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讲稿:《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序文(1)
《伤寒论》原文及序
《伤寒论》原文及序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康平讲稿:第2条《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
发康平讲稿版块《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2条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条文直译:患上太阳病以后,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我们就称其为中风。
实际上是太阳病里边,一种表虚证的典型症状反应,因为它有汗出。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太阳病,是指太阳病提纲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得有这一类疾病的基本特征,不一定那三个症状样样都有,但是基本的特征得有。
在这个基础上,它又有它自己的特点。
以后这一条里边的,这一类“太阳病”的情况还很多。
凡是这种冠以太阳病这样的条文,都是指的它有某些太阳病的基本特征,或者貌似太阳病,一看像是太阳病,但是仔细再一看,它还有太阳病以外的症状,再去界定。
这是古人比较特殊的那个表述方式,它可以节省好多文字。
这条讨论的是在太阳病的基础上,再讨论一种有汗出的脉浮而缓的情况;这里提出了“发热”,就是体温已经高了。
这个“发热”,后边桂枝汤里边说得很清楚,就是“翕翕发热”,这种发热一般体温不高。
比如大青龙汤也发热,小青龙汤也可能发热,包括小柴胡汤也可能发热,桂枝汤、麻黄汤几乎都有可能出现发热。
联系临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发热?它比大青龙汤证、比麻黄汤证一般地说要轻一些,体温没有那么高。
人感觉也没那么难受,“翕翕发热”嘛,就好像羽毛罩着它,形象地说好像是夏天穿上了羽绒服,有点热。
这个“汗出”也不是那种大汗淋漓的汗出,它只是微微地出点汗。
今天碰到一个小孩子,他说老鼻塞,嗓子里边有点痒了,又发烫,咳嗽,甚至咳嗽完以后有点疼。
我就给他看了看,我说你喜欢出汗吗?像小孩这类的病,首先想到他一旦咳嗽、嗓子又不舒服,首先想到什么?小柴胡汤合上半夏泻心汤,咱不能有这种主观想法,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去看,你最终要凭证。
那么就问了,所有的柴湖证都没有:然后又问,出汗吗?他说早晨起床以后就特容易出汗,已经是十来岁的小孩,给他做腹诊,因为我看他舌体有点胖的,考虑是不是有用茯苓甘草汤的机会。
按他心下的时候他这地方一点都不翘,但是按的时候就发现他身体潮乎乎的,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有汗出。
白发伤寒论第一讲(1-21条)
白发伤寒论第一讲(1-21条)第一讲讲述:白发渔礁编辑:达生标蓝:原文标红:药证标绿:知识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啊,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今天讲什么呢?讲康平本伤寒论啊,为什么要讲康平本呢?就是伤寒论版本很多啊,比较流行的是宋版398条的大家都熟。
讲太熟的东西呢,一但讲的不好啊,出错了容易被挑出来啊,所以挑一个就是大家平时讲的稍微少一点的。
伤寒论版本有,据说有八个吧,什么唐本的、宋本的、康治本的、康平本的、敦煌本的挺多啊,康治本只有65条,我看那个娄绍昆娄老师有讲,然后康平本呢,其实跟宋本的差不多,但是呢,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说它分好几个层次。
那时候是大冢敬节发现的那个康平本啊,它的内容有三种格式,一种顶格写的,一种是空一格写的啊,一种是空两格写的,就是顶格写的把它命名为原文,空一格是准原文,空两格写的叫追文。
普遍认为原文和准原文稍微靠谱一点,追文就是不靠谱的地方比较多,然后另外呢,就是康平本里他有嵌注和旁注,康平本里的嵌注和旁注呢,在宋本里是合在所有的条文里的。
我这次讲的,是康平本的原文170条左右吧,把旁注和嵌注都去掉啊,那这170条是不是就是就是张仲景的原文呢,不一定啊,很可能啊,就是在那个伤寒论之前,中国还是有经方的啊,有汤液经啊,可能他是从汤液经那边拉过来的啊,可能准原文是张仲景写的,所以不一定啊。
是不是读了原文以后啊,准原文和那个追文就不需要了呢,或者说不重要了呢,也不是啊,准原文里面啊,对的东西还是蛮多的,包括麻杏石甘汤啊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包括那个乌梅丸啊包括那个新加汤,反正一系列方子啊,原文里都没有,都是在准原文里的。
所以原文只是说拉出一个比较稍微靠谱点的一个框架,然后这样看得更清楚,398条一起涌过来啊,可能看着困难一点吧。
把那个层次分出来啊,原文准原文追文分出来啊,旁注嵌注,一步步去看哈,调理可能更清楚一点,所以我只是讲原文啊,其他的不讲就是这样,速度可以稍微快一点啊,整个框架可以拉出来。
伤寒论求真·自序
伤寒论求真·自序一、《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历来为世所重,因此学中医且希望深入堂奥者很少有不读此书的。
但《伤寒论》颇不易读,所以半途而废、读不下去者比比皆是;即便对《伤寒论》下了很大苦功,熟读能诵,乃至撰述专著者,其能真正解决一些该书疑难问题,不是附会曲说的,确乎少之又少。
•还是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从大学期间开始读《伤寒论》,至今已十多年。
那时候下过一定的工夫,浏览过很多名家注解,但是应该说很多条文仍是看不懂的。
在此情况下,不得不先挑容易做的事儿做,那就是更多地关注经方——读不懂全书,至少从实用角度讲,先尽可能掌握临床运用吧。
毕业后,几度想重新研读《伤寒论》,结果总是半途而废。
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读不懂的地方,依然读不懂。
那些疑难条文,翻遍名家注解,觉得没有一人是不牵强附会的。
不认可别人的解读,但自己也束手无策,所以能做的依然还是研究经方的临床运用。
第二是惰性,不肯迎难而上,柿子捡软的捏。
研究经方,对临床肯定有裨益,但止步于此,就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
这一僵局的彻底被打破,是在这一两年,我研读了康平本之后。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有康平本这一《伤寒论》传本,因为至少在我大学毕业之前就翻阅过钱超尘先生的《伤寒论文献通考》。
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翻阅《金匮玉函经》等《伤寒论》传本后发现并无助于解决那些疑难条文,所以想当然地以为康平本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吧。
