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1、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利率效应。

A——货币供给——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一部分是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由政策决定,不取决于任何其他经济变量,当然不取决于利率。

B——货币需求——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利率提高了货币的成本,货币需求量因此减少,利率下降减少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增加需求量。

C——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调节使货币供求平衡,均衡利率时货币供给量与需求量达到平衡。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货币需求量——较高的货币需求,导致较高的利率——较高的利率,减少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3、货币供给的变动

在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变动,总需求曲线就移动。

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增加了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相反,紧缩货币供给时,提高了

利率,减少了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利率目标的政策作用

政策制定的利率目标主要依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因为既可根据货币供给,也可根据利率来描述货币政策。

结论,既可把目的在于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描述为增加货币供给,也可描述为降低利率。既可把目的在于紧缩总需求的货币政策描述为减少货币供给,也可描述为提高利率。

总之。利率目标是为了稳定总需求。

当股票市场下跌时,对消费和投资的支出减少,压抑总需求。因此,股票市场与中央银行是一对博奕者。

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1、政府采购行为的变动

直接影响总需求曲线。

2、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移动。

支出乘数的公式

乘数=1/(1-MPC)

MPC——边际消费倾向,即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非用于储蓄的比例。

MPC越大,则对消费的引致效应越大,乘数也越大。

3、乘数效应的的其他应用

4、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时,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即政府采购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时,也会挤出投资,会部分抵消政府购买对总需求的影响。

5、税收变动

减税时,增加了家庭的实际工资,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增税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三、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1、积极的财政政策

2、消极的财政政策

3、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用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也会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最重要的自动稳定器是——税收。个人所得税与个人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与生产利润有关。由于衰退时收入、工资、利润均下降,所以政府的税收收入降低,客观上的、自动的减税会刺激总需求,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

政府支出也影响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政府增加发放实业救济金,导致总需求增加。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配置的意义

(一)独立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在理论上实际并不存在。

我们知道,政府预算是政府支出G和税收收入T之差(G-T)。如果G-T>0,为政府预算赤字;G-T<0,为政府预算盈余。在出现预算赤字时,政府一股有两种方法维持平衡:一是发行政府债券;二是增加货币供应。即G-T=(B+(M.

这一公式便是政府预算恒等式。由它可知政府应付赤字的办法,一是通过借贷获得债务收入(B,二是通过增加货币发行征收通货膨胀税(M.假定(M=O,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即在没有货币政策配合的情况下,任何财政扩张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G)都只能靠借贷(B来维持。假定单独使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变,即公式等号左边为零,就有:0=(B十(M,即CM=一(B,货币供应增加的数量(M必须正好等于公众手中的政府债券减少(即中央银行买入)的数量一(B.由此可见,财政政策(G-T)和货币政策(M之间并不相互独立。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配置可以取长补短。

如果单独使用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会马上见效,使总需求增加,从而总产出上升,但由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将使得利率上升。由此直接产生两方面的副作用,其一是影响国内的投资环境,使中小企业投资下降,而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用财政政策不能有效地改善失业状况;其二是利率上升会导致汇率上升,从而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货币政策通过货币增加,使得利率下降,不会产生财政政策的副作用,从而在刺激经济时能改善整个经济环境,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利。但由于货币政策不能直接导致总产出的提高,用它来对付经济衰退时就有可能难以把握准确的操作时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单独实行各有利弊,只有把两者合理配置使用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配置的取向

(一)充分发挥国债经济“蓄水池”的功能与作用。

国债作为连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惟一纽带,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是调节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一方面利用国债具有“金边债券”的独特优势,推动国民高额储蓄从间接融资渠道流向直接融资渠道,从金融领域转移到财政领域。另一方面应解除政策限制,扩大机构主体尤其是广大金融机构持有国债的规模水平。据报载,在当今各种类型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银行持有各种国债大都占其资产总额的1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持有政府债券都在5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