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先生及其翻译人生

合集下载

傅雷的翻译人生

傅雷的翻译人生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 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 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 能达意,不能传情” 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 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 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 “如何调和,使风 格不致破碎”。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 方言 、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 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
而在神似。” ---傅雷《高老头· 重译本序》1951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 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致罗新璋的复信 1963

傅雷在此以自己深厚的文艺素养和长期的译事经验,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 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 翻译的艺术问题,将译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独 到之处就在于“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 翻译活动提高到审美的高度来认识” 。
3.“神”与“形”的和谐源自译者的再创 造

为了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 魅力,达到“形”与“神”的和谐的审美效果,进行 艺术的再创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傅雷曾指出:“译 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 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那么,译本就是 译者的再创造。
“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 “神似”即“传神达意”, “得其精而忘其粗,
在其内而忘其外”; 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 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 方; 不能两全时, 应不拘泥于字面, 死于句下, 略于形色而得神气, 即不求貌同, 正由神 合。如此, 方能再现原文精髓, 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傅雷_翻译理论赏析

傅雷_翻译理论赏析

家 庭: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 妹朱美馥结婚,朱把一切 献给了丈夫和孩子。 “温 柔的妻子”、“慈爱的母 亲”、“沙龙里的漂亮夫 人”、“能干的主妇”, 还是傅雷的“秘书”。夫 妇育有两个孩子:著名钢 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级 教师傅敏。
逝 世:
死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 1966年9月3日的一个孟秋之夜 58岁的翻译大师经历了抄家批斗 之后,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 凌辱,从坐在自己的 躺椅上吞服 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 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 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 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 君而去。 1979年平反昭雪,被彻底恢复政 治名誉。
傅雷的翻译片事
Contents
傅雷其人
翻译理论
傅雷其人
人物简介




中 文 名: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 籍 贯: 中国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 区)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1966年9月2日 职 业: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代表作品:《傅雷家书》,译著《欧也 妮· 葛朗台》《约翰· 克利斯朵夫》, 《夏倍上校》等
原因有其二:
1.对于翻译以及文学的热爱:
In the first place, because of my love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gh regard I have for all literary activity.
2.学术准备的不充分:
The second reason why I need to take translation seriously is my lack of academic experience.

傅雷简介及翻译.ppt

傅雷简介及翻译.ppt

• Fu Lei"s translation is "smooth in expression, rich in vocabulary and changeable in style". His works read smooth and fluent, thus become models for translators as the "Fu Lei-style translation". With his rich experience in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his deep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theory, he forms his own ideas on translation. He wants to edify Chinese people and rejuvenate China through his translation.
• Fu Lei for unlimited translation seriously, relentlessly progressive, open mind. See his translation of the biography as long as five, one is worth 1. "Charlotte rumor" is the first one. "Beethoven" Although the first pen to paper, it is satisfactory translation of the decade, beginning Speaks Louder and translation is obviously different. He often wrote and we pay attention to translation issues, specific issues are clearly recorded in red text. Unfortunately, the many letters have been destroyed. Fu Lei never complacent - to work seriously on himself satisfied. He never thinks to his proposal for Translation. Fu Lei regretful's hate is not a lot of time reading a book, it was love that he is proud that they saw him humbly side.

