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凝血病(张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标准
在明确无低温和酸中毒情况下,排除肝素影 响,结果满足下列任意1条或以上时,结合病史 和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创伤性凝血病。 APTT为正常值的1.5倍; PT为正常值的1.5倍; Fib<1 g/L; 凝血因子活性<25%。

► 床边凝血测试
发病机制
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产生机制十分复杂 , 包括以下原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异常、低体温 、酸中毒、感染等。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异常 低体温 酸中毒 感染
恢复血容量 维持收缩压在90mmHg左右,以防止因血压 过高而造成小血栓的脱落,引起再次出血。为了 补充凝血因子,损伤控制性复苏以新鲜冰冻血浆 为主要复苏液体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至少按与浓 缩红细胞1∶1或1∶2的比例给予血浆,在同等创 伤病人采用这一比例复苏能显著降低病死率 。对 于已有凝血功能异常的重症病人,立即启动“大 量输血程序” ,即按血浆、浓缩红细胞、血小板 各6个单位和10单位冷沉淀作为一份进行输注。 最大程度地减少晶体液的输入。
控制感染 积极使用广谱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一个重要 手段,同时使用增强患者免疫的药物,多种措施 共同作用以阻断由感染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二期确定性手术
当以下监测指标达到预期值时,能行二期确 定性手术。 凝血功能指标 血乳酸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碱缺失 胃肠粘膜内pH值和胃粘膜二氧化碳分压 氧输送与氧消耗
治疗方法
损伤控制性复苏内容包括:根据患者失血程度和 机体状况决定是否需要早期液体复苏;用尽可能 少的液体(即限制性液体复苏)将患者血压维持在 能够勉强保持组织灌注的较低水平(即允许性低血 压);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 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从而达到延迟复苏减 少出血和水肿目的。
治疗方法
损伤控制性手术以简单、迅速的临时措施来 止血和控制污染,快速关闭创口,避免进一步损 伤是整个救治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适应证 主要的操作步骤
适应证是:①高能量致伤的严重多发伤患者,损 伤严重度评分ISS≥25,合并严重休克,入院时收 缩压<70mmHg,危及生命需急诊手术治疗;②出 现或可能出现致死性因素: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低温、非机械损伤的凝血障碍,pH<7.25,碱剩 余≤-8mmol/L,T<35℃,PT>16s,APTT>50s或 大于正常值50%;③预测复苏及手术时间将大于 90min,术中需大量输血;④在现场或受技术条 件限制,病情严重且复杂,难以明确优先处理顺 序,不能完成确定性手术。同时满足上述条件中 第一项及任意一项的患者都可应用损伤控制性手 术。
复温
缓解低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可采取以下手段 :保持室温、应用光辐射加热器、电热毯、热换 气循环装置、暖湿气体呼吸支持、复温输液装置 、胸腹腔温盐水灌注行中心复温等,使患者恢复 热平衡。
输血 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是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最主 要的方法。打包式补充血液制品的方法,各种血制品组份 为:浓缩红细胞6IU,新鲜冷冻血浆6 IU(250ml/IU), 血小板6 IU,如患者纤维蛋白原<0.8g/L,增加冷沉淀10 IU。鲜冷冻血浆输入的指征为:①PT或APTT延长超过正常 参考值的1.5倍和/或纤维蛋白原浓度不足1g/L;②为补充 失血,输入至少4U红细胞悬液后,仍存在快速持续性出 血,出血速度超过100 ml/h;③出血量达到1倍血容量, 但PT及APTT的结果无法及时得到时,应以10~15 ml/kg 的剂量快速输入FFP,以保证补充凝血因子的效果。若改 善凝血功能的效果不明显, 血小板计数进行性降低或绝对 值小于50×109/L,或血液置换的量已达血容量的2倍应考 虑存在血小板缺乏的可能性,此时应输注血小板制剂。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异常
大量的晶胶体或者浓缩红细胞输入造成稀释性的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 大量失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绝对数量减少 血管损害,使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 聚集和Ⅻ因子激活,然后相继激活多种凝血因子 ,最终形成凝血酶原酶,启动内源性凝血 创伤损伤的坏死组织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启动外源 性凝血 损伤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释放大量的促 凝物质,如磷脂蛋白、血小板3因子(PF3),加速 凝血过程。这一过程中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
主要的操作步骤
①控制出血 ②控制污染 ③简易关胸、腹
90分钟内损伤控制性手术通过以上简单的处 理,控制急性出血,避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 耗;控制污染,降低因感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 可能;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大量输液带来的低体 温和凝血功能障碍。
损伤控制性复苏
患者术后立即转入ICU,针对“死亡三角” 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干预,以达到快速纠正 生理功能紊乱的目的,并为进一步的确定性手术 创造条件。 恢复血容量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复温 输血 控制感染
感染
感染通过多条途径激活凝血系统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和 白介素( IL) 类因子 作用于内皮细胞 启动外源性凝血级联反应
内毒素引起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
血栓形成
炎性介质和 促炎细胞因子 提高凝血酶的应答反应
治疗方法
“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 是创伤性凝血病的主要救治策略。 损伤控制性复苏是一种延迟、低压、限制性复苏 。其主要理念就是简化治疗,目的是采取尽量少 的措施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争议与展望
凝血功能监测的指标 血液稀释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的使用
谢谢!

低体温
失血、大量低温液体 的灌注直接带走热量
创伤和手术造成的体腔 暴露使热量丢失增加
中心温度 低于35℃
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降低凝血酶的活性
为降低氧耗而镇静肌松 使产热减少以及 手术时麻醉使 周围血管收缩反应丧失
酸中毒
血液中乳酸含量可反映多发伤患者酸中毒的严重 程度 ,与病死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酸中毒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则更显著 ,当pH值从 7.4降低到7.0时,FⅦa的活性降低90%,FⅦa- 组织因子复合物活性降低55%,而凝血酶原复合 物活性也下降70%
创伤性凝血病与损伤控制性复苏


前 言
日常生活中的严重多发创伤越来越常见 ,此 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低血容量休克 。 常规救治的方法表面上能迅速纠正低血压, 仍有部分病人出现“死亡三角”――代谢性酸中 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
创伤性凝血病(traumatic coagulopathy) 的概念
创伤性凝血病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 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的升高,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率增加,死亡率显著升高。 1993年美国率先制定了腹部贯通伤病人“损伤控 制(damage control)”操作规范 ,使创伤失血 性休克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救治策略越来越 受到重视。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提高组织氧供恢复细胞有氧代谢从而使血清 乳酸水平降低至正常。①扩容的同时提高血细胞 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快速输入红细胞或全血, 使心脏指数CI >4.5 L· -1· -2,红细胞压积 min m >35%;②提高动脉氧分压所能采取的措施有提高 吸入氧浓度,采用呼气终末正压呼吸以减少肺内 分流,使SaO2 >94%;③ 补充碳酸氢钠:当 pH<7.2时,可以补充适量的碳酸氢钠使动脉血pH 恢复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