•实际大不一样!2012年春,娄绍昆先生《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出版。
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棒的回忆录,可以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收获。
而对我来讲,除了一些具体临床经验的获取外,最重要的帮助就是让我重新拿出康平本来!那还是1971年,娄先生当时在浙江龙泉县一处工地上做小工,因为某些机缘得以拜访当地名医仲万春先生。
在解答青年娄绍昆的疑问时,仲先生提到了康平本。
他说:“《康平伤寒论》本是最佳文本,它比通行已久的成本,以及赵开美的复刻本更接近于仲景原著。
康平讲稿: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1条
发康平讲稿版块《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1条有的同学在我们前边的交流活动过了以后,感觉《伤寒论》怎么有这么多的版本啊!我觉得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很正常,我们前边用了不少时间和大家交流了很多内容,最后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需要点明的:我们现在学习中参照的《康平本伤寒论》,是目前所见到的全部《伤寒论》版本中最能反映伤寒论原貌的一个版本,而且它的主要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缺失,后人加进来的那一部分内容,都用特殊的排版方式非常清楚地注明出来了。
这一点非常得重要。
因为《伤寒论》这本书啊,历经了将近两千年了,如果说到《汤液经》,很可能这本书的源头已经超过两千年了。
经历了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伤寒论》能够传下来,就是一个奇迹,今天还能看到像《康平本伤寒论》这样的版本,就更是一个奇迹。
我们生活的今天,而不是生活在一二百年以前的近代,能有机会幸运地看到《康平本伤寒论》,应该值得庆幸。
从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伤寒论》的原文。
《伤寒论》的条文,我们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从“辨太阳病”第一条开始,前边的像“伤寒例”、“辨脉篇”、“平脉篇”,包括“痉湿暍”啊,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大致地再讨论一下。
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程度都相当深了,有些还有相当强的临床实践,也有的接触经方的时间不长,参差不齐。
在业余时间里边,你可以翻一翻《宋本伤寒论》,再翻一翻《康平本伤寒论》,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差距,在一些重点的、以前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多动一点心思,去比较一下,体悟一下。
但是,理解《伤寒论》的主要的精神,还是这398条条文。
我们从第一条开始。
第一条从“辨太阳病”开始,“辨太阳病”在《康平本》叫“辨大阳病”。
在《宋本》是这一篇的题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五”,这是从前边诸篇开始排到的第五篇。
这里在字面上有一个挺大的差距,《康平本》是“辨大阳病”,为什么把“太”字写成“大”字,而且后面凡“太阳病”,全是“大阳病”?还有好几个这样的字,比如“四逆汤”,全都是“回逆汤”,而且《康平本》上的“回”字也不是回去的“回”,那个字跟“回”是通用的,这个“大”和“太”我们可以查一查字典,在古代是通用的,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伤寒论》序【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
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
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
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
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康平讲稿:《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序文(3)
如果说这个地方对,又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临床当中要真这么用,像小柴胡汤、桂枝汤恐怕还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要是像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等有芒硝、大黄的,甚至像用的一些比较烈的药,要开那个量太大了,现在恐怕很少有人用到那么多,真用那么多也受不了,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当时写那个文章,大概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后世用药的量也是对的,因为临床当中确确实实不影响疗效,但它仅有经方原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两个互相没法接轨的药量,各有各的道理。
我之所以两年多没往外贴那篇文章,就是因为没有最终的解释。
直到后来我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桂枝汤的方后注里有一个“口父咀”,这个口父咀是什么意思?口父咀字面上的含义就是用嘴嚼一下。
用嘴嚼要求的意思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为了提高疗效。
大家再进一步地去想,今天看到桂枝的饮片、甘草的饮片,有办法嚼吗?有必要嚼吗?今天的桂枝饮片跟绿豆粒大小差不多吧,大的跟黄豆差不多,小一点像绿豆差不多,可为什么汉朝时要求嚼一嚼?大家可以想一想,那时候的药都是一段一段的,像桂枝大概至少有半个铅笔这么长,所以才能放在嘴里嚼一嚼,把它嚼的松软一些,在熬的过程当中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药性。
这就启示我们一个问题,是不是跟药的细碎程度有关?再去看另外两个方剂,一个是麻杏石甘汤,一个是防己黄芪汤。
这两个方剂要求“锉麻豆大”。
古人这个“锉”是什么加工方式,现在没有人用那种方式来加工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古人要做粉的话叫“杵”,“锉”可能是介乎于“杵和”“口父咀“之间,也就是说通过锉这个方式,使药如麻豆大。
这个麻豆我查了查,反正就是比较小的豆,我们把它想象的跟芝麻差不多吧,也就是锉得比较细了。
大家去看看这两个方剂,用药量明显的减小,少的很多,甚至比今天的习惯用药量还要少。
那么,这儿就能吻合起来,就是今天之所以用到经方药量的五分之一,经方疗效依然卓著,就是因为今天的药材饮片都加工得比以前细碎得多,所以说药量降低了很多。
