效果’或‘发挥功能作用’的。这种操作被他称之为询唤或是召唤,而这种询唤或召唤也被一些学者形象的比喻为一种自然的呼唤。电影《2012》中的男一号杰克森被导演塑造成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家,一个不被妻子儿女认可、不被社会认可的边缘人物。观众起初对导演的安排心存怀疑,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这一角色。但伴随剧情不断地深入,导演通过提升这个社会小人物的形象打消了观众的疑虑,解除了观众对他的心理防线。人物面临危机时所表现出的勇猛与坚韧、出入险境最终的化险为夷,在唤起观众对角色怜悯的同时,更加深了观众潜意识对人物的信赖感与认同感。于是,受众透过角色察觉到自身与人物之间的共同性,由一个观影的旁观者(个体)转变成了被电影中意识形态所臣服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