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现代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中国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现代感
艺术设计06-4班杨杰学号 15065797 原始陶器是我国史前文化的主要遗存,而彩陶则是原始陶器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它代表了史前艺术的最高成就。
从距今7000多年的老官台文化彩陶算起,到距今约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彩陶基本消失,彩陶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3000年左右的由盛到衰的演变历程。
①它是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
考古学家认为,陶器是在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而产生的。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凡是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制陶业也相应比较发达。
黄河中上游地区是发现原始彩陶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主要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黄河下游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其他地区也有彩陶出土,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等,但相对较少,在此我们就省略不提了。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材套;马家窑文化彩陶相对而言,发展更加完备,主要包括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彩陶。
由于时代和地域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各文化型彩陶造型、装饰纹样各有不同。
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审美稚拙刚健;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马家窑型彩陶以小口鼓腹陶罐为典型器皿,还有瓶、盆等,漩涡纹、波纹宛转流畅,繁富而又气魄;半山型彩陶以短劲、阔肩、鼓腹的陶翁为典型器皿,器形雍容凝重,表面磨光,陶质细腻,弧线、直线交织成的连续纹样,精巧繁密,极富形式感;马厂型彩陶较半山型彩陶为晚,一双耳罐等为典型器皿,大圆圈纹、网纹和蛙纹是其特色,造型和纹饰都趋向粗犷、简练和刚劲。
②
彩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丰富累积的过程,虽然其最终走向衰败,但是其取得的成果却是辉煌的。
上面从总体上简略提到了几种文化型彩陶的不同特点,下面,我主要就纹饰特点来说说各区域文化型彩陶的不同之处。
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彩陶,纹饰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特色。
动物纹以人面纹、鱼纹和鹿纹为主,而又以鱼纹最有特色,他从最初的细致描绘有鳞片的鱼到“便化”为抽象的鱼形图案,其间运用了多种装饰手法。
③而几何纹饰则包括三角纹、曲折纹、菱角纹、网纹、麦纹、平行纹等。
究其根源,这些纹饰其实是动物、植物、编织纹抽象发展的结果。
植物纹是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彩陶最多见的纹样属性,主要是叶纹和卷草纹。
叶纹以单叶为母题,联系起来组成图案。
由于母题本身简单,容易安排,所以经过组合后的图案便化极多:有在方格内,用对角安置一叶为单位的;有在方格居中部位横置一叶为单位的;有在方格内以两个相向的斜对角联合组成为单位的;亦有用圆点为中心,在它四周展出花状叶瓣为单位的。
④卷草纹呈放射状,一般使用二方连续来组成环绕器身。
另外,庙底沟型彩陶还有少量的动物纹纹饰,如鸟纹、蛙纹之类,形象生动,而纯粹的几何纹所占比例极少。
马家窑类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精细光滑,以黑色彩绘纹饰为主。
装饰纹样丰富多彩,给人丰富异常的视觉感受,表现技法也很熟练。
这个文化类型出土的彩陶,许多纹饰几乎布满器身全部,给人十分饱满和华丽的感受。
在纹饰的构成方式上,多以弯曲、平行、交叉、漩涡形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
典型的纹饰以漩涡纹、卷草纹、蛙形纹、鸟纹、圆点、波形纹、网纹及弦纹为主。
其中漩涡纹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纹饰,多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及点等几何元素的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
⑤马家窑早期纹饰较多地趋向于自然类型,后期则发展趋向于抽象化和几何化。
另外,多样综合的装饰方法在马家窑型彩陶中十分突出,即是在同一个陶器身上装饰以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几何纹,并在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节奏
安排上显得变化多样,却又兼有对比和协调的美妙关系,这在其他类型的彩陶纹饰中是不多见的。
半山彩陶装饰,非常富丽而精致,绝大多数的花纹构图设计,无论是平视还是俯视的角度,往往构成了匀称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⑥它的装饰纹样以几何化的构成倾向为主,主要包括锯齿纹、弦纹、圆圈纹、方格纹、旋涡纹、菱形方格纹、网格纹、葫芦纹、水波纹、花叶纹、贝纹、折线三角纹、动物纹以及抽象符号。
纹样图案构成的方式主要以旋涡纹、三角折线纹和菱形网格彼此连接间隔而成,形成连续、流畅和富有变化的图案样式。
⑦半山型彩陶有一些连续的圆圈旋涡纹的中心部分,往往与菱形方格予以分割,然后再填以细密的网格纹和圆点纹,给人以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逐级细化及虚实相间的设计美感。
⑧