这是一个方面的因素,但也不能单纯的、机械的看,要活看。
康平本《伤寒论》竖排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注便更与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令不足。勿极意也。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若饮水。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其利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渴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医曰。此可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2、辨大阳病 痉湿暍。○注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大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大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大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大阳病。发汗太多。致痉。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爬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大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名中湿。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注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大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20191228 李冠杰老师讲课 (1)
经方临床要点2019年12月28日李冠杰讲稿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今天主要的内容是经方临床要点。
也可以叫做经方临床概要,如果说要面面俱到的话,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我们那很难把各方面都说得很清楚,我以前的时候,我们搞一个题目叫“经方与临床”,但是这个题目比较大,如果把它讲透,这需要实践,而且也需要认真地筹备,今天就经方临床当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跟大家做一个比较初级的探讨。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经方之证。
经方辨证,我们先来看看经方辩证和其他的医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我们在前边的讲座当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咱们现在临床是一个医学的落脚点,所有的一切理论,都在临床当中有鲜明的体现,我们先来看一看临床辨证,临床辨证所有的医学,临床辨证都是从症状开始的,其实我们这一点儿,如果说你要是到临床当中看一看,我们每一个人现在还大多都在给别人看病,在你给别人看病之前,你在看病的时候,想想这种看病的情形。
所有的大夫都是先问你“怎么不舒服啊”这一类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医学辨证的开始。
都是通过症状入手的,现代医学现在有了很先进的诊疗手段,但是最初的问诊也是从病人的症状开始的。
但是不同的医学辨证内容相差非常大的,特别是经方医学,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我们先看看经方医学之外的其他医学的辨证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
现在医学和传统医学在辨证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遵循了“病因、病位、病性”的这么一个模式,你看现在现代医学,他常常从微观上找到造成这个病的具体原因,细菌也好,病毒也好,或者身体内的也好,身体外的某种具体的致病因素,然后再通过你的症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去分析、去检查,这些病因引起你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再进一步确定具体的病变部位发生的是什么性质的病变。
从这一点上看,传统医学也是这么一种辨证方式,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些非常基础的问题呢?其实说到这个地方,问题就出来了,因为我们前面讲课过程当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这种方式有它自己的局限性,看起来非常科学,也非常有道理,但是,当你了解了经方医学以后,你就会发现,这种对疾病的鉴定方式,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那么它局限的根源出在哪儿?就出在辨证模式所找到的病变位置,它恰恰不是真正的疾病的本源。
康平本伤寒论
康平本伤寒论辨厥阴病厥阴之为病。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
下之。
利不止。
厥阴中风。
脉微浮。
为欲愈。
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
欲解时。
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
渴欲饮水者。
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
不可下之。
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
后发热而利者。
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
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
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
恐为除中。
食以索饼。
不发热者。
知胃气尚在。
必愈。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
其热续在者。
□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
本发热六日。
厥反九日。
复发热三日。
并六日。
亦为九日。
与厥阴相应。
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
其热不罢者。
此为热气有余。
