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教育现状

学龄前儿童教育现状
学龄前儿童教育现状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自2010年之后,80后开始迈入30岁的“而立之年”的阶段,许多80后也即将或者已经为人父母,在老人眼里仍是孩子的80后作为父母是否称职,能担任起教育孩子的大任?

一、80后父母压力大,七成家长陪孩子一天不超3小时

他们曾是家中的宠儿,却不得不接受“失宠”的现实;他们成长时无忧无虑,却要为下一代的成长绞尽脑汁……眼下的80后,除了要赡养4位老人外,头上还压着“三座大山”:“房奴”,“车奴”,还有“孩奴”。如今,“孩奴”现象正在空袭80后。据某网站调查显示,超八成年轻家长感到扶养孩子的压力太大或不适应。

当问到家长在周一到周五,每天有多少时间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时,绝大多数的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10%的家长回答了“1个小时”,40%回答“2个小时”,20%的家长回答了“3个小时”,30%选择其他答案。

在下班后,家长会怎么陪孩子方面?有90%的家长“陪孩子聊天和复习功课”,10%陪孩子“逛街和游玩”。

当问到家长,周末会安排时间陪孩子吗?100%家长都表示会安排时间陪孩子,但是,其中20%表示抽出的时间不够多。在怎么跟孩子在一起的回答上,40%的家长会带孩子出去走走散散心,35%的家长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25%的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寄宿)。

问到家长:“您觉得您陪孩子的时间足够吗?这些时间是否足够传递您与孩子之间的交流?”30%的家长表示,因为工作原因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多,而70%的认为已经足够了,一些家长还表示,这对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有帮助。而多数的家长都表示,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来,是陪伴孩子少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问到“您是否会采取其他的手段来弥补?”20%的家长表示没有想过弥补,但有70%的家长表示,会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的需要,10%的家长则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当然,家长们都表示一有时间都会尽量陪伴孩子。

摘自:珠江时报网

二、约有一半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

在现实的压力之下,爸爸妈妈虽然很想自己亲自带宝宝,但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水平,往往只能将最亲爱的宝宝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一半的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在广州有将近一半的孩子隔代教育,在上海则有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老一辈的人,虽然在养护宝宝方面经验丰富,但是往往会利用许多“过时”的观念,或者太宠宝宝或者对

宝宝期望太深,反而造成宝宝对爸妈教养方式的不适应。年轻的爸妈在生活、工作压力下,该如何为孩子的家庭教育作最好的安排呢?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父母和80后年轻爸妈们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1、隔代教育的优势

祖父母具有抚育孩子的实际经验,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知识空白,发挥祖父母的经验优势。

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所以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俗话说得好“老小孩,小小孩”,也就是说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与孩子玩乐,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也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孩子由祖父母接去教养,年轻父母便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

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人家的孤寂,使其从孙子女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2、隔代教育的劣势

溺爱

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优渥生活照顾,全数转移投射在孙子女身上,而这种宠爱往往很容易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还有的祖父母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缺点因长期得不到矫正,遂养成不良的行为和性格。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碰到问题,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寻求保护。

观念陈旧

许多老一辈的观念比较陈旧,与社会的联系开始减少,所以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对科学的育儿观念也不够了解,仍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这可能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一些老人家的文化较低、思想陈旧,常会不知不觉地灌输给孩子一些封建迷信的观念,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c25861919.html,/thread-1047-1-1.html

三、幼儿园教材、师资力量等问题日益严重

1、教材问题

“一个学期就发三套教材,将近300块钱,才上幼儿园字都不认识几个,咋能看这么多书。”不久前,网友“老李”讲述了自己被孩子所在幼儿园屡次推销教材的经历。自打孩子上了幼儿园,各种名目的收费就没有停止过,为了能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这些老李都不计较,可是看着校方不断向家长推荐教材,他有点坐不住了。“教孩子学什么是大事,用太多的课本,或者不适合的教材不但起不到启蒙教育的作用,反而伤害他们的心智成长”。

目前,在学前教育阶段我国并没有统一编订的教材,各幼儿园是否使用教材或者选用什么教材由校方自己选择决定。教材的征订、使用有很大的暗箱操作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因而一直以来深受学生家长以及关注人士的诟病。

(1)不少幼儿园采用多套教材

至少十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正在被不同的幼儿园使用,很多教材使用情况并不普及,只在个别学校能够看到,而且这些教材的选择没有什么规律。因为选用的课本不同,家长之间有时也会有比较,尤其是一些私立幼儿园的家长,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或许是不同教材的偏重点不一样,不少幼儿园选择了不止一套教材。还有部分幼儿园虽然没有明确让家长购买多套教材,但是会开办一些特色班,即使是教授同样的课程,如果上特色班就会使用专用的教材。这样一来,也相当于同时使用了多套教材。

(2)每学期书费三五百很正常

从调查到的教材看,大部分教材单本定价在三到五元左右,一般每学期每套教材算下来不会超过50元。倘若每学期只选用一套教材,这些花费对家长而言并不算贵。不过事实情况是,每学期仅在书费上就花掉三五百元的家长大有人在。

一位家长回忆说,“这学期光数学书费就交了50多元,我们每个月都要交1600元,我以为什么都包括了呢,没想到书还得单交钱。”另一位家长介绍,“孩子刚上小班今年已经交了将近400元的书费,其中英语书就270元,书领回来一大堆,谁知道有没有用呢。”