翻译家傅雷

翻译家傅雷

一种包罗……的学问 的学问 一种包罗
• 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 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 将原作(连同思想 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 连同思想、 化为我有, 将原作 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 化为我有,方能谈到 译”。
大家好! 大家好!
走 进 傅 雷
生平简介 主要译著 译著风格 翻译赏析 翻译欣赏 约翰•克利斯朵夫 克利斯朵夫》 《约翰 克利斯朵夫》 献辞 名家评价
生平简介
• 傅雷(1908.4.7— 1966.9.3),字怒安, 号怒庵,汉族,上海 市南汇县(现南汇区) 人,翻译家,文艺评 论家。
生平简介
话语简洁,连接性动作, 话语简洁,连接性动作,给一直能够非常爽快利落的 感觉,同时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有很大帮助。 感觉,同时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有很大帮助。象 夏洛这样一个思想单纯,孩子似的人, 夏洛这样一个思想单纯,孩子似的人,外界还没有深 (A)轻快,明了的翻译手法 深地污染他,所以他才能这样迅速地, 深地污染他,所以他才能这样迅速地,心无杂念地香 甜入梦,无论是在哪里。 甜入梦,无论是在哪里。
这是写天黑了之后的纽约, 这是写天黑了之后的纽约,此句表达的是警察的凶恶以 及城市的污秽,含有一语双关的意思,警察犹如垃圾, 及城市的污秽,含有一语双关的意思,警察犹如垃圾, 污秽一般都给黑夜掩盖了下去, 污秽一般都给黑夜掩盖了下去,黑夜也仿佛掩盖了一些 罪恶,但事实上,他们却实存在。 罪恶,但事实上,他们却实存在。
主要译著
• 罗曼·罗兰 罗曼· • 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 •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 米开朗基罗传》 《米开朗基罗传》 •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传》

傅雷

傅雷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 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 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进行中文写作。 煌煌15卷《傅雷译文集》,洋洋 五百余万言,文字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清丽可 诵,堪称我国翻译的典范。 (2)务必反复修改。傅雷认为,“翻译工作 要做得好, 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 完美无疵 ”。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 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主要译作
翻译思想
翻译态度
• 傅雷强调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翻译工作者必须认真了解原 作及原作者和了解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学识修养。
翻译语言
•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 、行话、文言和“旧小说 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 言流畅”
理解表达
•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第一,理解要“化为我 有”,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关于翻译语言,傅雷认为白话文“一无规则, 二无体制”,不赞同瞿秋白“绝对的白话”,而赞 同鲁迅“四不像的白话”。他认为需要从口语、文 言、方言、旧小说等处吸取营养。他提倡,再创造 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 病”“纯粹之中文”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 和“文言”,关键在于 “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 碎”。
关于理解表达的两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要 “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 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 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 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譬如,巴尔扎克在环境描 写上是不惜笔墨的,对他那个时代的建筑、室内陈 设、人物服饰都作了极其细腻的描写。事过境迁, 相隔一个世纪,一个东方人来翻译这些西方的古董 确实不易。傅雷翻译这方面的段落时,俨然就是个 考古学家。

傅雷、卞之琳的翻译人生

傅雷、卞之琳的翻译人生

收稿日期:2012-04-27作者简介:庞莉芹(1988 ),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2年9月第31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2Vol.31No.9傅雷、卞之琳的翻译人生庞莉芹(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摘要:傅雷和卞之琳都乃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翻译家,但因不同的人生经历创造了不同的翻译语境,因而二人无论是在翻译目的还是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傅雷希望通过翻译救亡图存,偏重法国文学,以小说为主;卞之琳的翻译则受到自己创作的影响,偏重英国文学,以诗歌为主。

不同的翻译实践使二人形成独特的翻译思想,总结出各具优长的翻译理论,不仅指导二人取得了不凡的翻译成就,也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翻译语境;翻译目的;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09-0129-04中国翻译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则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并于二十世纪达到鼎盛。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翻译家,傅雷和卞之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同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活动的傅雷和卞之琳,由于迥异的人生经历选择了形式与内容都有着巨大差异的翻译对象,并在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思想,我们通过二人的翻译语境、翻译目的、翻译对象和翻译思想四个方面对其整个翻译人生进行比较研究。

一、翻译语境傅雷于1908年出生于上海,幼年的私塾学习使其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

1921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这是一所教会中学,法语乃主课,三年的学习使傅雷打下了坚实的法语基础,但在毕业前夕因反对宗教信仰被开除。

