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及其介绍
2010级学生:王淑苹
学号:2009312011198
戈宝权(1913.2.15—2000.5.15),笔名葆荃、北辰、苏牧,汉族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台城,清华大学肄业,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
191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十)生于江苏省东台市台城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曾在家乡读过多级小学、高等小学和师范。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在大学时,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学习俄语,为他日后从事外国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宝权从三十年代初期即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他翻译过俄国、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的文学作品五十余种,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写过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的论文若干篇,主要有《普希金在中国》、《冈察洛夫和中国》、《屠格涅夫和中国文学》、《托尔斯泰和中国》、《契柯夫和中国》、《高尔基和中国革命斗争》、《罗曼.罗兰与中国》、《泰戈尔和中国》等论文。许多被译成俄、英、法、德、葡、日、西班牙和世界语及东欧各种文学,引起国外学术界的重视。
个人作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戈宝权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他着
重研究了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著有《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Q正传>在国外》等书,论文有《鲁迅和史沫特莱的友谊》、《鲁迅和内山完造的友谊》、《鲁迅和增田涉》、《鲁迅和普实克》、《鲁迅和爱先珂》等。还对郭沫若和茅盾进行了研究,写有《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和《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文。
戈宝权于1932年进上海《时事新报》当编辑。1935年去莫斯科,担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抗战期间,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解放后,按照周总理的任命,负责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1954年7月回国,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部委员,一直到现在。
成就及荣誉
戈宝权以“外交官”、学者的身份,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和应邀访问与讲学。他访问过前苏联、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出席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作家会议;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应邀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学。该校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这是巴黎第八大学授予第一个外国学者的名誉博士学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操着东台方言的声音。
个人其它信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戈宝权笃信中国这句古训。他终生笔耕不辍(在他致病之前),有500万字译述为证。
藏书,是他一生最大的嗜好。他藏有一套九十卷本《托尔斯泰全集》,苏联从1928年开始出版这部工程浩大“全集”,至1957年出齐。在我国别说个人了,连北京图书馆都没有配齐,而戈宝权就有全套。那是他数十年的心血,他平时省吃俭用,把钱全“储”在书上。他家藏书古今中外都有,多为善本、珍本,计两万余册,1986年他毅然将这一生的心血全部捐给他的家乡江苏省。政府为表彰他这一义举,给他一笔可观的奖金,他以这笔款子,设立“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奖掖、扶持年轻的翻译工作者。
世界语者——戈宝权
戈宝权(1913—2000)江苏东台人。曾用葆荃、北泉、北辰、苏牧等笔名。1928至1930年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1935至1937年任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1938至1945年在汉口和重庆任《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的编辑和编委。1946至1948年任生活书店和时代出版社编辑。1949至1954年任中国驻苏大使馆临时代办和参赞。1954至1960年,任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
1961年以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学术委员。此外,还担任过《译文》、《世界文学》、《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编委,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翻译苏联、东欧和亚非拉各国文学著作50多部,还著有《中外关系史》、《翻译史》和《作家论》。先后被授予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荣誉博士、莫斯科
大学名誉博士和苏联各国人民友谊勋章。编著有《戈宝权译文集》和《戈宝权中外关系史论文集》。二十年代末在大夏大学自学世界语,曾先后担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和名誉理事、北京市世界语协会理事长、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
戈宝权在外国文学领域的贡献
戈宝权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与外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是孩提时期,他就对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百读不厌。10岁时,叔父戈公振给他寄来一套《托尔斯泰儿童文学类编》,更使他着迷。60年来他把它视为珍宝,而且保留终身。他在上海大夏大学英语系主攻英语的同时,还选修了法语和日语。1932年,在叔父的鼓励下,他又开始学习俄语,从原文读到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使他格外激动。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时事新报》担任编辑。1935年,戈宝权作为《大公报》的记者、《新生周刊》和《世界知识》的特约通讯员,在苏联当了三年的记者。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并开始钻研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8年毅然回到祖国,在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工作,并秘密地加入了共产党。“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受周恩来的派遣,前往香港协助叶以群创办文艺通讯社。1942年,他回到重庆,继续在《新华日报》工作,并参加了曹靖华主编的《苏联文学丛书》编委会,还为新知书店编选了《世界文学丛书》和《史诗丛书》两套丛书。同时他自己还翻译了爱伦堡的两本报告文学作品集。抗战胜利后,他主编《苏联文艺》,并写出了《苏联文学讲话》一书,还编辑出版了《普
希金文集》《高尔基研究年刊》《俄罗斯大戏剧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研究》等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他便受周恩来总理委派,担任我国驻苏使馆的临时代办,负责接管国民党政府驻苏联的大使馆,后又被任命为文化参赞。1954年7月回国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1957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1959年,该所成立苏联东欧文学研究组后,又兼任该组的组长;1961年初,正式调入文学所工作。“文革”中受到冲击。1978年业务工作恢复后,担任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和东欧文学研究室主任。1981年离休后,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直至病终。
戈宝权在已经走过的87个春秋中,创下了令人敬羡的业绩。60多年来,他在外国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都是非常突出的。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他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开拓者。无论是俄苏文学与中国的因缘,还是外国作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外作家交往和影响的研究,戈宝权都可以说是这些方面研究的开路先锋,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他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先后出版了50余种外国文学作品。他不仅是普希金和谢甫琴科的杰出翻译家,而且也是亚、非、拉美文学的热情传播者。在他担任东欧文学研究组组长和室主任之后,他又是东欧文学研究的领路人,对建立我国第一支东欧文学的研究队伍、培养第一代东欧文学的研究人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权威
戈宝权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广泛,涉及苏俄的文学和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