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美学语文
——形式与内容、教与学的最佳交融,也是“深度解读”“度”的考量
一、审美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就像我们某一天蓦然回首,发现教书就是教弟子读书一样。黑格尔这论断跳进脑海,一下子照亮了长期以来关于形式与内容,教与学以及深度解读的度的考量。那是在晓禹老师、晓燕老师的课堂上,师生都那么情绪高吭、神采飞扬地欣赏着国春风的,感慨着高墙之内女革命家的从容与优雅,无论老师和学生似乎进入了一种“高峰体验”的状态,都为一种美的风光、美的人格而沉醉了。在这种状态下,是审美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什么形式与内容、教与学,都高度融合在一起了。终于使我们产生了这么一个观念:美学语文,应是最美的信文境界。
美学语文体现了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师生的解放。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倡导自由教育学。希望教育之船把人们载向理想的彼岸,从而获得真正的解放与自由。教育即解放,是其基本立论。他的自由教育学,希望教育学,享誉全球,揭示了教育的基本特征:解放人,让人们从各种愚昧中走出来,更自由、更从容地面对世界,面对人生。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美学语文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为不仅是黑格尔强调审美可以解放人,席勒也说:“让美之在自由之前”,在许多大师的眼中,对美的欣赏,却伴随着心灵的解放、自由,都伴随着一种极度的欢乐和对美的陶醉。今天,我们最大的向往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师生共同演绎生命与成长的精彩,这其实就是美学语文的向往。
从美学实质看,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重要素质。课标提出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康人格,这些提法是赋有深义的。有“美学之父”盛誉的德国哲学家嘉姆斯通于1750年出版美学专著,标志美学的诞生。美学的原意就是“关于感觉和情感的科学。”中国的美学大师朱光潜说:“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纯正的趣味。”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则说:“美的尺度对于教育工作的成功是必须的。”“敏锐的审美知觉,却并非只有艺术家才能具备的。我们做教师工作的人,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当下的教育家张文质也强调:“没真善美的生长,教育就沦为训斥与操练。”从美学诞生那一天到当下,这林林总总的说辞都告诉我们:美学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一段文字,一个细节之中,就在人物的一笑一瞥之间;美学又很敏感,它面对就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一种心灵,没有这双眼睛,没有这个心灵,这个世界就是灰色的,一切都是麻木的;教育的粗野之分,教学的高下之别,就在于有没的美的发现和感受,就在于是传授了一点僵死的知识,还是教会了学生感知美的事物的能力。当我们看到学生在为之大漠过平川、山口那战国春风的豪迈气势所醉之时,看到学生也随着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在夕阳下一同感受游子的时候,我们深深感叹:这比教会学生认一个字,解一个词要重要得多。一旦培养出了这种“纯正的趣味”,一旦培养出了这种对美的事物感受力,一旦弟子们有了这种纯正的人生情趣,其他学习还是难题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审美也有其特殊地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军人物马斯洛,他的人类五种基本需要论很著名,基本排列顺序是: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认知,审美与创造,它是按照从生理需要到精神需要的层次排列的。后三种又是马斯洛的极力推崇人的价值的充分体现:自我实现。与之相附相成的还有一个“高峰体验”的概念。他认为人们美德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奖赏,能够得到一种更深刻的幸福感知内部生活的丰富感。马斯洛称这种感受为高峰体验。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在能更多地体验到高峰时刻的出现,这可以
是音乐家一次成功地谱曲,也可以是工匠精湛手艺的完成,也可以是一次陶醉的文艺欣赏,也可以是对自然景色的迷恋。高峰体验可以极度的欢乐,也可以是宁静而平和的喜悦。它能使人得到一种萌发,一种启示,一种觉醒,它是作为一种人的天赋的表现,也是与自然的合一。不言而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成长,精神成长的科学,在人本心理学的论述中,我们不能发现,审美与创造是人类心灵成长的最高形式,在这个环节上,心理学与美学交汇了,都交汇在人的审美感受上了。马斯洛的高峰体验,那种对自然的迷恋、对艺术的陶醉,不就是两千年前孔夫子沂水咏归的得意,不就是千百年前范仲淹在岳阳楼“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意洋洋”的情感吗?
我们应该看到,审美本身是没有功利的,它是一种“宠辱皆忘”的精神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审美观有功利的,那就是实现人的最大价值,把人的天赋、把人的心灵,发挥到极致,达到所能达到远处,那就自我实现。从教育学的角度考察,孔夫子早就断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诗文入手,以礼仪立人,在音乐舞蹈的审美感受中最终完成——“心灵因细腻而伟大”(摩罗语),没有对美的事物的细腻感受,人的精神始终是粗糙的,是不圆润的,不和谐的——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审美是教育的最大利器,因而蔡元培才有了“以审美代家教”的说法,美学语文才应成为我们最终的向往。
从当下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看,美学语文也到了应运而生的地步了。“语文味”已经热炒多少年了,近期看到它的倡导者程少堂老师经过多少年的推敲后给的定义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以共享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文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细细品味这个定义,从美学追求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师生关系,教学手段,教学境界,应有尽有了,真是十年磨一剑,应该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美学语文最完整的展述。这也再次启示我们,坚持审美语文的路子,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了。
那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诸多方面考察,美学语文究竟该如何展开呢?
从教学内容上看,审美教育就是情感体验的教育,就是审能情趣的培养。第一,它首先体现在语言文字及细节的情感推敲上,朱光潜说:“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上。”在中日文化长廊中,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那种练字的佳话不胜枚举了,无须赘述,可当下教学中另一种倾向不可不防,正如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却不理会文字,只记得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读书不应该只看文章情节,要透过一个字,看到它后边的万千世界,看到一字背后作者那情感的蓝图。正如布莱克《天堂与细节》所写:“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第二,体现在对诗文境界的感悟上。朱光潜说:“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出诗的境界。”“一旦豁然开朗,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便心旷神怡,忘怀一切。”很显然,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文所表达的意境,进入意境,沉醉其中,就是一种审美体验。教学进入不这种境界,而停留在字词的解读与诗歌大意的翻译上,诗文就都失去了诗意,变成白开水一杯了。因而,朱先生特别提出“诗不可译”,特别厌烦解读大意式的诗词教学。第三,体现在对诗文风格的教学上。歌德说:“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布封说:“风格即人。”所谙风格,从狭义上讲,是指一些大作家大手笔所形成的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对作品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气质、艺术手段、艺术氛围总体概括,从广义上说,也可以泛指每位作家的个体到作品的色彩。从风格上去解读感受作品,特别是大家的作品,是深度解读、审美解读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否则,你用司空见惯的思路解析名家作品,体现不了大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