1924年傅雷考入上海大同中学,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示威游行运动,1926年领导大同中学的学生开展了发对学阀的斗争,同年秋考入上海持志大学。

翻译家傅雷生平

翻译家傅雷生平
• (2)务必反复修改。
•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 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工作 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 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
•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
• 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 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 2.表达要“传神达意”
•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 “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 (1)进行中文写作。
• 傅雷曾说过: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 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 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 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
• 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 和萧邦的优美赏析。
• 同时,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 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他写 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辑录为《傅雷 家书》(1981)。八十年代至今,这部家书已 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
of life have similar attitudes towards the good things which it offers. • 凡是坐在人生宴席之前的人,对人生供应 的美好之物所取的各种态度,就像坐在饭桌 前对食物所取的态度。
• 3、The more things a man is interested in, the more opportunities of happiness he has, and the less he is at the mercy of fate, since if he loses one thing he can fall back upon another.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作者:牛云凤刘洁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30期文/牛云凤刘洁【摘要】傅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美术评论家、教育家,中国翻译巨匠之一。

他生平共翻译了三十多部外国著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成就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他的生平及教育经历出发,探析其主要翻译思想和重大翻译成就。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翻译成就【作者简介】牛云凤,刘洁,山东科技大学。

一、生平简介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出生于原江苏省。

1920年,12岁的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学习,并于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他因对宗教的敏感评论而被开除,同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他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秋季考入上海持志大学。

1928年,傅雷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深造,专修艺术理论。

1931年,傅雷归国并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教美术史及法语,并专注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1966年,在文革期间他被打入右派,与夫人双双自杀身亡,享年58岁。

从傅雷的生平履历可以看出他接受了良好的国内及国外教育,为其日后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虽然他短暂的一生令人叹息,但是他的译作传世后人,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财富。

二、傅雷的翻译成就自1929年始,傅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他的译作多达34部之多。

其中,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作品居多,正是由于他对巴尔扎克的作品深有研究,他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纳为会员。

他的主要作品有: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

罗曼·罗兰的翻译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

其中,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幻灭》,是他最后一部译作。

这些译作也成了他最主要的翻译成就。

三、傅雷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傅雷一生的翻译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从他多年的翻译成就中,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其翻译观的形成和发展,也不难看出他对翻译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对翻译事业有着很强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翻译家:傅雷生平简介

翻译家:傅雷生平简介
文化比较研究
傅雷注重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 探究其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以增 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人文关怀
傅雷关注人生与社会问题,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性解放,主 张通过文学翻译和创作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社会批判意识
傅雷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关注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 等现实问题,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 和弊端。
傅雷的文学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善于运用古典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意象,使得他的译文具有浓郁的中 国文化气息,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西方文化的魅力。
傅雷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傅雷的翻译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他的译作涵盖了多个领域, 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为中国文 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包括《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经典作品。
02
文学贡献
傅雷的翻译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译文准确、生动,
为中国文学界和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社会影响
傅雷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其坚定的文化信仰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使他成
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THANKS
感谢观看
傅雷在中学时期就表现出卓越的 文学才华,曾多次在校刊上发表
诗歌和散文。
傅雷的文学翻译事业
1
傅雷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从事文学翻译 工作。
2
他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 曼·罗兰等作家的经典作品。
3
傅雷的翻译作品语言优美、准确,深受读者喜爱, 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傅雷的艺术造诣与成就
详细描述
傅雷翻译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梅里美等法国文学家的作品,他的译作在语 言和风格上都非常贴近原著,不仅传达了原著的思想内涵,还为中国读者提供 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傅雷(1908-196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翻译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而为人所知。

傅雷先生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贡献和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傅雷的翻译贡献傅雷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又注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语境感知。

他的翻译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细致分析和塑造,他善于掌握外语作品的精髓,并通过自己独特的翻译技巧将其转化为中国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他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著文学作品的魅力,又与中国文化和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风格。