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
而反与黄芩汤。
彻其热。
脉迟为寒。
今与黄芩汤。
复除其热。
腹中应冷。
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
此名除中。
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
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
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
而利必自止。
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
其喉不痹。
伤寒二三日至四五日。
厥者。
必发热。
前热者。
后必厥。
厥深者。
热亦深。
厥微者。
热亦微。
厥应下之。
而反发汗者。
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
厥五日。
热亦五日。
设六日。
当复厥。
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
以热五日。
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注厥者。
手足厥冷者是。
)伤寒脉微而厥。
至七八日肤冷。
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非为蚘厥也○(注蚘厥者。
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
而复时烦○(注蚘上入其隔。
故烦。
)须更复止。
得食而呕。
又烦。
其人当自吐蚘。
蚘厥者。
乌梅丸主之。
○(注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蘗六两上十味。
异捣筛。
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
蒸之五斗米下。
饭熟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
与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
指头寒。
嘿嘿不欲食。
烦躁数日。
小便利。
色白者。
2010年11月23日李冠杰老师讲课文字整理稿
我们今天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讲《伤寒杂病论》的原文。
那么我们讲呢,从哪开始讲呢?像序言部分,就是书的序,然后呢,就是前边那个,平脉、辨脉、伤寒例,这个呢,我们暂时不讲,放到以后再讲。
因为这个,在学术上说,有一部分,就是说,特别是序,有争议。
另外呢,其它的内容呢?不是出在张仲景之手,那么所以说呢,现在咱们还是按照胡老讲课的习惯,就是从那个太阳病开始讲起。
那么首先呢,就是这个“太阳病”的这个题目。
也就是说,原文呢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因为咱们这个学员里面呢,程度差别比较大,有的呢,确确实实就是刚开始接触中医时间不长,那么所以说,我们讲的呢,要照顾这一部分的同学,我们讲的就比较基础一些。
那么这儿呢,首先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太阳病”的问题。
我们怎么去理解《伤寒杂病论》上的太阳病。
其实啊,这个事本身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但是呢,因为种种的原因吧,反正是闹的它很复杂。
其实《伤寒杂病论》的这个“太阳病”本身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它就是指的“太阳病”。
那么为什么这样去讲呢?咱们现在啊,对仲景的书,解释的很多,很多人呢,都把它,因为有“太阳”两个字,那么所以说,很多人都把这个“太阳病”解释成是跟那个内经上的经络,把它混为一体,做相同的解释。
实际上呢,这个仲景书上的这个“太阳病”,跟那个内经上面的,像足这个太阳膀胱经,和这个手太阳这个小肠经,它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这儿呢,那么实际上,咱们现在不管什么程度的,初学伤寒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拿到这个书,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的目光,这就是说,马上就把这个注意力就集中到“太阳”这两个字上,以前是太阳经络,这是说知道的,有中医知识的,以前是太阳经,那么现在又出来一个“太阳病”,这个“太阳病”是什么意思呢?那么要没有中医基础,中医基础比较薄弱的人呢,哎呀,他会想到,怎么还会有一个“太阳病”,那么这个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在这儿说这个,其实这个事本来是一个不需要解释的问题。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二百零九条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二百零九条这段文字在《宋本》是同一条;但是在《康平本》是两段文字。
前边那一段是顶格条文,后边这一段是降一字格条文。
先看第一段:“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小承气汤”,附注:“不硬者不可与之”。
“可与小承气汤”,在《宋本》是“可与大承气汤”。
解读一下。
“可与小承气汤”,《宋本》给改成了“可与大承气汤”。
这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个大便微硬的话,应该考虑小承气汤,实际上到不了大承气汤的那种程度。
还有另一个问题,在整个《伤寒论》这本书中,顶格条文里边有关小承气汤的论述,只有这一条。
如果这一条也是大承气汤的话,那么整个《伤寒论》顶格条文里就没有关于小承气汤的论述。
这种可能性不是说一点没有,但是这种可能性不大。
这也能佐证这个条文里边所说的承气汤应该是小承气汤,不应该是大承气汤。
做个小结:阳明病,如果出现潮热而且大便微硬的,可用小承气汤治疗。
第二段,在《康平本》里边,是降一字格排版的条文。
在《宋本》这个条文的最后,还有“小承气汤”四个字,应该是衍文。
解读一下:这一段内容应该是作者结合自己临床当中应用大小承气汤的体会,对上一段顶格条文所作的补充说明。
因为这段文字说得非常的直白。
大致意思:上一段顶格条文论述的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不大便六七天的话,恐怕是里有食积了,要进一步确诊的话,可以少量的服小承气汤;如果患者服药以后出现矢气(放屁),则说明里实证已经成了,这时候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下;如果服了小承气汤以后,不出现矢气的话,说明里实证还没有达到大承气汤证的程度,这个时候患者的大便常常表现为初头硬后必溏,所以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
如果误服,会出现腹胀满,不能食。
如果患者因为误下而陷于津液虚则会有“口渴欲饮”的症状;但是,因为是误服大承气汤而致胃的功能比较低下,所以喝了水以后,反倒是会出现想吐的这种情况;此后再出现发热的话,这实际上又出现了里热。
