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及改革发展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及改革发展的趋势作为承载“三农”发展的农业基础建设,农民个体素质的提高、职业技能的发展以及农民的脱贫致富,无不与农村教育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的农产品很难增值,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突现。
许多农民在贫困农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下,改变生活状况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
转移过程中,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水平,使其融入城市生活状态,是摆在贫困县中职教育面前的大事,因此,研究目前农村中职教育在转移中的定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国家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面向农村进城务工者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号召,但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县大部分农民子女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旦有体力劳动能力,小学毕业或初中阶段就辍学到沿海城市务工。
未外出务工或外出一两年后回到家中从事简单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也不愿到职校就读,农村中职学校招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其主要矛盾是:一方面是贫困县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对职业技能和文化教育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贫困县中职学校的门庭冷落。
究竟是中职教育本身
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无力在转移农村劳动力过程中提供应有的帮助?还是其原有体制问题和社会观念问题的制约?若为后者,又如何为贫困县中职学校定位?如何改革现有中职学校的不合理运
行机制,以满足广大农村进城务工者对职业技能和文化教育的强烈需求,从而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作为一名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思索着上述问题的同时,有幸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政协那坡县委员会组织的贫困大石山区、边境乡村农民增收问题的专题调研,现将本县中职教育发展状况和与广大农民真情交谈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浅谈些关于上述问题的一些认识,以期为中职教育尽绵薄之力。
二、本县农民外出务工及中职学校的办学现状
近年来,本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呈上升趋势。
据相关资料显示,至2010年底,全县常年外出从事非农服务人数已占农村劳动力的52%,而区外务工者占外出人数的48%。
其外出的途径基本上有三个方面:其一,70%的农民依托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打工。
例如东莞的某一电子厂,本县籍一员工受老板委托,在本县便招了十几位亲戚。
此种所需中介成本最低,农民认为最具可信度。
其二,20%的农民由有关部门如劳动就业中心、妇联及工会主办的一些职业介绍所有组织地转移劳动力。
此种不仅交易成本较高,且往往信息来得较慢,付出时间代价不低。
其三,10%的农民在中职学校接受3年中职教育或1至3个月的职业培训,毕(结)业后出外打工,此种培训费用高。
我县只有一所职业学校,在招生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很难走出困境,特别是在吸收农村生源上很吃力,招收到贫困村生员很少,形势堪忧。
我们调研了解到,大部分初中生表示不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么升入普通高中,要么未接受职业培训直接进入社会,只有少部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考虑愿意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导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
许多农民认为:“去打工,上中职学校干吗?去那混日子,还得花钱,不如早去挣钱”。
显而易见,农民子女对就读中职学校的热情在逐渐降低。
为了生存下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迫于无奈,招收学生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从而导致生源良莠不齐,素质普遍低下,进而声誉下降,造成了恶性循环。
政府除教职工的工资外,也几乎不给什么办学办公经费,学校各项工作难于开展。
这几年,我们只能选择和城市中职学校联合办学,但因费用突增,同样面临难于招生的问题。
三、贫困县中职学校的定位
1.加大投入,不断培育壮大有地方特色的专业。
我校中职教育起步于1980 年,曾开设过农学、畜牧兽医、果树栽培、茶叶、农村多种经营、家电维修、计算机、农村建筑等专业,为农业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他们当中不少人已成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科户、技术员,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为此,要加大投入办好原有的农类专业,并不断壮大地方特色专业。
我校茶叶专业的传统茶艺和餐游专业的黑衣壮民歌民俗文化、餐饮文化对
当地经济文化影响很大,其存在区域性,这是我校保留发展壮大的专业。
2.转变观念,努力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服务。
目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而且素质呈下降趋势。
通过抽样调查,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当年转移总量的25%,初中文化程度占63%,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10%,大专及以上程度占2%。
在转移就业人数中只有13%人员接受过专业工种的培训。
据我校每年招生统计,农村初中能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习并参加中考的学生人数达不到初中入学时的70%,有30%左右的学生已在初一二年级中途辍学,外出务工去了。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不适合技术要求高的行业,90%以上的务工人员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即普遍工种),主要在广东沿海地区从事制衣、制鞋、电子、服装、金银首饰、塑料、玩具等生产加工性行业,也有的从事酒店、旅社、装修、交通运输等服务性行业。
在调研过程中,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的农民工谈心中了解到,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出去打工,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城市中立稳脚跟。
他们说,在制衣厂里,初学者或技术粗糙者只能做流水线和一般缝扎工,靠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每个月也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
而那些高级技工,既可做电车工又能做裁剪工,工资能达到每月2000元以上。
他们深感不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修养难于满足大城市用工的实际需要。
既然农村进城务工者需要提高职业技能,文化素质,我们就应该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外出务工
者提供专业工种的技术服务。
3.脚踏实地,认真为当地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这几年来,我县职业学校根据校情县情实际,结合国家和自治区实施的“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和“爱德基金工程”等项目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种养新技术,传授农副产品加工销售、转岗就业技能技术要领。
2010年以来,受县直各单位驻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的邀请,我校到许多村屯开展种植、养殖、建筑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实用技术培训,效果很好,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
四、贫困县农村中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2007—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实施了职业教育攻坚战,各学校无论是校园校舍面积、实训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为职业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简单的增加校园校舍面积,增加中职学校数量,增加在校学生数量并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而更应该注意体系的完备、结构的合理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利于农民接受良好的教育,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
因此,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顺应时代潮流,对中职教育进行改革。
1.宏观调控,加强督导。
最近广西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又下达了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任务,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协调各方面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引导农民产生接受正规中职教育的意识。
同时,对中职学校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并进行全面监控,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督促中职学校加快自身改
革,采取品牌优势吸引农村生源,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及时做好教育教学调整,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服务社会。
2.大胆改革,转变机制。
①拓宽思路,走校企联合办学道路。
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办学,即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这既可解决规模效应问题,也能降低学校门槛吸收贫困农村学生,对农民就业问题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②加强管理,树立品牌,提高办学信誉。
职校要建立校长负责制,改善管理体制,建立人性化、民主化管理制度。
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协调好教师与学员的关系。
同时树立学校良好的信誉,在招生时作出保证推荐就业的承诺,建立品牌效应,这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③加快教改,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责无旁贷,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因此,要抓好教材改革,要从单一学科型向综合型转变,实现知识技能的综合。
特别是动手与动脑能力的结合。
对于农民学员,更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为他们讲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创业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修养和创业就业素质,切实地帮他们树立起职
业道德观,实现两个文明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