傅雷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转译,更是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二、傅雷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傅雷先生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傅雷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机械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傅雷倡导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作为翻译家的傅雷

作为翻译家的傅雷
说的第一条即要求译者要“诚心爱法,志愿益人, 不惮久时”。也就是说,佛经译者对待佛教要虔 诚,要热爱佛教,并立志帮助他人,要献身佛经 翻译事业,不怕费时费力。 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说: “选择原作好 比交朋友: 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 勉强;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
( 二) 译者要广泛涉猎,并注重文学修养的培 养。
傅雷留给世人的五百多万字的译作是一笔无法估价的精神遗产是对中国翻译事业作出的不灭的贡献也是他的翻译观的鲜明写照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他对翻译事业的忠诚对读者的热爱和对翻译艺术的不懈追求
-------
第九组Leabharlann 一 傅雷 简介及 作品内容
二 傅雷谈翻 译
三 作品赏 析
四 彦琮、傅 雷翻译思想 比较研究
五 小结
彦琮“八备”说的第四条“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 过鲁拙”,第八条“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时此文”, 主要针对译者的文学修养提出了要求。他认为,译者应当 博览经史,通晓各种世俗学问,同时要提高文学修养,这 样才不会使译笔生硬.
虽然在傅雷看来,包括“taste”、“sense”在内的译 者的文学天赋大半是“非学而能”,是天生的,但他并不 否定后天努力对于提高文学修养的推动作用。他强调,译 者在研习外文的同时,要注重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他建 议译者多读一些旧小说,从而扩充自己的词汇量,丰富译 者表达方式,熟悉中文固有的句法和行文习惯。他特别提 出,译者应当阅读古典名著《红楼梦》
一 傅雷简介
• 傅雷(1908.03.30 - 1966.09.03),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我国著 名文学翻译家、文艺 评论家。一生译著宏 富,译文以传神为特 色,更兼行文流畅, 用字丰富,工于色彩 变化。
主要作品

翻译名家简介-傅雷

翻译名家简介-傅雷

打结,系在铁窗上,随夫君而去。为纪念傅雷,发扬
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
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 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傅雷于法 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
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
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 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 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 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31年秋回国后,致力于法国
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痛心的是躲过国民党的逮捕,未能
神,翻译态度严谨。
傅雷的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 罗兰的名著。
15卷《傅雷译文集》,共五百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空
前的巨著。 傅雷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批评家。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
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龙》《欧也
妮· 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 《禁治产》《于絮尔· 弥罗埃》《赛查· 皮罗多盛衰记》《搅水
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
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 罗兰4种:即 《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 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 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 尔曼》《高龙巴》。

揭秘:翻译大师傅雷的悲欢人生

揭秘:翻译大师傅雷的悲欢人生

揭秘:翻译大师傅雷的悲欢人生本文导读:傅雷1927年赴法国留学,读到了罗曼·罗兰的著作《贝多芬》,顿时如受到神光烛照,心灵创伤受到抚慰,全身喷发出一种生命力的激情,感动得嚎啕大哭。

傅雷发愿要将《贝多芬》一书译出,在他看来,“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青的一代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

”1931年,傅雷开始翻译《贝多芬传》,1932年11月完成。

他满情希望地将译稿寄给上海商务印书馆,结果遭到无情的退稿:该书已有有几种中译本;傅雷是个默默无闻的新人。

傅雷十分失望,决心向贝多芬学习,不向命运低头,于是继续翻译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的另外两部名人传——《弥盖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傅雷完成了两部人物传记的翻译,怀着对精神导师的无比尊崇,在1934年3月3日在上海致函罗曼?罗兰。