必会再度出现大便硬而且量还少,可用小承气汤来治疗。
康平本伤寒论
康平本伤寒论辨大阳病结胸问曰。
病在结胸。
有藏结。
其状如何。
答曰。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
答曰。
如结胸状。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症。
不往来寒热。
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
项亦强。
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
宜大陷胸丸。
结胸证。
其脉浮大者。
不可下。
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
烦燥者亦死。
大阳病脉浮而动数○(注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动则为痛。
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
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
动数变迟膈内拒痛。
短气躁烦。
心中懊憹。
阳气内陷。
心下因鞕。
则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大结胸。
但头汗出。
余处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也。
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方: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黄。
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
煮一两沸。
内甘遂末。
温服一升。
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斤芒硝半斤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上四味。
捣筛二味。
内杏仁芒硝。
合研如脂。
和散。
取如弹丸一枚。
别捣甘遂末一钱匕。
白蜜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温顿服之。
一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
取下为效。
禁如药法。
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脉沉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鞕者。
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者。
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
但头微汗出者。
大陷胸汤主之。
大阳病。
重发汗而复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热。
发心胸大烦。
从心下。
至少腹。
鞕满而痛。
不可近者。
大陷胸汤主之。
少结胸者。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
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括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括蒌实。
取三升。
去滓。
内诸药。
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大阳病二三日。
不能卧。
但欲起。
心下必结。
脉微弱者。
反下之。
若利止。
必作结胸。
伤寒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序文部分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
以下是《伤寒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原文: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循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我每次读到越人入虢的诊病经历和望齐侯的眼神变化等记载时,都不禁感慨这些医家的才华出众。
然而奇怪的是当今世上的人士却并不重视医药和医术的精进研究。
他们只追求追逐权势和名利,崇尚浮华的外在成就而忽视内在的根本。
一旦遭遇邪风之气或患上严重的疾病时,他们只能惊恐无助地求助于巫祝或凡医。
他们无法珍惜自己的生命并意识到生命的宝贵。
他们不懂得爱人知人、爱身知己的道理。
当遇到灾难和疾病时,他们只能盲目地处于危险之中而不知所措。
世上的名利之徒只是追求表面的荣耀和虚浮的荣华富贵。
他们不注重稳固基础和内在的修养,只知道追求浮华的外在成就。
他们的生命就像漂浮在冰谷之中一样危险。
注释:1. “论曰”是《伤寒论》序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表示作者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越人入虢”和“望齐侯之色”是两个典故。
越人指的是扁鹊的弟子越人公。
扁鹊入虢的故事是说扁鹊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变化来诊断病情。
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强调医家应该具备高超的医术和敏锐的观察力。
康平讲稿:《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引言
引言
《康平本伤寒论讲稿》是李冠杰老师的经典讲座。
自2012年开讲,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以宋本的条文顺序,参照康平本的原貌,全面还原伤寒论本真面貌,这是《伤寒论》研究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创举!
讲稿斟字酌句,深入浅出,根植胡希恕“方证对应”经方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实际,深刻阐述了独特的病理辨证学术思想,引领了无数学人进入经方的神圣殿堂。
重温经典,薪火传承!经方医学平台按照条文顺序,每周两次刊发《康平本伤寒论讲稿》,欢迎广大经方同仁和中医爱好者加入我们学习交流!。
康平讲稿:《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第4条
发康平讲稿版块《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4条学《伤寒论》的条文是第二天了。
今天的内容相对地说要多一些,不是说条文多,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些带有方向性的东西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影响的,就必须跟大家交代的,就集中在前边跟大家都交待清楚。