除了常规教材费,幼儿园会有一些特殊课程,上这些班都要另买课本或者资料,一位家长叹了口气,“怕孩子受委屈,也只能别人咋样咱咋样了。”

(3)被调查音乐教材出错率33%

从调查看,重点公办幼儿园选用教材的质量相对较好,但一些规模较小的民办幼儿园,选取了一些不知名出版社发行的教材,这让部分家长对其权威性有所担心。

此外,由于尚未形成统一教材管理和研究体系,也没有专门的审定委员会核查,幼儿园教材的编写、发行随意性很大。这使得一方面市场上少儿图书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部分课本内容错误较多、质量粗糙。市面上很多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内容相差不多,缺乏明显的特色。

网络上有家长抱怨,孩子使用的教材存在错别字,甚至有家长反映,幼儿使用的数学书中有的算题都是错误的。有两位幼儿音乐老师曾对市场上出售的9套不同版本幼儿园音乐教材统计分析,发现9套教材歌曲谱例的平均错误率为33%,这足以说明当前幼儿教材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4)内容深奥幼儿记忆负担很重

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游戏。很多省市也曾明令规定严禁幼儿教育小学化,但实际执行中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要,从小班就开始教写字。有些幼儿园甚至打着“幼小衔接”的名义,直接选用小学生都未必能够读懂的教材进行所谓的国学启蒙。

在各幼儿园,拼音教学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套教材中,记者均看到了涉及拼音学习的内容,甚至这部分内容会直接成书,但这原本应该是小学阶段才学习的课程。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汉字肯定超出了幼儿应该学习的范围,但不少幼儿园老师表示没问题,“我们从小班就开始进行国学启蒙,从弟子规三字经教起,中班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学论语中庸了,到了大班更没有问题了。”

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c25861919.html,/11/0105/09/6PKH61AP00293L7F.html

2、公私幼儿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1)层层挑选与招不到人

公私两种建制的幼儿园,在各类软、硬件上差异巨大。当各种优势资源,向公立优质幼儿园倾斜,差距便越拉越大。公立幼儿园工资由财政统一拨付,不存在薪酬造成的资金压力,因此在公立园,幼师招聘程序严格,要求教师具有幼教专业和资格;且幼师有进行正规的培训、进修,职称评定、科研,师资的素质有较高的保障。

私立幼儿园则不享受以上待遇,通常还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因此一些私立幼儿园受利益的驱使,节省经营的成本,往往会在社会上聘请一些不是幼教专业的人任教,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和欠缺。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8年曾对京津两地74所民办幼儿园188名幼师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持证上岗人数46%,54%的人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

(2)不同的“二次打造”空间

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规定,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培养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但根据1994年国家教委对《教师法》中“教师”一词的解释: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中的教师,意味着公办幼儿园的教师属于教师系列,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则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据了解,目前也没有任何社会机构组织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职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大多数民办幼儿园教师,无法进入职称评聘系列。

(3)普通民办园难进行科研

教科研部在公立幼儿园是一个并不罕见的部门。各个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们同样承载着教育部、教委或其它相关机构的学术任务,而幼儿教师各类职级的评定也与其是否发表过论文及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各个区教委对于幼儿园科研的支持,体现在会给予相关幼儿园增加额外的科研人员的编制人数。政府各部门在科研投入上会更倾向于财政投入更多、资源更广的示范园,普通公立幼儿园可以共同享受其科研成果。

而普通民办园则难进行科研:民办幼儿园的科研力量则集中在大型连锁幼儿园。普通园无法参与也无法被惠及。“在私立园,很少有老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缺乏条理性和前瞻性。

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c25861919.html,/Survey/ShowVote_263013.html

四、留守儿童总量超过全部儿童总数的20%,生活和教育状况堪忧

中国不但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还有世界上最多的留守儿童群体。根据最新出炉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就有5800万人,留守儿童的总量超过了全部儿童总数的20%。这么庞大的留守儿童数量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之冠”。

中国的留守儿童大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调查数据显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还有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

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些打工父母的不良“职业”对自己的孩子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有一个被称为“假证之乡”的小镇,外出务工者的职业是“做证件生意”,实为造假证件。务工者心里非常清楚这种职业违法,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而是认为这是一条生财的捷径。更有甚者,寒暑假期间,有些父母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还未成年,法律不便追究这一特点,要孩子散发做假证传单,教孩子逃避检查和被抓后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直接成为生意的帮手,做着触犯法律的事情。对于这种害人害己的违法活动,一些父母却是积重难返,执迷不悟。可悲的是,耳濡目染,更加上亲身经历,对于还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

