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比对法学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比对法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都有一定的稳定性,如选材富有时代性,多数以选择题为主,考查重点是重要概念的理解、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如果说今年有变化,则可能是选文上有变化,如选择自然科学类论文;也可能是难度上有变化,如题干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论述类考查的重点有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理解题须先确定该概念(词语)的信息区间。一般来说,该概念出现在概括句中,概括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段的首括句、尾括句等。多数情况下,该概念所在的区间限于本段文字,但也有例外。

其次,要好好理解这一部分文字的内容要点。如筛选关键词句,划分层次,理清句际、段际关系。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该项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3)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重点要能概括作者那些间接、分散、含蓄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说到底考查的是考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理性的逻辑分析能力。其阅读选择题都考查有关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尤其是选择题,虽然题目不难,但因内容过于专业,设题点过于隐蔽,考生很难做全对;即便做对了,又耗费较长时间。所以,二轮复习要把重心放在“快速”“准确”上。为此,应注意:

1.坚持一个原则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

(1)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2)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3.掌握一个前提

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

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教你答题: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

①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

②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

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深层突破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伞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样“比对”,“比对”的重点是什么,这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1.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2O12·新课标全国卷第3题D项)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原句: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比对:选项中的“其”指的是“发生滥用的现象”,表达的意思是科技黑箱的滥用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而原句是“科技黑箱无疑……锋利”。两相比较,很容易看出该选项将原文中的“科技黑箱”用“其”字转换为“科技黑箱的滥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示例:(2O12·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3.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示例a:(20l2·江西卷第7题B项)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原句: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比对:原句中有“可能”一词,到了选项中删去了该词,性质就起了变化:或然变成了必然。

示例b:(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

比对: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即时巩固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2015·四川卷第6题D项)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原句: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比对结果:( )

理由:

2.选项:(2015·重庆卷第4题A项)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原句: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比对结果:( )

理由:

3.选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比对结果:( )

理由:

4.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比对结果:( )

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