前三条在《康平本伤寒论》上都是顶格排版的内容,从我们现在知道的史料看,我们就简单地认为是《汤液经》的内容。
从第4条开始,出现了退两格排版的内容,在我整理的横排版的本子,就用楷书大字标记的这些内容,我们把它简单地认为是王叔和加上去的内容。
但是不管这个内容是谁写的,都是古人留下来的一些财富,我们都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看,凡是好的东西,应该继承的都尽可能的继承下来,凡是不好的东西,应该客观地把它分析清楚、引以为戒。
因为我对经方关注的时间比较长了,关注度也高一些。
我最近几年基本上是停止了所有的社会活动,全部的精力都投在这上面,所以有一点点体悟。
我现在体悟的是什么啊?经方理论现在有两个东西是已经定死了的:第一个,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初张仲景写完了以后,是一个什么样的面目,不得而知了,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把那些残卷之类的特殊的情况排除,总的来说是添加的内容多,对我们来说,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去还原经方理论的本来面目。
因为后来的实践证明,添加的这些内容有好多确确实实对经方的理解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第二个,我们现在学经方,更大的任务是要用减法而不是用加法。
大家去看《桂林古本伤寒论》,那是典型的加法。
它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感觉《伤寒论》这么多年了,很多地方已经不太全了,哪个地方缺少什么东西,咱补上;它可能还应该有什么东西,咱再补上。
补来补去,补得越多误导越大。
从前人研究经方的实践来看,并不是说古人传下来的东西不够用的,而是误导太多。
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伤寒一日、大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从字面上我们先作个直译:得伤寒病第一天,为太阳经络发病,如果脉静者,即是疾病不再传其他经络;如果很想吐,又燥烦,而且脉数急者,为病欲传其他经络。
讲稿:康平本伤寒论讲稿之返璞归真(1)
康平本伤寒论讲稿之返璞归真(1)为什么叫“返璞归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须找一个比较适当的词,来形容我们这次的学习活动。
这个“璞”字,就是去掉伪装、去掉一些装饰的东西,只剩下真的,而我们的本意就是这个意思。
在国内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伤寒论》的,可能不多。
我们算是走得比较领先了一点,至于效果好与不好,就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尝试一下,大家可能会受益匪浅。
因为我们挑选的这个方向,它能够使我们学到更多,从经方的书里边能够得到更多的、更准确的信息。
首先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要跟大家说清楚。
近代以来,我们学习《伤寒论》,基本上都是按照《宋本》来学习的。
因为《宋本》确实是比较规范的一个版本,用《宋本》作为一个学习的底本,这不是哪一部分人的偏好,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宋本》是比其他的版本,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经得起推敲。
本次学习仍以《宋本》为基础,但是我们会介入另一个版本,《康平本》。
《康平本》的介入,会使整个学习中,许多问题都得重新审视,许多问题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是学术界早已形成定论的东西。
一旦我们参照《康平本》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我们要从头考虑,或者说有一些以前形成定论的东西值得研究、值得推敲。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康平本》带给我们特有的一部分信息,是以往任何一个版本所没有的。
近代的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师,他既是经方理论家,又是经方临床大家。
恰恰就是在胡老一生当中最后一次讲解伤寒论的讲解内容,把整个《宋本》讲得近似于《康平本》。
他把那些在《康平本》里边明显地不是很重要的条文,甚至是错了的,明确地提出了批判。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胡老一生没有见过《康平本》。
《康平本》尽管说1947年就从日本传回大陆了,但是刊行的数量非常少,很多的经方大家都没有见到过它。
我们从胡老的讲座里边明显地能看出来,他没见过《康平本》。
但是他讲得重点的条文,在《康平本》里边明显都是一些重点条文;他讲得不细、很浅的,就是说明显得不重视的一些条文,在《康平本》也恰恰就是一些价值不是特别高的条文。
康平本伤寒论
康平本伤寒论辨大阴病【原文】大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追文】大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濇而长者,为欲愈。
大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准原文】大阴病,脉浮者,少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大阴,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
○(注宜服回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当发身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注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原文】本大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注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追文】大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辨少阴病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寐也。
少阴病。
欲吐不吐。
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
自利而渴者。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
少阴病形悉具。
○(注小便白者。
以下焦虚。
有寒。
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