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大人赌博成风,孩子也跟着学。有些孩子经常赊账购物,无形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c25861919.html,/article/2011/06/07/459805.htm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计划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计划 日期:年月日 来源:中国教育先锋网 作者: 编辑:许苏琴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前言: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奠定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将来与学校教育接轨提供良好的环 境与机会,家里成员应一起纳入生活教育中,不要只针对孩子做计划,并给予具体性的计划安 排,让家庭的教育也能变得有条理而不散漫。 内文:现在的父母对于一个孩子的出生与成长,大多数是有计划和安排的。而新生代父母, 也特别注重孩子的初期启蒙教育,并给予各种阶段式的学习安排,似乎在现今的社会中孩子已 经不再是“天生天养”的了。尤其是在强大竞争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萌 芽时期,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家庭内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便将来与学校教育顺 利接轨。以下的育儿教育计划,父母们可以作为参考。 实行家庭内育儿教育计划的项优点 建立家庭教育计划,是否会提早带给幼儿压力呢?其实只要将父母希望孩子能做到的基本 教育,给予具体的计划性安排,让在家里的教育也能有条理而不散漫。这不只是针对孩子来做 计划,也可将家里的成员一起纳入生活教育计划中来并一起实行。 .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机会 只要建立起育儿教育计划,父母会为了实践计划内容而下功夫。与计划相关的情报资讯, 也会因此特别关注并提供给孩子吸收,经过这个过程的用心,父母更会配合孩子的成长,来给 予适宜的生长教育环境,这正是启发孩子能力发展的最佳环境。 .让生活中注入“紧张感” 平时如果没有计划好“未来”的目标,平常每天只会与孩子一起反复过着散漫的日子。但是 如果有必须要执行的事也就不易怠惰,为了实现计划内容,也会警惕自己收敛那种“慢慢来”的心态,而增添一些紧张感,也为生活注入活力元素。 .生活会变得充满安定感 不妨想象一下孩子四五年以后的模样吧!趁孩子还小,就从现在起计划一下他入学前该成 为什么样的学龄儿童。有了教育计划为前提,生活也会因内心的想法而变得更为踏实。 让“育儿计划”能容易实现 所谓“计划”听起来不免生硬、枯燥,更不必谈育儿教育计划是长期奋战。因此,为了避免 难度高、花费大且不耐久试的计划,应该以父母本身的状况和家庭整体的条件来考虑,在不勉 强的范围内建立计划,以如何能够落实在孩子身上的计划为前提。 .考虑孩子的能力 如果要孩子在语言、才艺、体能上有所发展,首先应该考虑把握孩子现阶段的能力,但大 多数的父母一般会以希望孩子能达成哪种“程度”来作为计划目标。但对于幼儿来说,不论是年 龄、心智,还是对学习内容提出疑问的能力都有限,甚至还要考虑孩子的健康状况与体力问题,

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附图

关于创办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 的计划及可行性的报告 一.概要说明 1.指导思想: A 为幼儿的成长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先学前素质教育础。 B 适应社会开放的形式,满足不同国籍家庭的需求开设国际班(聘请外籍教师全程英语授课)和中英文双语班,从小培养幼儿英语的语感 C 融合中西方优秀的幼儿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D 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E 健康第一,安全第一,兴趣第一,快乐第一。 2.基本设想: A. 高标准,高水平地创办一个具有一流环境,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教学,一流服务的国际化幼儿教育机构。

B. 占地约4000平米。其中包括二十个左右不同年龄段国际班和双语教学班,亲子教学活动场所,多媒体教室,体能活动中心,音乐教室,舞蹈教室,以及相关的后勤工作配套管 理部门等。

C. 人员规模:幼儿人数大约三百名,教师及员工大约一百人。 D.六至八部校车,负责接送市内各区生源。

E.投资额约在一千万元人民币。包括房租,市内外装修,大型器械,教学设施,校车,流动资金等。 二.创办地点及环境:

A拟租用其拥有产权的,各项验收合格的,已能够交付使用的,约3000一栋独立建筑及该建筑周围附属空地等其他相关设施。 B租期:10-15年。(待商议。) C租金:(待商议) 三.市场需求情况: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出现了三个生育高峰,从2007年开始出生的“金猪娃娃娃”宣告了我国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到来。这些孩子在将来的升学、就业、结婚、住房等方面,都要面临着巨大的艰难和挑战。也给这些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数据预测显示,2008年前后,正是全中国要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的时候。在新一轮的人口出生高峰中,平均年新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

如何教育好学龄前儿童

如何教育好学龄前儿童 李欣泽的家长李国强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如何教育好学龄前儿童 李欣泽的家长李国强 家庭是孩子最先受教育的园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入学前,就在父母的影响下,认识了一些事物,初步养成了一些爱好和习惯,为入学做好了准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主要的教育是在五岁之前完成的,这就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以后,教育人改造人的工作,不过是教育过程的继续罢了。”孩子入学后,仍不能脱离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对孩子仍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那么,应怎么样开展家庭教育呢? 首先,孩子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时,父母应按马卡连柯的教育方法去做。 马卡连柯要求父母做到: 一、“吩咐时不应当凶恶、吼叫和激怒,但也不应当类似恳求;” 二、“吩咐应当适合儿童的能力,不应使儿童感到过分吃力;” 三、“吩咐应当合理,即不应当违反常理;” 四、“吩咐不应当跟你另外的吩咐相矛盾,其马不应跟其他家长的吩咐相矛盾。” 我的教育方法是: 一、培养孩子的感觉能力: 感觉是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几乎全是感觉思维。就识字来说,学龄前儿童习惯于整体感知字形,而不知分析字形结构。对他们来说,认识笔划多、结构复杂的字并不比认识笔划少、结构简单的字困难多少,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他们区别形近字,就较困难。如:“大”和“太”,这就要求父母着力培养孩子的感觉能力。可用图画和实物来