他在信中写道:尊作“名人传”三册,现已译竣,祈允予付梓出版;先生关于三大天才之著作,已哺育万千青年,谅各现行语言早有译本,中译已落后手。

个中原因,容弟子追述一二,俾先生知愚以何等感恩之情勉力从事哉。

接着,傅雷对当初读到《贝多芬传》时的振奋动情形进行了追述。

最后,傅雷希望罗曼?罗兰能够回函,并请求能将回函作为序言刊登在他的译著前面。

信函寄出去了,傅雷焦急地期待着大师的回复,世界著名大文豪会给一个中国的无名译者回信吗?7月,上海最炎热的日子,傅雷收到了罗曼?罗兰6月30日的回信。

“足下移译拙著《贝多芬》、《弥盖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传,并有意以汉译付刊,闻之不胜欣慰。

” 罗曼?罗兰在信中说,大师对于傅雷信中对“不抵抗主义”的表述作了一番指正。

接到罗曼?罗兰回信不久,傅雷有一位朋友要去欧洲,傅雷考虑到在上海向国外寄信不方便,就在8月20日匆匆赶写一函,托请朋友到欧洲后寄出。

傅雷在信中首先郑重地表示,“6月30日赐书奉悉,不胜感激。

”,他接着告诉大师“名人三传”即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

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

重蹈覆辙 廓然无累
第一封信中作者是这样鼓励安慰儿子的: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 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就会越来 越坚强。
文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太阳 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 会淹死庄稼。这样写的好处(作用):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分 寸。
“高潮”指的是:欣喜、欢乐、成功…… 低潮”指的是:消沉、苦闷、失败……
此致
敬礼
儿春波敬上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干了 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穿上吧,以前 儿子不太听话,现在懂事他长大了。哥哥姐姐常回来吧? 替我问候他们吧!有什么活儿就让他们干,自己孩子有 什么客气。
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今年 春节我一定回家,好了先写到这吧。
用“坚强”一词概括两封信的内 容。
当遇到挫折时要坚强面对;当 迎来成功时,不要被胜利冲昏了 头脑,要坚强;当一名艺术家, 要不怕孤独,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是坚强的最高境界。
亲爱的爸爸妈妈 :
你们好吗 ? 现在工作很忙吧 ? 身体好吗? 我现 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 信,其实我很想家。
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你自己的体会,用“父爱” 为开头,说一句话。
• 参考: • 父爱是一片天,让我放飞理想;
父爱是一个海,给我送来温暖; 父爱是一架梯,助我勇攀高峰。
• 父爱如山,造就我坚强刚毅的性 格;父爱如海,培育我豁达宽容 的胸襟;父爱如天,树立我远大 高洁的志向。
• 根据下面表格内容,预习第二则:
写作时间
写作目的
表达风格
消极苦闷之时
劝慰儿子如何面对 如和风细雨、款款 感情的创伤,学会 相慰地鼓励。 泰然处之。

翻译家:傅雷生平简介.

翻译家:傅雷生平简介.

家 庭:
•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 妹朱美馥结婚,她把一切 献给了丈夫和孩子。 “温 柔的妻子”、“慈爱的母 亲”、“沙龙里的漂亮夫 人”、“能干的主妇”, 还是傅雷的“秘书”。 夫妇 育有两个孩子:著名 钢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 级教师傅敏。
生死相随的妻子
据与傅家有长期交往的朋友回忆,造化在这个女 人身上显示了一种极其奇特的矛盾统一。受的是完 全的西式教育,在音乐、书画、英文小说的鉴赏方 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但她的性格、气质、应对事物 的态度完全是东方古典社会贤妻良母的典型。在给 儿子的信里,她这样解释自己:“我对你爸爸性情 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因的,因为 我太了解他……(他)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 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 人正直不阿,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他,我原谅 他。”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追随,她把东方妇女的 温存与高贵、坚定与自信、仁爱和牺牲发挥到令上 帝为之落泪的程度。 她在1966年9月2日下午,也就是她在辞别这个 世界时所留给我们的最后信息: 她对周说:“菊娣,衣物箱柜都被查封了,我 没有替换的衣服,麻烦你到老周(煦良)家给我借 身干净的来。” 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朱在投缳自尽前,先 将一块棉胎铺在地上,然后才将方凳放上去——— 她的目的是,不让方凳倒下时发出声响,影响别人 的休息。
⊙ 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与马叙伦、 陈叔通等发表宣言,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 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 ⊙ 1957年,是傅雷先生大起大落的一年。他以“亲美”、“反苏”的罪 名被上海市作协开会批判达10次之多. ⊙ 1958年,他被错误地划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饱经忧 患,又回进书房,仍以坚毅的秉性,每天译书不辍。 ⊙ 1966年9月3日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杀身亡。