反汗出者。
亡阳也。
此属少阴。
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
欬而下利讝语者。
被火气刧故也。
小便必难。
以强责少阴。
汗也。
少阴病。
脉细沉数。
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
少阴病。
脉微。
不可发汗。
亡阳故也。
阳已虚。
尺脉弱濇者。
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
脉紧。
至七八日。
自下利。
脉暴微。
手足反温。
脉紧反去者。
为欲解也。
虽烦。
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
若利自止。
恶寒而蜷卧。
手足温者。
可治。
少阴病。
恶寒而蜷。
时自烦。
欲去衣被者。
可治。
少阴中风。
脉阳微阴浮者。
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
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
吐利。
手足不逆冷。
反发热者。
不死。
脉不至者。
炙少阴七壮。
少阴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序文(1)一、教材及方式今天我们把学习经方,也就是学习《伤寒论》条文应该必知的一些东西,跟大家做一个简单地介绍。
另外呢,今天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内容,就是我给大家准备了《康平本伤寒论》的两个版本。
一个是《康平本》的原版,就是繁体竖排版的,那是1968年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是个原汁原味的版本。
提供给大家的意思,是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起一个参考。
但是在电脑上看啊,这个竖版的繁体的很多人看得都不习惯,我在(2012年)春节期间又整理了一个简体的横排版的,就是《康平本伤寒论》。
这个《康平本伤寒论》跟那个竖排版的基本上就是一字不差,什么都相同。
另外我也发现那个竖排版的,它把不同的条文内容用了顶格的、降一字格的、降两字格的方式区分开来,但是不太直观。
所以我用了不同的字体:顶格的条文都是黑体加粗的,降一字格的条文都是宋体加粗的,降两字格条文是楷书,旁注都是小体楷书,嵌注都是小体的宋体。
这样呢,我们排版就把它窜入到横排的正文里了,但用不同的字体很明显地把它区分开来的。
所以一目了然,一看就很清楚。
另外,在每个条文的后面都加了跟《宋本》相对应的一个条文号,就是说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这是我们给加的,不是《康平本》原有的。
为得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大家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而且还不影响《康平本》原来的内容。
大家可以拿出一点时间来下载到手里。
咱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说恐怕在国内啊,集体学习《伤寒论》的,把《康平本伤寒论》拿过来,按照《宋本伤寒论》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但是随时参照康平本,等于说借助了一个康平本。
那么《康平本》的加入,我们在国内集体学习经方,恐怕我们这是首次,所以说这不是一个小事。
我们到下一周呢,会跟大家详细地介绍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是一个问题。
二、经方辨证体系经方的辨证体系,我们再简单地说几句,这一套理论体系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按疾病类型可以分作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水证、血证、气证;按照疾病的性质,又可以分阴证、阳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
而且它们之间又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说不同的疾病类型可以同时在同一个人体上发作,每一个疾病类型又同时有可能会出现各种性质的疾病,就像阴阳、寒热、虚实,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组合。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是经方的病理,实际上辨的就是病理,是经方对病理的一个诠释。
现在,按现代医学对病理的理解,就是在外界的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某个器官发生了什么样的具体的病变。
它是以人体对疾病的最基础的研究来定义的,从事物的最底层研究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定义也会在不断的变化。
传统医学,或是分寒暑风湿燥火,或是人体出现了什么变化,最后也要确定一个具体的病变位置,具体的病变性质。
我们前边讲的就是要证明这一点:经方在这方面,要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医学。
它对病理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跟其他医学有着质的不同,它是一种真正的整体观。
它认为人患了病以后,不管具体的病变位置和病变性质,就去根据人体患病以后反映出来的症状,形成了一整套判断人体到底发生了什么性质疾病的辨证方法。
就比如说,这个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经方里边就认为是表症,有汗的就是表虚症,无汗的就是表实症。
至于说具体是什么样的病呢?有可能是感冒,有可能是胃炎,也有可能是某种皮肤病等等吧。
他是什么病都不要紧,只要是他患了病以后,反映了这么一个症状群,或者说我们经过辩证,定义他是这样一种性质的疾病,那么我们就把它叫做是表实证或者表虚证。
人得了什么病呢?就是得了表实证或者表虚证。
有的可能表现为机能沉衰的,阴性的,有的可能表现是亢奋性的,阳性的。
这是经方理论对病理的一个认识,一个诠释,一个解释。
看起来好像有一点点抽像,但是它确实什么啊?我们前边讲的内容都是要证明这样一个问题,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只有这套理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说经方的疗效才这么好。
另外一层意义,就是这一套辨证理论体系应用于临床,可以做为经方应用的一个大纲,就相当于一个书的目录。
相当于我们地理上的具体的省、市、县这么一级一级的划分,或者说相当于我们电脑硬盘格式化的那一个格子。
那么,有了这个以后,你的经方才会用得好。
这是我的切身的体会,当我这套东西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那时候在临床当中,有的时候甚至找不到感觉,或者说,有的时候感觉不是那么准确,容易出现误治的情况。