培养。如让孩子区别苹果和白梨、橘子和桃子的不同;用色彩鲜明的图画,让孩子区别菊花和荷花的不同,战士和农民的不同等等。这样就可完成对感知能力的培养,并使之持续性得到加强。在培养感知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孩子对形形色色事物的兴趣。 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灌输知识。 三、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学龄前儿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由于不理解而感到好奇,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启发孩子多问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千方百计激发孩子漫无边际地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培养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方法。使孩子在受到启发后产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对孩子的问题,要给予解答,万不可说“等你长大了,就会知道”。这会削减孩子的兴趣,扑灭对知识的渴望。要用合适的方式,巧妙又科学地回答他们。

4《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一、选择题 1、幼儿园的儿童处于学龄前,是心理发展的( B ),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的萌芽期。 A. 早期 B.中期 C.活跃期 D.敏感期 2、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调节( A )过程占主导,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A. 兴奋 B.呆板 C.逆反 D.安静 3、( D )是儿童语言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A.1-3岁 B.2-4岁 C.3-6岁 D.1岁以前 4、下列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幼儿记忆的有意性较低 B. 幼儿多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C.幼儿的记忆要以抽象逻辑为主 D. “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的不普遍 5、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不说话、不理睬人、对一些非生物的东西(B )、注意力分散等。 A.排斥 B. 有特殊依恋 C.恐惧 D.厌恶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是( B ) A.人际关系 B.物理因素 C.社会环境 D.过高要求 7、学龄前期儿童常出现的强迫行为有(B)、控制大小便能力差、多动症、夹腿综合症。 A.口吃 B.吮指、咬指甲 C.不说话 D.不理睬人 8、幼儿记忆态度发展的表现是( C )。 A.记忆空间的增加 B.记忆容量不断扩大 C.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 D.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9、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B)。 A.合作游戏 B.规则游戏 C.练习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1、教师应注意“问题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 A )的心理健康。 A.独生子女 B.男性儿童 C.女性儿童 D. 最低龄儿童 12、关于儿童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首先发展短时记忆 B.儿童越大长时记忆的容量越大 C.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有所发展 D.儿童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加 13、以下不属于儿童情绪问题的是(D)。 A.焦虑症 B.恐怖症 C.孤独症 D.吮手指、咬指甲 14、以下不属于口吃的原因的是(D)。 A.火警、地震、亲人死亡 B.模仿 C.父母在学说话时过于急躁 D.食物因素 15、以下性教育方式中错误的是(D)。 A.注意性卫生习惯的培养 B.儿童出现夹腿行为时应当恰当干预 C.性不良行为的干预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D.儿童提出性相关问题时应该直接拒绝回答 16、对多动症应采取心理和( A )治疗方法。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针灸 17、以下不属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 C)。 A.遗传因素 B.气质特点 C.五官相貌 D.生理因素 18、较严重的口吃患者需要( D )治疗,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儿童进行训练。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言语 19、加强儿童性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儿童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女童要每晚(B)清洁会阴,保持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 A.用湿纸巾 B.用水 C.用毛巾 D.用纸

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

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 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迅速,5-6岁时已能掌握二、三千个词汇,但由于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话过快,句子中又有许多新的、不熟练的词汇,所以常变得结结巴巴,家长要鼓励他们说慢些、清楚些,对于孩子有条理的叙述应加以表扬,随着大脑语言中枢逐步发育成熟,语言使用会逐渐流畅。 学龄前儿童已从完全受人照顾逐步向基本自我服务过渡,逐步学会自己穿衣、穿鞋袜,自己吃饭和盥洗,自己控制大小便。要鼓励小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不要嫌小儿动作笨拙而包办代替。学龄前儿童眼界开阔了,想象力日益丰富,探索欲望十分强烈,经常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变出来的?"等问题,对于儿童的好奇心应该给以满足和诱导,帮助儿童想象力、思考力的发展。此期儿童一般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较大,爱发脾气,容易形成任性、娇纵的坏习惯。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初期就给以明确的是非观念的教育,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此期儿童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意识的、散漫的,其特点是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相反,家长花费很大气力去教的东西不一定能记住。到5-6岁时开始有意识记忆,可以学习认字、算术,为进入小学打下基础。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记忆和思维的训练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和观察进行,多利用图画、橡皮泥、积木等游戏进行训练,以提高兴趣;而简单的、强制性的记忆(如背诵诗歌等)并不恰当,也不要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放在学龄前儿童来训练,以免造成对小学教学的干扰。 在家庭里怎样注意儿童心理卫生儿童时期的身心发展最迅速,也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里,可以在许多方面遇到许多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如儿童的心理发展、道德品质教育,游戏与学习,与老师及父母的关系,与小朋友的关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儿童的营养、生活习惯、疾病等。因此作为家庭,尤其是父母,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其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热爱和关心孩子,以充满爱心和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以利于形成开朗的性格,孩子心情愉快,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教育和指导,也容易与父母交流想法,不至于情绪不稳或压抑。 (2)多鼓励和表扬:儿童都有上进心,这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加以激励,鼓励和表扬就是重要的方法。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并恰当的再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和缺点,不能单纯指责,而要严肃指出,耐心教育,讲清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做。如果整天批评,孩子会失去自尊心,并形成胆怯、自卑的心理。 (3)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和卫生,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决不能要求孩子一套,自己的行为又是另一套。 (4)鼓励孩子参加集体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这有利于加强孩子的集体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提高适宜能力,锻炼开朗的性格,防止不合群、孤独和羞怯心理。也有利于身体和协调能力的锻炼。要指导儿童安排好生活作息制度,如早起早睡,按时完成作业,与伙伴游戏要适可而止,不迷恋电视,培养阅读和帮父母做家务的能力等。 (5)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 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 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 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 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 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孩子的 个性初步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初步形成 较稳定、较经常的心理特征。 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 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1、培养必需的生活习惯

