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三大哲学体系的主要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三大哲学体系的主要观念

从总体上看,世界主要的文明,大体就是受三大哲学的影响。就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印度哲学。而对于三者的体系,又影响了三地的社会与科学发展。现在就来对三大哲学体系进行简述,以便有一个粗略的理解。

第一,对于西方哲学而言,总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从有看待无。对于这里的有,是指存在或者说在者,而对于无而言,则是不存在和存在背后的本质。众所周知一个的一个事实是,西方的自然科学非常发达,这是与他的传统哲学观念是分不开的。最早的西方哲学,起源于自然哲学派,是追求外在的自然的本质。经历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后,亚里士多德奠基了整个形而上学体系,自此以后的一直到黑格尔体系,哲学家的任务都是阐述存在,什么是存在,为什么存在,存在是怎么样的。并且归结为一种逻辑上能够理解,并且能够通过先验演绎而得到的体系。而自黑格尔以后,经历了唯意志论以及实证主义对黑格尔的体系批判以后,西方出现了现象学,以及存在主义(生存主义)以及其他各方各派的哲学体系。而这些现象学,存在主义则引入了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元素,认为虚无主义才是真理。例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就是死亡,马丁布伯则认为世界图景的建构,是由我-你关系进展到我-它关系中得以实现的。其中我便相当于胡塞尔所言的先验主体,而你即是无。便是上帝。这便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粗略的理解。不过大体也是遵循了从有看待无这个认识脉络。

第二,对于中国哲学而言,总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从无看待有。对于这里的有,则与上述一致。而无,则是仅仅指背后的本质,因为无只是极其小,而不是没有。对于中国哲学而言,就主要四个部分,四个字统述为:易儒道释。而总的一句话便是,易儒道释的本体,都涉及伦理社会的含义,并且这些本体是不可言说,只能意会,通过坐忘,禅定,气功等等方式而获得。易学的本体便是无极,无极不可以阐述出来,因为是超越逻辑的。但是却因为这个无极却生了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方,整个体系。并且许多的概念都是涉及人伦的。而对于道学而言,则是更为简述,在道德经开篇就有言,道可道,非常道。而道是产生德的,如智,圣,仁,义,忠,信等六德,不过其思想也只是复归自然,到最后绝圣弃智,达到与自然统一。而对于儒学而言,最有名的便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及其后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而对于佛学,则主要是结合

印度哲学的内容,在下面简述。如此看待,除开佛学以外,中国哲学土生土长的体系,无不从无看待有。可能别人有所疑惑,为什么是无呢?因为,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都没有一点涉及到仁义道德,自然不存在的东西,更加谈不上有。就算有,也只是在社会体系中产生的。我们不能枚举一个事物,代表仁义道德。

第三,对于印度哲学而言,总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从无看待无。对于这里的无,则与中国哲学差不多,但有细微差别。因为,印度哲学既否定自然,也否定社会,它的无是最彻底的无,只是承认心识的存在而已。对于印度哲学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最初的源流便是印度的婆罗门教,其思想有见于吠陀经以及奥义书。主要确立了两个思想,便是梵我合一,业报轮回。所谓的梵,便与前述的本体差不多,但是摒弃了自然与社会的内容。业报轮回则认为,人活着便在束缚之中,需要虔诚信奉宗教,向善才能求得解脱。第二阶段,便是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的阶段,主要产生两个派别,正统六派以及沙门思潮。前者是肯定吠陀的作用,后者则反之。正统六派主要与上述信仰方式一致,而沙门思潮则大体是唯物主义,类似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思潮一样。第三阶段,便是佛教哲学阶段,这个时候就把原来的梵这个本体也消除了,认为一切都是在变化之中,诸行无常的。而在后期,就分出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则把心那方面实体化,认为自我也就是主体是存在的。这里的心不同于心识。大乘佛教,则对小乘佛教的倾向进行批判,也把心,这方面否定,存在的仅仅是心识而已。可能这里有点难明白,这里简略地说一下。物质在佛学中可以分为现象和实体,而现象则可以成为表象,也就是在意识的内容之中。但是表象,却永远不能成为意识。因为意识是个精神实体,我们能且只能得到一些现象的表象,这是不能等同于意识的。类似,我说羊这个集合概念,但是一只具体的羊,推论到无数只具体的羊都是不等同于羊这个概念的,因为羊的内涵,与具体的羊的内涵不一致。得到羊的概念,需要抽象化。但是抽象的过程,又把实在的羊给否定掉了。因而,只有现实的具体的羊,而没有羊。由此,意识并不存在,物质并不存在,唯有心识存在。这便是印度哲学从无看待无的大概脉络了。原初的无是梵这个非社会与非自然的事物,以后的无便是,只有心识存在的无了。

以上便是,三大哲学体系简述,总说,西方哲学是从有看无,中国哲学则从无看有,印度哲学则是从无看无。不过在现今科技日益昌明之下,中国哲学的观念以及印度哲学的观念逐渐摒弃。剩下的便是,西方哲学的思想,在指引着科学,指引着现代文明。不过一个问题便是,一个文明的观点,能否代表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呢?这是值得怀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