但是,当这一套东西形成了以后,现在到具体临床当中,大概我觉得近半年以来吧,别光说那个治得成功的医案,我最近出了一次明显的一次误治。
这不能用客观因素来为自己打掩护,就是误治了。
有一个病人,她经常在我这吃药,这段时间她正好赶上来例假,来了一见着红的,上午见着,下午就没了。
没了例假以后,她就出现了有一点头痛,然后就是身上一阵冷一阵热。
这不明显是小柴胡汤证么?而且经方书里边写得非常清楚:“经水适断”。
写得非常非常的清楚,条文里边就有,那么“小柴胡汤主之”。
而且我这个时候啊,因为我看了胡老的东西很多遍,很多地方都记得挺熟。
但是,临床当中稍一大意就会出问题。
那么我就在想,因为她前一段时间吃了一些温药,吃过吴茱萸汤,吃过理中汤,吃过茯苓泽泻汤。
这段时间,因为她没有其他的明显症状呢,她手有一点冻,再一个她有停饮,然后我就把茯苓泽泻汤和当归四逆汤合到了一块让她吃。
她吃了几天以后,然后她打电话说:我这段时间睡眠不好。
我的感觉呢,她大概就是有一点点偏热吧。
如果是睡眠不好的话,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我说你可以把药先停一停,看看到底是不是药的事。
那么结果她停了药以后,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我就有这么一个印象,一直感觉到她偏热。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出现了这么个情况,我一看这不是明显的小柴胡汤证吗?因为我还经常提醒别人:一旦有里寒的话,慎用小柴胡汤。
那么,我现在就感觉她有里热嘛,用小柴胡汤,恰好!然后我就顺便给她捎了几付小柴胡汤,也没见着人。
她吃了第一天感觉还好,第二天到了下午呢,就有点胃里边很不舒服,一开始就说胃痛,胃痛得挺厉害,头痛反倒不明显了。
她情况我比较熟悉,一出现胃痛,我就说你赶紧喝那个治胃痛的那个药,她手里面有吴茱萸汤,当时我给她药里边加了治头痛的。
因为她有小柴胡汤证,我说你把那个药跟小柴胡汤合在一块喝。
她合到一块喝了以后,感觉效果不明显,到了下午我就说那个药不要喝了,单纯的喝吴茱萸汤。
她喝了一次,感觉到稍好一点,但还是不适,觉得还是胃里边不舒服得厉害。
那么后来我就把吴茱萸汤和理中汤合到一块,做了一份药给她,因为她始终是有停饮的问题,然后吃了以后,第二天好了。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误治,很长时间出现了这么一个很明显的误治。
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就出在没有见到人,没有摸到脉。
就犯了主观的倾向。
另外,这里边还有一个启示,她当初要是用小柴胡汤合上吴茱萸汤的话,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胡老在解释这条的时候,是怎么说呢?胡老的意思就是说:遇到这一类的情形,书上说了小柴胡汤主之,但是也不一定非得用小柴胡汤的原方,还得要去对症。
这个医案,走了这么一个小弯路,就落在了胡老说的这个问题上。
所以说,在学习胡老的东西的时候啊,你一定要认真地去体会,胡老很少有空话,尽管说讲课的内容不是那么华丽,但是非常得实在,也比较含蓄。
还得慢慢去体悟才行。
我们说经方辨证体系,是经方临床应用的一个大纲。
实际上,它是用来指导经方临床应用的。
那么为什么要非得加这么一层?如果说经方的临床应用,大家都知道刘渡舟老师,他体悟了一生,到了最晚年,他后来也承认经方实质上就是方证相应。
那么方证相应,所有的经方方剂加到一块,也就是270多个方子,方剂本来就不是很多。
我们去对方证不行吗?但是,这个对方证啊,人得病他不是说按着方子去得的,实际上我们临床当中,你很难找到一个人得的病完全和书上的某一条说的某个方证完全相符,基本上是没有的。
那么我们怎么用呢?就必须找一套用来指导经方应用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我们前边讲过的这一套辨证体系。
确实临床当中有效、好用。
前两天呢,跟一个在这儿听课的同学偶然的机会交流了一下,这同学他问的很实在,他说:李老师,我有点不太理解,你为什么这么不遗余力地去推广经方?什么都不图去推广经方?当时我是这么给他答复的,我说:我学了经方,学了胡希恕的这套理论以后,临床疗效不断的提高。
但是现在我自己没作过认真的分析,我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在90%以上。
而且因为我的特殊条件啊,我现在看的病人,几乎全是屡经中西医治疗治不好的。
可是客观地说,我能达到这个疗效,跟我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还是这一套理论,我想是这样。
我就这样跟他答复的。
任何一个经方爱好者,如果说你能按照胡老的这套理论入门,正经地下一点功夫去学的话,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比我做得好。
所以说,就现在这个情况,我曾经给大家打过这么一个比方啊,比如说:我在这个自留地里种地,我先往下深挖了一点,觉得这个下面怎么这么硬啊,碰到我铁锨了,一看下面全是金子,而且我发现别人地里边也都有,你只是要提醒别人一下就行了。
这么好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呀?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生在这个时代,前边有胡希恕给我们探索了一条这么好的路子。
这儿呢,我再跟大家说一个大概是前两周的时候,跟大家说过一个医案。
有一个病人,他一家人都是医生,三个表妹夫大概都是医院里边的主治医师,或者说是某科室的主任之类的。
但是他得了一种病,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就是运动神经障碍。
他才50岁多一点,就跟瘫了差不多,自己不会走了。
上一次我也跟大家说了,我给他弄了一个方子吃了,以后明显就是好转。
他自己感觉有欲望去活动,觉得身上有劲了,然后活动好像自己摔了一下。
上一次大概讲了课以后呢,我就又给他做了一些四诊,给他调整一下方剂,我跟大家说一下用的方子,大家可能就感觉得出这个人大概是个什么情况。
用的方子以桂枝汤为基础,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大概就这么几个方子。
这些方子合在一块儿,大家看啊,里边实际上还涉及到好多方剂,但是当时我在辨证的时候就这样。
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方子呢?其实就是他没有明显的里证,没有明显的半表半里证,他老出虚汗,他主诉就是我这段时间出汗出得特别多,不动有时也出汗,这是桂枝加附子汤了;然后就是他感觉颈椎疼,他说颈椎这一圈后颈部感觉拘急,很难受,这是桂枝加葛根汤;他出完汗以后觉得怕冷,再加上前一段时间他始终肢体发麻,是一个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这样一加上黄芪就行了;而且,他就是表虚得厉害,出完汗以后再发冷,又加了附子;之所以用了跟血分关系比较大的两个方剂,因为他有明显的贫血倾向,你看看他下眼睑内侧,颜色比较淡,特别是他的舌质,灰色的非常暗,也比较淡,而且好像还有点说黑不是黑,是一种灰色,他这就是既有瘀血,又有些血虚,再加上他停饮也是很明显,舌质上也有齿痕,他的脉明显的浮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