幼儿生活作息制度与小学生的作息制度有很大区别。幼儿入园后先吃早餐,而小学生则不允许迟到,而且一入学就进入学习状态。 2、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幼儿转变成小学生时,他的生活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学习将成为他主要的生活内容。这个时候,幼儿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他 们具有学习的激情,但这个时候,还是以启发他的学习兴趣为主,避免 高强度高负荷的要求和重压。 3、提高融入集体能力的必要性 个体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被社会化的过程,从幼儿园跨入小学,意味着从一个社会环境进入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同学,更多的陌生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礼仪行为表现,将不 会被这个环境所接受,将会影响到对其他方面的适应。 教育学龄前儿童的重点是什么 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 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 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 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 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1、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学龄前儿童的学前教育有哪些

学龄前儿童的学前教育有哪些 学龄前是孩子们最天真最烂漫,也是学习能力等各项能力巅峰的时候,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学前教育,能让孩子拥有更高的起跑线。下面是分享的学龄前儿童学前教育,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发展 儿童道德方面的发展和爸爸妈妈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他会慢慢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 认知能力 第一,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孩子的大脑认知发展是非常大的。比方说,在婴儿期过后,孩子的记忆能力有着很大的提升,很多事情都会被他记住。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很多爸爸妈妈会惊讶于那么小的孩子也能记住大量的信息! 第二,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会开始学习用文字和图片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思维和想法。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明,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心里有很多能够被理解的和无法理解的事物。所以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有时候不能很清晰地了解孩子的观点。 身体发育 孩子做的事情一定是要符合孩子的生理需求。在孩子发育的早期阶段,孩子一定要睡饱。通过夜晚的睡眠和白天的小憩,孩子基本上能够获得充足的睡眠了。

不过孩子同样是需要及时的免疫接种,丰富的营养食物和多样化的锻炼,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自我调节 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最好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行为。比方说,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不懂事,一些男孩子可能总是控制不住地会把手伸到自己的私处,如果爸爸妈妈对他进行批评或者严厉惩罚的话,孩子以后就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了。 情感发展 学龄前儿童现在有了自己的感情意识,也能够和他人讨论自己的感情。同情、悲伤之类的感情,现在孩子都已经理解了,同时也能够表达出来。 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所以爸爸妈妈要抓住学龄前这段黄金时期,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性格。 个性发展和性别社会化 个性影响孩子在生活中的成长和发展。在孩子进入发育的后期之后,孩子会觉得他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根据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分析理论,在这个时期,孩子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话,他会感到内疚。 通过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孩子社会化性别角色和适当的文化行为都会被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更倾向于和自己同性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家庭关系发展

学龄前儿童身体心理总特征

学龄前儿童身体、心理总特征 1、身体发展特点: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的这一时期称为学龄前期,儿童主要在幼儿园活动,体格发育速度相对减慢,达到稳定增长状态,每年身高增长4-5cm,体重增加1.5-2.5kg。一般来说,男孩的生长速度在6-7岁的时候出现一个低谷,也就是生长速度最慢;女孩生长速度在5-6岁时最慢。这种生长变化的规律在女孩更为明显。脑和神经系统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学龄前期结束时几乎所有皮质传导纤维都已髓鞘化。动作更加协调、稳定,从粗大动作上可以形成正确的跑步姿势,准确移动脚步和躯干跨越障碍物。精细动作更加准确,可以解纽扣、系鞋带。 2、语言的发展:词汇明显增加,增加速度为一生中最快,词汇量可达3000-4000个。其中,大量出现的为名词,涉及到儿童生活、游戏等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对新鲜事物和新名词特别感兴趣,还可以从电视卡通片中学到不少抽象的名词,如“天堂”、“地狱”、“星星雨“等。理解并能运用方位词,知道较复杂的方位关系,如左前方、右下方,能准确理解时间概念,如“一天”、“一小时”、“午后”、“深夜”等,但相对时间概念还搞不清楚。 3~4岁的儿童可能会搞错人称代词:你、我、他(她),将说话环境与具体事件或人物联系起来可以正确表达,讲述抽象事物或与环境相脱离时则可以出现明显的错误。6~7岁即可正确运用人称代词,与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关系,即在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这种言语是一种自己对自己说话而不起交际作用的自言自语,经常在伴随动作、游戏、思考问题、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产生,往往把内部思维活动以言语形式讲出来,3-6岁左右自言自语发生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 此时儿童可以用简单和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表达自己要吃东西可以说:“我要吃东西”或“(因为)我的肚子饿了,(所以)我要吃东西”。语言连贯性随年龄增大而越来越好,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还可拌有丰富的面部表情或动作,此阶段利用语言语人交流已没有障碍。

