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技类新闻写作中的“浅”与“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科技类新闻写作中的“浅”与“深”

[当前,在国内多家报纸的科技类新闻版面上,新闻稿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绝大多数稿件只报道一些比较浅显的生活常识类的科技新闻。而另一些新闻稿则明显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新闻稿写成只有极少数专家才能看得懂的“科技专著”。笔者认为,科技类新闻应该走一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大众化之路。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写作时处理好“浅”与“深”的关系。

一、科技类新闻“浅”的涵义

我认为,科技类新闻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非常浅显而略显苍白的生活常识类报道,而应该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一些科技含量商的新闻素材进行深入报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非常复杂的事情或非常深奥的道理表达出来,让认识字的人就能够看懂,这才是科技类新闻的“浅”。

有些记者以为,科技类新闻只要经常到科技局或科协去了解一下情况就足够了,毕竟科技类新闻面很窄。这是典型的懒汉思想。如果一个专门采写科技类新闻的记者,仅仅只依靠科技局或科协一年中很有限的那么几条新闻,而不深入到企业、农村、大专院校,可以说,不仅不会写出大量新闻稿件,而且很难写出有份量的好稿件。勤快,是对一个新闻记者的最低要求,而对于一个专门写科技类新闻的记者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腿勤、嘴勤、手勤,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闻稿件面世。而每一篇稿件你都用心去写,很快你就会写出好文章来。

深入实际详细了解情况,是对每一位新闻记者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不这样做,就很难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稿子,甚至很难正确运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术语而出现实话。有个别国家级新闻媒体的记者,在采写医疗类稿件时竟然把“ICU”(重症监护病房)误写为“ICO”。如果在采访时详细了解一些有关ICU的情况,或者认真核实一下采访时所记录下来的东西,就不会发生这么低级的错误。

二、视角独到,有深度才会有“份量”

同是一件事儿,同是一个人,把他(它)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给读者,这就是视角独到。展示得又恰到好处,阅后给人以深刻启迪,让人耳耳一新、通俗易懂,这就是“深度”。采写科技类新闻的记者尤其要如此,才会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

“三和木业”,是国内生产木门30强企业之一,它的产品早已经遍布全国十一个省。2006年,笔者在采访“三和木业”董事长胡木林彬时发现,在近三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进来汇报工作,更没有一个与工作有关的电话打进来。采访结束时,笔者随口问了一句:“你们公司这么忙,你怎么这么清闲?”。胡董事长微微一笑,“我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留给了别人。”仅仅就他这一句话,后来又专程采访了他。写出《胸有高论商海赢家》一文,作为“头条”以通栏大标题的形式发表在2006年1月20日的《鹤城晚报》科技生活版上。在采访中,胡林彬详细阐述了自己独到的科学经营理念。“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留给别人”其实具

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让老板从日常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专心处理大事。其二,充分信任手下人,把权力层层下放给手下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手中的权力不仅是权力、荣誉,更主要的是责任。这样,他们就会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把工作做好。

试想,如果当初按照国人传统的“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思维方式,就很难挖掘到胡林彬这样有独到见解的科学经营理念。

三、稿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动物“克隆”,绝对是当今世界最尖端的科研成果之一,而“植物克隆”更是让人闻所未闻。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园林所所长、高级工程师赵凌泉。他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即“植物克隆”技术,仅用一片山新杨绿叶的细胞,就可以培育出上万株乃至上百万株树苗。不仅使苗木培育成本降低了40%,而且成活率高达90%以上,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工厂化大批量不间断地生产良种苗木。面对这种纯高科技的新闻素材,怎么写才能让读者明白?这就需要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许多老百姓闻所未闻的专业术语,用很浅显易懂的语言去替代。同时,还要把被采访者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

综上所述,科技类新闻的“浅”与“深”在一篇稿件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浅”,就是让所有认识字的人都明白你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深”,则要求你在采访时深入现场、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尤其要挖掘别人在采访时所未曾报道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做,你的文章才能有深度、有份量,才能深受读者的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