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

一.远古时期:

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古歌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古乐舞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距今9000年。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

③鼓

二.夏商时期。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

磬—编磬—埙—钟编钟—编铙

三.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

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2.乐舞:

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娱乐性强,道具与舞的关系)小型乐舞

散乐:民间音乐。

颂乐:史诗性乐舞,用于天子祭祖活动

房中乐:一种燕飨乐,用于后妃侍寝时演唱,不用钟磬仅是乐器伴奏,只用琴瑟等弹拨乐器

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

3.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西周宫廷音乐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能:

(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秦)周朝建大司乐,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职能:

①皇室贵族子弟的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②音乐表演:宫廷内所有大型饮宴、祭祀。

③行政管理:大司乐1000余人,分工明确,下设各部,各司其职。

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5.乐律。

①十二律——西周时期,正式有文献记载。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②五声音阶——西周有了记载,宫商角徵羽。

③旋宫——西周转调理论。任何一律都可作为宫音排列,形成新调。

四.春秋战国

1.乐律

①三分损益法——记载于《管子·地员篇》春秋战国出现,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宫→徵→商→羽→角。

②隔八相生法——记载于《吕氏春秋·音律篇》。三分损益法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参看十二律。如:黄钟为宫,林钟就为徵。)

2.曾侯乙墓编钟(2400年前):(从它的规模引发的思考启示)

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规模最大,音域最宽,数量较多,音律较准,保存较好。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①共65枚,上中下三层,分三组排列。

②总音域五个八度:从大字一组的A到小字三组的c。

③多数甬钟可为大三、小三度,双音规律实的思考

④上层钮钟律制与三分损益法近似——三分损益已用于实践。

中下层三组近似纯律——复合律制,可以转调。

5.音乐思想:儒、墨、道家。

儒家孔子:开创儒家,强调“德”的思想,对其后儒家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荀子:《成相篇》被认为是中国说唱音乐的先祖。相原本是舂米的工具,后来演变为乐器。

墨家墨子:《非乐》认为音乐使“饥者不得食,使统治者丧失江山,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认为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和人力,可能使国家衰亡。

道家老子: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庄子:崇尚天籁。

6.我国早期儒家最重要的思想著作。

《乐记》(公孙尼子),集先秦儒家思想之大成。我国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吸收了荀子《乐论篇》。

①音乐的本质: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

②政治的关系:音安政和;

③社会功能:端正社会风气;与孔子观点一致,分层论述。

④美感认识:给人的愉悦感受不可缺少。

《吴越春秋》《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秦汉

汉乐府

建立于秦,汉承秦制,在汉武帝时期对乐府进行了扩建,达到兴盛。“采诗夜诵”李延年的“新声二十八解”,是西域音乐与汉音乐结合的最早记录。意义:保存民间音乐,促成汉代民间音乐繁荣,对其音乐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乐府作为音乐机构,1其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组织祭祀,宴会等场合的乐舞表演。2创编新的音乐为新政服务3作为诗歌体裁,汉承秦制。

2.汉代俗乐

相和歌是两汉间对民间歌曲做艺术加工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由徒歌(清唱)~ 但歌(一人唱,三人和)~ 相和歌 ~(魏晋南北朝)清商乐。

高级形式:相和大曲~~为多段体的大型歌舞也称燕乐大曲。歌乐舞并用,有特定结构的作品。

结构形式:三段式歌舞曲,艳——曲(段后加解)——趋(乱)。

相和三调:平、清、瑟。后称清商三调。

鼓吹乐以管乐、打击乐为主,兼有歌唱。

百戏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角、杂戏、魔术、歌舞等。有歌手、乐器伴奏。

3.乐器

曲项琵琶、羌笛、筑、笳、排箫、马王堆古琴(长度稍小,七弦)

4.乐律。

京房六十律——在三分损益法产生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为解决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到了五十三律已经还原。附会了天文历书、阴阳五行。发明了乐器“京房准”,十三弦,似筝。

相和三调:平、清、瑟。

鼓谱:《李记·投壶》。三种符号:□、○、半。如果算乐谱的话,是我国最早的乐谱。

六.三国、两晋、南北朝。

1.清商乐

清商乐——魏晋南北朝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民间俗乐的总称。

吴歌——东晋、南朝流行于建康的民歌。

西曲——南朝流行于江陵的民歌,表演形式有舞曲与倚歌。

3.主要音乐思想:《声无哀乐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