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敕勑法海寺牒旨之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真宗敕勑法海寺牒旨之研究

河南省新乡市大里村保存的一通北宋大中祥符七年的古代碑刻,对于全国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遗存。它对于我们探究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牒旨规制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结合宋真宗敕勑法海寺原碑文,初步谈一下本人的看法,抛砖引玉,以盼方家指正。

1014年宋真宗敕勑法海院原文格式

院为额牒至准

中书侍郎兼(用宝)刑部尚书平章事向田封(用宝)勅故牒

中书门下牒法海院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日牒(此处不清晰似应有宝)

卫州新乡县存留院

牒奉工部尚书参知政事丁【谓】(画押)

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向田(画押)

勅宜赐法海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且

本院主持僧

祖师僧云霜僧文通文俊文惠

院北向北···妥门四十六步院后税地南北四八步南门四十五步半北门四十

六步半本院受荣僧洪源同共打洪院地村老人孔智蕰王起邢修

1、此段碑文并不长,但因历时长久,我国文字、文体以及碑刻体制的多次变

迁等各种原因,竟然很久不能解读。后经多方考证,方了解到,当时的文字、文体、体制。整通碑文除了行文用整体字外,关键字眼经手人包括皇帝、有关官员均系亲笔草书,特定位置用印。本文原碑文牒、敕、故等文字均为当事人亲笔草就。本文用印六处,两处已不清晰。画押两处,一处不清晰。这也就是大里法海寺宋真宗敕勑法海寺原碑的特别珍希之处。目前全国宋代朝廷碟旨仅存两处,大里法海寺是最早的一处。

2、唐宋时期牒旨的形制与规制唐宋时期牒旨的规制:皇帝陛下若有圣命,

必要的程序是:中书省根据圣上的意图结合各项规定各项制度草拟圣旨初稿(中书省有一班职业秘书研究各项规制政令,熟悉各方面情况);初稿交由圣上审阅,过关后,皇帝陛下朱笔划敕后,发至门下省审核,门下省有一班专业人士,从各个方面进行把关,凡有不合适的,均退回修改。术语叫,宰相不盖章,圣旨是废纸。这也是中国经过经过几千年的摸索,总结出的成功经验。这套体制,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确保新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世代传承。从客观上,也避免了皇帝陛下新推出政令的随意性片面性。门下省审核通过后盖章,中书省负责官员画押,再由尚书省发布施行。古碑上半部寥寥仅七行字,竟然隐含了大量的信息。牒旨的形制:五处用宝,二处画押,皇帝划敕,行文用正体字,关键字眼相关人员包括皇帝与阁僚亲笔草书,最有特点的是综合现在国内仅有的几块宋碑可以看到,牒旨本身正文文字排列紧密笔画相连而又字迹清晰,单个文字间借用笔画现象很有特点。在一般古碑上并不多见。

牒旨的规制与形制充分说明,当时社会,最高统治当局每出台一项政令,都有一套成熟的机制来约束来运行,远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由皇帝或太监权臣肆意

操控那样简单。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到唐宋时期,社会政体已经演变的相当完善和成熟。

3、中书门下牒法海院院为额牒至准。第一句,讲的是最高权力机关批准

同意,法海院以此三字作为寺院的门额。通过这一句话,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同意本寺院以法海院作为本院的名称;二是皇帝亲自题字法海寺作为本院的门额。为什么一个寺院的门额如此重要呢?查阅典籍,我们不难知道,宋真宗笃信佛教,并亲自到某些庙宇上香。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四次由封建帝王发动的禁止佛教事件。这四位帝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又称三武一宗法难。

北魏太武帝禁佛太武帝初崇佛法,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元为太平真君。七年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

北周武帝禁佛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视儒术。天和二年(567)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谓“国治岂在浮图”?复谓“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此论深合帝心。

建德六年灭北齐,周武帝入邺城,推行禁佛之令,北方寺像几扫地悉尽,僧众多逃奔江南。

唐武宗禁佛因发生在会昌年间,故又称会昌法难。会昌五年三月,勘检天下寺舍奴婢,八月,敕毁佛寺,勒僧尼还俗,下令并省寺院。…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祆僧皆勒归俗。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磐以铸钱。”佛教势力元气大伤。

后周世宗禁佛世宗显德二年(955),诏令整饬寺院,沙汰僧尼。凡无敕颁寺额之寺宇并皆停废,亲无侍养者不许出家。

1014年宋真宗敕勑法海院为额,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特殊形势。

4、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自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土,佛教的兴起,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其衰败也有其必然的因由。兴盛时,人人趋之若鹜包括贩夫走卒也包括帝王将相;盛极,穷人舍身入寺,富人捐资善人;乡间土地,属寺产的极多,社会财富非僧侣的渐少;再有甚者,不讲修为,恃强凌弱,奸谋不宄,藐视皇天。其亡不远了。经过前述几次大规模毁佛灭寺时间后,到宋代政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寺院管理体制。

社会上寺院的规模,寺僧的管理纳入正规。维那头、书等首、会头等参与寺院的管理日渐加深,寺院对官府统治基础的潜在威胁逐步式微。

宋真宗敕勑法海寺碑文,就是这一历史演变进程的实物证明。

刘自领

2016年3月2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