学龄前儿童能力培养全攻略

学龄前儿童能力培养全攻略 如果你的孩子快上幼儿园了,却不知道该准备什么摸不到头脑,那现在就请一定要看看以下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上幼儿园前的最全总攻略!培养孩子以下这些能力: 1.做好心理准备 所谓心理准备,是孩子接受要上幼儿园的心理准备!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这个准备呢?因为,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焦虑和分离恐惧,甚至大哭大闹,最后不愿意去上幼儿园!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为孩子平时接触最多就是父母和身边的少部分人,一旦脱离父母,他们内心会产生焦虑也十分正常,我们应该提前预防这种心理的发生。 解决之法 1、多带孩子出去外面接触外面的小朋友 平时要制造机会让孩子多参加活动,让他多与陌生人接触,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这样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接触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抗拒感。 2、多谈论幼儿园有趣之处 比如宝宝你已经长大了,要去幼儿园上学了,幼儿园里可好

了,有很多玩具,有小朋友,有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吃饭,午睡,一起学儿歌,做游戏,讲故事,可好玩可开心了。让宝宝觉得上幼儿园是件快乐又自豪的事,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向往。 而且入园前一定要多带宝宝去幼儿园玩,熟悉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和不安全感,让孩子为上幼儿园有个充分心理准备。 生活要自理 许多孩子刚上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就连尿裤子也是常有的事。可千万别小瞧这些能力,在家尿裤子,有爸妈在,可是在幼儿园,没有哪个幼儿园老师会看着一个孩子,替他忙里忙外。许多大人也有因为在小时候尿裤子被小朋友耻笑,至今留下心理阴影的。 解决之法 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半年,家长应该慢慢的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比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吃饭,就算是弄到身上,吃不完,家长也不应该训斥孩子,而是应该鼓励他,慢慢的孩子就能够自己独立吃饭了! 喝水,上厕所,也都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在幼儿园里这些基本的都能够自理的话,也就不会为离开家而感到极度的恐慌了。 3 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

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

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 一、学龄前儿童及其身心发展特征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我国通常把3周岁至6~7周岁界定为学龄前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诸多显著的身心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越发完善,其大脑皮质的传导纤维都已髓鞘化。这使得他们的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更加准确,粗大动作如跑、跳更加协调、稳定。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有时会把内部的思维活动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尤其是在伴随某些动作或思考时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形。其思维发展还表现为想象力异常丰富,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化的规则意识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龄前儿童以被动注意为主的注意力发展迅速,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外来事物更易于引起其注意和兴趣。类似的,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的记忆力也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所限,儿童很容易将自身经历与某些故事的内容或想象的内容相混淆,无法区分其真实性。 学龄前期儿童情绪体验有显著特征,如高兴、悲伤、恐惧、紧张、害怕等较为深刻,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还不完善,不善于掩饰和控制,情绪易外露,擅长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比如哭笑、手舞足蹈、撒泼打滚等。随着年龄增长,有些儿童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理解性提高,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让周围的人开心或不开心。 情绪易波动,学龄前期儿童的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当受到外界事物或情景刺激时,情绪就会爆发。但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另一端,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 情绪易调整,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有情境性,其情绪随情景的改变而改变,在得到一个新玩具、发现某个新事物后都可以迅速变化。值得一提的

学龄前儿童数学启蒙教育方法

学龄前儿童数学启蒙教育方法 在西雅图一些教育学者尝试用游戏等方式教孩子数学时,老师发现学龄前孩子对数学游戏的喜爱并不亚于听故事,而这些训练帮助孩子形成“数感”和相关思维方式。脑部研究表明,我们低估了学龄前孩子的数学能力。 在南西雅图的一个清晨,KristinAlfonzo老师给她的学龄前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颇有挑战性的任务: 用小珠子穿过两排清洁工具,凑成“7”个的数量。 一个5岁的小男孩把四颗小珠子穿过顶部,把三颗小珠子穿过底部。有一位学生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还有一个学生把7个小珠子都串在了一根管上。 Alfonzo在孩子们大声数数的喧闹声中说,“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凑成7的方法!”学龄前学校通常把数学教育留到小学,因为他们认为4到5岁的孩子还不足弄清楚7的含义。但十多年来的脑部研究表明,等候所谓学习数学的最佳时机是一个错误。研究发现,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能凭与生俱来的“数感”分清8个点和16个点之间的区别。我们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拥有这种帮助我们无需算数就能做出大小比较的天生“数感”。 到孩子们到达学龄前的年龄前,和Alfonzo班上的学生一样,很多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数方法——3个小珠子加上4个小珠子就一共有7个小珠子)——即使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写等号。 他们可以通过用数字和形状描述和计算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游戏和好玩的活动从一开始就很好地掌握数学。 在美国南海岸的PreK-8学校(一个混合学龄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学校)的幼儿园学生中,95%的学生在入学时就具备了小学数学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这个比例是该地区中最高的,也远远超过了州的平均水平。 这个数据更值得关注的部分是,南海岸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来自低收入家庭。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通常在最开始的时候会表现出弱势。 南海岸以及越来越多全国学前教育学校的成功正推动着上课时间少、只局限于基本算术和记忆形状的儿童数学教育的改变。 美国西雅图去年投票通过的政府补贴学前教育项目,准备采取与南海岸学校和波士顿公立学校(BostonPublicSchools)相似的方法来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这个城市校区通过改善对4岁儿童的数学教育,大幅度提高了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 这样的投入也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007年西北大学教授DregDuncan组织的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幼儿园时期的数学能力预示着其在小学时的阅读和数学成绩。科学家目前仍在研究这一让人惊奇的研究结果。 同时它表明了,好的数学学习开端是关键,因为研究表明,在低年级数学成绩就落后的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很难跟上。 许多人担心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会太过于关注学业。但波士顿和南海岸的教育工作者们并没有用抽认卡操练和作业单来取代孩子们的游戏时间。 相反,老师们把数学融入到游戏中,如“我的方法大不同”——这就是在凑数量7的热身后Alfonzo和她的学生们将要玩的游戏。