傅雷的翻译观念

傅雷的翻译观念

Le grondement du fleuve monte derriere la maison. From behind the house rises the murmuring of the river. •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约翰· 克利斯朵夫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打开书,看着这一句话就会有 一种震撼感。 • 许渊冲评价这其实是误译。但却不必纠正,其错得精彩, 胜过了原文。 • 这四个字简直就是这本百万字小说的最好概括。约翰· 克 里斯朵夫的一生就是"江声浩荡"的一生,生命不息,奔腾 不止。
译后阶段——
• 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 反反复复地修改。 • 他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态 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哪 怕是推倒译稿重译也不足惜。 • 他说:“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 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 自己译文从未满意”,“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 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高老头》正在重 改,改得体无完肤,与重译差不多。”
•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体现了中西美学之精 髓。“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 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西方人所谓的 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 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 的意料”。 • “神似”与“形似 ”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 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 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 意。
理解与表达பைடு நூலகம்准
第一 理解要“化为我有”
• “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 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 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 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雷先生及其翻译人生谈及中国近现代翻译界,相信没有人会将傅雷先生(1908—1966)遗忘的。

傅雷先生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价家。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先生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成成就。

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终其一生,傅雷先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

而且,其学养精深,对美术以及音乐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所以,其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翻译理论。

首先,傅雷先生认为翻译时选材应该有严格的标准。

他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傅雷先生的一生与巴尔扎克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将他的后半期翻译都献给了巴尔扎克的作品,是有着其时代原因的。

当时,国内政局相对不稳定,考虑到政治问题,傅雷选择了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之后也深深喜欢上了巴尔扎克的作品。

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肯定性评价,给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政治上的安全保障。

可见,译者在翻译时也应该将政治列入考虑因素。

在可读性较较强的“风俗研究编”中,傅雷先生选择了“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的最优秀作品”“十余种”。

他为此制定出了严苛的标准以及精密的计划,足以反映出他对文化作品的精神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想让文学作品给以当时的中国人思想冲击,使其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才是正确的。

所以,译者在选材时也应该考虑到作品能否准确地体现时代精神,并且对当时社会是否有积极意义,能否对读者有一定的引导性作用,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显然,傅雷先生对原文的选材提出了客观中肯的要求,符合翻译实际。

其次,傅雷先生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要忠实原著。

而如何做到忠实原著主要应该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读熟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要求将原著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傅雷先生在译《赛罗·皮罗多盛衰记录》之前,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一本真是好书。

因里头涉及十九世纪法国的破产法和破产程序,······明年动手以前,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呢!”而这功夫一下便是两年!他说他始终在“过与不及”之间思索沉吟,寻求译文的韵味与原文的贴切与和谐,“尽量尝试译得忠于原文,而又不是艺术性”。

柯灵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算是做傅雷翻译过程的一个概述:“傅雷译书的惯例,首先是再三精读原作,吃透原作的精神和和全部细节。

不理解的地方,查书,找内行研究,写信向国外专家求教。

准备成熟,才开始落笔。

初稿译成,至少再大改两次,然后誊清付排。

亲自看校样,直至清样,还有改动。

译文要求做到既符合原著风格,又有精纯透明的名族气派。

翻译文学作品,如一般文学作品一样,他的成功既有文学以内的因素,也涉及到文学以外的因素。

可想而知,一个社会阅历不广,人生经验不丰富的人写不出好的作品,那么一个缺乏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细腻的体味和深刻的思考的译者,也拿不出好的译品。