马厂型彩陶纹样,常见的有折线纹、回纹、方格纹、三角纹、弦纹、网格纹、垂叶纹和蛙纹(或人形纹),其中,蛙纹以其独立特色和强有力的视觉效果而格外引人注目,在整体上似乎比以往的蛙纹表现出更为粗犷和简约的形式韵味。
在图形结构处理方面,总体呈现出刚健、粗放和庄重的艺术格调,给人以简练和刚劲的强烈印象。
⑨
马家窑文化是原始社会彩陶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纹饰上,总的情况是马家窑呈现了浓厚的水乡气息;马厂、半山是高度发展了植物、编制和几何纹样。
⑩而在表现手法上,马家窑比较偏向自由的放射单独模样,半山则是两方连续的严谨组织纹饰,马厂则是将半山纹饰的开放、粗犷之作。
彩陶纹饰精致纷呈,给我们以莫大的视觉享受,也体现了我国史前先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彩陶的造型上,大多采用柔和徐缓的圆弧造型,就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史前先民内心深层的葫芦崇拜思想有很大关系。
在陶器产生以前,葫芦是作为贮水、贮藏食物的容器,延续了人类的生命;从外形来看,它形似人的母体,子多且藤蔓绵绵,为当时繁衍极其困难的先民所崇拜。
从另
外一方面来说,如果不是出于对葫芦的崇拜心理,先民们不可能仅出于实用的目的在轮制发明以前就采用制作难度较大的圆造型的。
从史前先民到随后的几千年的时间里,葫芦崇拜心理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受其影响的彩陶柔和徐缓的圆弧造型,圆浑厚重,丰满安定,对中国器皿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奠定了我国几千年器皿造型的基础。
彩陶的美,“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息”。
⑾就我们现代人看来,它虽然粗糙,但却比后来的艺术更自然,更接近人的本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代所说的装饰符号、图案等东西都是原始彩陶纹饰的一个发展和延伸。
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这些被现代文明所加工改造的东西还远远不如我们史前先民在几千年前的创造。
彩陶装饰艺术的手法及风格给我们以单纯、简练的总体形印象,在装饰艺术的性格和气质上则显得拙朴、率直、灵活而富有生气,而大量不同的样式及类型表现手法,又给人们以不同的风格感受。
如庙底沟型的纹饰构成,在运用变形写纹和类似花瓣纹的变化、抽象化和连续的处理中显示出了强烈而灵巧的律动感;在马场型中,四大圆圈纹、人型纹,回型纹等形成了雄健粗矿,简约放达的鲜明意象。
现代装饰的开始要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装饰艺术充斥我们的双眼,大量现代材料和高科技的使用,似乎使我们现在的装饰艺术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但更多的是被浓烈的商业气息所覆盖,如麦当劳的标志Apple标志等,无疑都是这样的。
虽然它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创了另外一种文化,但相对原始彩陶纹饰来说,它已没有了那种对生命本源和内心最质朴的追求。
从中国古代原始艺术的构图和表现效果来看,史前先民已经初步掌握了整齐一律、对称平衡、和谐统一等形式美的因素,并能较为完善的表现。
在表现手法上,对比,间隔,填充,反转,综合等手法也大量运用。
而今天,我们所运用的还是这些基本的东西,改变的只是一些模式,然而,在改变的过程中,
一些具有独特韵味的东西已经慢慢流失了。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无意对现代的东西作出批判与反对,现代的文明开创的是另外一种文化,如怪异、丑化为美,这些都是现代的东西,但是,相对原始的彩陶来说,无疑是在略逊一筹了。
就我个人看来,与那些所谓的现代金属,合成材料表现的现代装饰符号相对,原始彩陶上那些质朴、纯粹、雄健、刚劲、简单、明了的装饰纹样更能打动我的心,它们更具有现代感。
参考书目:
1.《中国设计艺术史论》,李立新著,天津市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户晓辉著,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4.《中国艺术史纲》长北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7月第1版。
5.《中国绘画史》,郑为著,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1版。
6.《形式与意蕴》,翁剑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7.《装饰基础》,王豫湘、全森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注释:
①《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户晓辉著,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9页
②《中国艺术史纲》长北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7月第1版,第19 20页
③《中国绘画史》,郑为著,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1版,第4页
④《中国绘画史》,郑为著,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1版,第5页
⑤《形式与意蕴》,翁剑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5页。
⑥《形式与意蕴》,翁剑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50页
⑦同上
⑧《形式与意蕴》,翁剑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53页
⑨《形式与意蕴》,翁剑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 第1版,第55页
⑩《中国绘画史》,郑为著,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第1版,第6页
⑾《中国艺术史纲》长北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7月第1版,第20页引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