学龄前儿童容易有的心理问题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也是科学早教的重要分支,虽然说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来自与同龄的压力,父母的过度期待以及溺爱心理的影响,使得很多问题儿童出现。 孩子的心理疾病会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言行中,细心关注孩子的变化,及早给他们心灵上的辅导。 无端啃手指是异常表现之一,当孩子采取这个动作的时候往往是他们心情感到紧张或是害怕的时候,如果家长经常看见他们如此,要细心的观察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的变化等,找出引起孩子异常心理的原因,解决孩子的困扰。 有些孩子非常内向,对于外人没有丝毫的回应,这样的孩子心理表现比较自闭,内心缺乏安全感,而为了能够让孩子能够逐渐打开心防,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加行要多给予孩子一些关爱和安全感。 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经常喜欢抚摸外生殖器,裤子太紧或是内心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可能促成孩子的这个行为,且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如果他们从自慰行为中获得了身体快感,就会高频率的进行,这不仅容易感染生殖器官的疾病,而且容易引起肾虚疲乏,不利于健康成长的。 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家长平常要给孩子做好细致的清洁工作,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给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学龄前儿童手淫行为。 攻击性行为也是学龄前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这跟孩子的精力旺盛以及心理成长有关,有些孩子每天精力很旺盛,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无意间会破坏掉东西或是在游戏时会表现出咬、抓或打伤别人等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错误要及时纠正但不要太过苛责,而是让孩子自己能够有反省的时间,学习控制自己。 总结:家长和老师是是学龄前儿童的指导人,通过言行动作以及相关的教育帮助孩子能够及时改正错误,端正生活态度,有一个健康正确的情感疏泄方式,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是现代父母都要重视起来的。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征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征 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1、直观行动思维 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如何正确教育学龄前的儿童

如何正确教育学龄前的儿童 每一个孩子是家庭的一个希望,我们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上 要推陈出新,不能固步自封,这样会耽误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机,作为孩 子的家长每一个人都要认真的总结经验和教训。 教育孩子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我们每一个人的小孩子在小的 时候,学习深奥的知识不是重点,因为这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健康的身 体和好的思想品德。 孩子的教育需要从心灵深处引导,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这样孩子才可以在长大以后有一个好的发展,没有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孩子只能是娇生惯养。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不断的提高我们本身的 素质,带孩子出去玩或者在学习和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自己言谈举止, 不要给孩子留下不文明的一些行为习惯。 孩子在家庭里是最宝贝的人,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都会十分娇惯,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的教育,让孩子知道珍惜家 庭和孝顺长辈,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孩子出现自私自利的心理。 作为家长绝对不能大骂自己孩子,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的创伤,我们要鼓励孩子,让孩子有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让他们从小 就明白独立的重要性,这样才是教育孩子的真谛。 1、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就是自我管理能力,也叫自我 服务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 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把它和学习习惯分开来。其实,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有自己整理玩具的好习惯,那么上学时就 很容易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好习惯,如果孩子在家里的生活非常有规律,那么也能很好的适应学校里的生活。反之,孩子如果在家里就习

惯丢三落四、拖拖拉拉,作息时间也极其不规律,那么这就是家长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结果了,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想通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2、语言能力 孩子在0-6岁这个年龄段是语言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有的孩子刚进入小学时语言能力就发展得非常好,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对老师课堂上的提问都能很流利的完成。而有的孩子则明显落后一部,在语言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表达不清晰。孩子词不达意,说出来的话和想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让人不好理解,或者口齿不清等。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太迁就孩子,常常用儿语和孩子说话,或者当孩子话说到一半就自己揣摩出孩子的意思,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养成了特有的语言默契,但是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就很难听得懂了。 不会倾听,插话。孩子从幼儿园时就可能养成不停插话、不会倾听的习惯,因此家长应该注意教导孩子多倾听他人在说什么,别打断他人的谈话,然后把自己的话讲完整。 3、社交能力 孩子上学前应该培养的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他会不会主动去认识新朋友,愿不愿意主动帮助别人。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然而也有少部分孩子可能会存在交往方面的问题:有的是看起来很孤单、没什么朋友。这类孩子一般都很听老师的话、很乖巧,然而也很被动,不会主动去交往朋友,交往能力欠缺,对今后的发展不利。而有的则是很活泼外向,但是却不懂得交朋友的方法,常用开玩笑或者打闹的方式和同学玩,这样反而引起同学反感。此外,在交往方面有问题的孩子语言发展也有问题,说话说不清楚。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做语言表达,引导孩子和他人进行正确的交往行为。 4~6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龄前期。这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也在逐步发展。这时脑生长不如前几个阶段快,但发展较为迅速。6岁时脑重量为成人的90%,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加长,神经传导更迅速和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调研报告 尧渡镇马田片地处县城东部,皖赣铁路纵贯南北,省道325线穿 境而过。本片辖7个村5所小学,现有人口8230人。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200多人,他们的学前教育现状牵动人心。 一、本片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等多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不但改变了旧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思维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相比较城镇同龄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而言,当前我片农村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指导落后,学前教育意识差 本片农村8千多人口中,初中文化普及率达56%,高中文化普及率达26%,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中夫妻二人文化水平均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程度。这种文化水平现状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对下一代的学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学前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使农村儿童的教育输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赛程起跑线上。 2、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普及率低 经调研统计,当前我片农村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场所大部分是各种私立小型托儿所、幼儿班,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大部分都是30岁的农村家庭妇女;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有正规的,也有十分简陋的,一个农家小院、十几张小桌、几个塑料玩具、几本小人书就是农村孩子们对童年时光的全部回忆,而卫生、安全设备就更无法达到应有的标准水平,这样的师