我们知道,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广泛描绘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出场人物达两千多人,是一套无所不包的“社会研究”总集,因而需要译者对社会和人生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

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时充分地认识到“凡是巴尔扎克无情的暴露现实的地方,常常会在字里行间或者暗语里面,一针见血,挖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根,而且比任何作家都挖得深,挖得透。

”可见,要求译者也要有同样深刻的理解。

所以,译者在动笔之前,必须吃透原著,将不理解的地方一一解决。

这样译文才能最大程度的将原文的意思还原,符合语境。

我想,这是忠实原文,尊重原文的基础。

所以,文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文学的内在维面,还在于文学的外在维面。

傅雷先生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上面取得的成功,向我们显示了其实很值得我们重视的文学外在维面。

“功夫在诗外”,是谓之。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又为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词的弊病了。

”二: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

”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三:重视重译其他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所以,在翻译外文作品的时候,成功的译者必须要有良好的中文功底,多读中文书,多进行中文写作。

情感具有同一性,若能精通两种语言,那么“传神达意”便也并非难事。

而优秀的译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译者必须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尽可能得还原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或许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大相径庭。

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译者要做到心中有杆秤,知道自己的译文到底是怎么的水平。

原文也绝非是独立存在的,有其存在的时代和环境,也涉及作者的个人经历,而要充分了解这些,重视索引和后记等部分是必要的。

译者在做翻译工作时也必须要重视这些部分。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忠实原文。

最后,傅雷先生重视美学观,重视“神”与“形”的和谐。

第一: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第二:“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 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第三:“神似”和“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的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

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

我想,傅雷先生所译的《高老头》译界公认的传神精彩的译作,而在译界,提起《高老头》,我们免不了要想到那本著名的《重译本序》中所标举的“神似”观。

无论从文学翻译的实践活动来看,还是从翻译文学的最后结果来看,“神似”观都有着其重要的价值,对于前者,它是一种翻译主张;对于后者,它是一项审美标准。

如果说,顾恺之,茅盾,曾虚白,林语堂等人关于“神似”的议论,还没有引起我们热情的关注,那么像傅雷这样的翻译巨匠所标举出的“神似”观,却在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波及译界以外的文学界。

刘靖之认为:傅雷的“神似”观“总结了从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以来五十年在翻译上所取得经验,包括了‘信达雅’和‘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通顺,美’更多的内涵,把翻译纳入了文艺美学的范畴,是钱钟书所说的‘化’的境界。

”傅雷先生的“神似”观既是对文学翻译动态过程提出的主张,也是给予文学翻译静态结果——翻译文学的一项审美标准。

傅雷先生的译文,以及对其译文的评论者,都十分注重“美学范畴”。

我想,这与他在美术和音乐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不可分割的。

对于文章的翻译,若是我们一味地注重形式上的对应,那么最后也只能是“死对应”,而将文章想要表达出来的韵味所翻译出来才是我们的目标。

若无韵味,便不是成功的译文,更无风格所谈。

但是,在注重“神似”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了“形”。

毕竟,译文是给人看的,那就得最起码是人看得懂的形式。

而遣词造句,则又是后话了。

而让“形”与“神”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便是一篇优秀的译文,也应该是译者的终极目标了吧。

其次,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无疑会遇到不同语言表达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开动脑筋,将外文式的作品译成最中文式的表达,体现最中国的味道。

而这并不是一个一蹴即成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推敲,反复琢磨,在多种语言中寻找最合适的词。

这也要求译者有着丰富的知识,与傅雷先生所表达的第二点不谋而合。

文字有其内涵之美,而这些言外之意,深层含义,就要我们好好琢磨了,尽显文字之美。

对于傅雷先生的译文,我也只是略知一二。

而这位大师的翻译理论,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研究。

在此,我只略作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