资教育资源对正在成长发育、迫切渴求感知外界事物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不能够让孩子放心入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关注缺失,学前教育提升速度慢 随着全社会对《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逐步贯彻、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关注妇女儿童发展事业,但相对贫困儿童就学、弱势妇女维权等较为热点的话题,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在农村中无法营造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导致学前教育十几年如一日,进展缓慢。 4、制度建设松散,学前教育缺乏统一标准 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主要指3—6岁未达到上学年龄的儿童,这样的儿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学前教育、接受何种科目的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应分几个阶段在当前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参考,对于生活条件较为坚苦的农村而言,难免使家长产生受不受学前教育都行,接受好的教育和一般的没有差别的想法。 二、形成当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掌握材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另人堪忧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既有个体思想认识上的,也有经济发展环境诱因产生的,就我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家长不愿支付儿童学前费用 在我片农村,3—6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般生活在祖孙几代的多人口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均有时间和能力照顾、扶养,他们在育儿中考虑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启萌教育。在我片农村中,一个孩子每个月的托儿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幼儿园学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父母的习惯和行为准则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有幼教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了解和研究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寻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是当前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园地处市郊,经济状态较差,大多数孩子父母在外地务工,孩子由祖父辈监护的较多,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老人对孩子特有的温情使孩子们更加娇惯和任性,其次现阶段祖父辈的文化层次通常不高,对儿童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老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加之隔代的关系,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往往不够充分,由此难免产生一系列教育问题。 我们曾对我园302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了家庭教育调查,共发放问卷302份,收到有效问卷270份,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清楚地表明,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在幼儿教育认知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已经在很多孩子身上有了具体的体现。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与双亲监护家庭的孩子相比,学龄前

留守儿童中性格孤僻的比例明显较大,表现为不合群、活动不积极、动手能力差、耐心不足、对老师和同学易产生对立情绪等等,另外在卫生习惯、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差距更大。不难想象,长此以往,孩子的健康、阳光成长就成了空话,反之,一些不良的习惯和阴影子却可能伴随着孩子的终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觉得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想方设法改善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核心是提高监护人的幼教认知水平,努力使监护人以科学的幼教理念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学活动中;二是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幼儿群体在幼儿教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努力消除家庭教育不足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源头抓起,办好儿童家长学校 举办幼儿家长培训、交流活动,提高其幼教认知水平和幼儿教育行为能力。开展学期“好爷爷、好奶奶”评选活动,用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老人的教育热情。 为了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避免盲目性,我们在活动前事先征求家长意见,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存在困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聘请

学龄前儿童教育三大准备工作 超实用幼小衔接攻略大全

学龄前儿童教育三大准备工作超实用幼小衔接攻略 大全 展开全文 还有一个月寒假开始啦,对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学龄前儿童教育生活就快结束了,在这最后的大半年,为帮孩子从幼儿园宝宝成长为小学生,不少爸妈幼小衔接的焦虑生涯早就敲锣打鼓展开啦。 为了搞明白真正的幼小衔接到底该”衔接“些什么,通过阅读市面上相关题材的育儿书、浏览小一的课本及试卷、咨询幼儿园的校长和老师、考察本地的几家幼小衔接机构,我们费劲九牛二虎一力,经过上面一番读书、考察、采访,总结出

一份超实用的幼小衔接攻略大全,请爸妈赶紧收藏好,说一定你们马上就得用上了! 总的来说,我们把幼小衔接准备攻略分成三大环节,需要爸妈要在孩子学龄前儿童教育阶段结束前逐个击破: 学龄前儿童教育准备工作一、幼小衔接心理意识篇 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不同就是有了规则和任务。要先让孩子有一种认同感:即从这一天起,我将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承担新的任务,付出相应的努力,当然也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1.培养向往感:首先,让孩子通过阅读了解小学生活;其次,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小学参观活动,及小学开放日,亲身感受校园的氛围;最后,体验入学仪式感,比如穿校服照入学照的荣誉感,贴姓名贴纸及身份名牌的认同感,制定入学物品清单的参与感,按个人喜好选购的自主感。 2. 培养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包容的环境,进入小学却会有很多规则,呈现高度的秩序化。孩子的天性都活泼好动,让他们遵守规则并不简单。但规则意识及其执行力不仅影响幼小衔接,更是将来社会适应性的基础。规则意识的培养分三步走: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和熟悉规则; 次是让孩子接受,判断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三、是让孩子学会执行,首先推荐一些流行的自控力小游戏。此外,要给孩子做有关触犯规则的讲解,产生的后果,相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