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做大还是做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7.16 郎咸平
感谢各位的到来。今天我们是做一个现场实况的转播,这也是第一次在现场实况转播中讲案例。这个案例也是我书中的案例。我准备把这几个案例和目前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扯在一起,而这个最热门的话题跟我们夏主任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也请夏主任过来给一个指导。我的题目是政府应该严加监管国内逐渐成型的类金融控股公司。这个表格是从夏所长的文章中摘录出来的。
所谓金融控股公司在目前的中国是不存在的,可是根据夏所长所编辑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工商企业在信息法定之下是可以拥有不同形态的金融公司,比如信托公司、集团财务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等,这是现行法律允许的。这个三角形的是法律允许,但并不常见的。虽然我们对金融控股公司本身没有一个现行法律,但是类似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在我国已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给其取名叫类金融控股公司。目前我国所谓类金融控股公司有几大类,第一个是德隆、新希望、海尔等集团,是企业控股金融机构。第二种类型的类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企业控股其他金融机构,比如香港的几家银行。这类控股公司主要的问题来自于第一项,即今天媒体谈论的热点——企业资金与金融资金结合。德隆引发的问题是金融与企业的结合是危险的。我甚至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个先瞻性,由小见大。我是建议在这方面我们更应该严加监管,我们不能让所谓的金融和企业结合体影响到我国未来金融环境的稳定。
为表明我这些想法,我准备利用书上讲的案例来谈这些问题。这是德隆“老三股”股份走势。我们看到了媒体对所谓股价下跌的看法,包括资金链断裂,恐慌性的抛盘,券商强制平仓等等,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没有谈到的最本质的问题是在于通过类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而进行私募的多元化财务策略才是根本,而类金融控股公司是最类似金融化经营的催化剂,我国目前的企业不需要这种催化剂。
总之很多企业认为今天做产业,我收购几家银行,证券公司可以提供资金的收入,资金进来可以更壮大发展,而且有类似思维的企业有相当多。但是当你在金融和产业方面搭配不好,你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突然的崩溃。就像是我们所见到的德隆一样。可是如何做把握呢?如何把产业跟金融做一个良好的把握呢?这有需要政府的参与。我一直是主张大政府主义的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没有政府的参与。为保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对类似的类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管。这是德隆的多元化策略,可是类

似的策略几乎被全国所有的集团公司采用,一方面发展实业,一方面在金融业。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大股东很可能是当地的政府,可是二、三股东在很多曾面上都是私营企业或者国营企业,这个现象是危险的。我个人表示反对,反对的原因我慢慢会谈到。可是当你真的走入绝境的时候,企业盲目做大做强的结果必然是变卖财产,放弃偏离主业投资,减少投资规模,注重企业的信息流。这四类条款周而复始出现,我们的企业是不断走回老路。那么为什么企业会如此想做大做强呢?一个产业金融体会让类思维更恶化。怎么样才是一个成功的多元化经营呢?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目的一定要有业务的互补,通过业务的互补,创造了稳定的现金流。我们看几个案例,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如何创造互补,而且创造互补的思维在我们的大集团企业里是不存在的。我今天拿唐万里的一句话来做一个前沿,德隆出的问题是长中短搭配组合不好,德隆只注重横向内容方面的互补性,他们认为自己做得可能是比较到位的,国外提出的案例这些都是不到位的。第一个,当你从事多元化投资的时候,你如何通过长中短投资来减低风险呢?目前包括德隆在内很多企业都是做得不好的,现在我们提出两个企业来说明如何创造长中短期的搭配。
第一个是美国GE,大家看这个图形,黄色的线是GE的利润,但是我们细细将其分割的时候,你发现红色是长周期的业务,蓝色的是短周期的业务,这两个业务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红色的线条。光看红色的线条很清楚,就是稳定上升。那么短期在这两年是下跌的,长期的在94、95年也是下跌的。可是由于长短期搭配良好的结果,两者互相抵销了,继而创造出一个平稳上升的曲线。而这个抵销就是我所谓的互补,这就是长周期业务和短周期业务的互补。这个互补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好需要两把刷子,不是想做就可以做到的,没有水平的企业要这样做是缘木求鱼。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信泰富,乍看它的业务重点不断转变,似乎没有重点。我继续花了二、三个月做深入研究,这样一个业务模式是先下跌,再上升。我们发现其内部有一个调整机制,当跌到某一个水平的时候又上来了。那么这步是怎么做到的?这步是透过一个良好长短期搭配多元化经营而做到的。我提出两个简单的思维即投资有序,生生不息,稳定中不忘进取,进取中寻求稳定。它的意思就是利用回流资金整体业务搭配措施,减低过分扩张的危机。对中信泰富而言,红色线条是房地产,蓝色线条是基础建设,绿色线条是通讯业。中信泰富94

年的时候先做房地产,然后利润上去了,再做基础建设,这两个都下跌又做通讯行业。如果某一个行业在一、两年内迅速投资几个大型业务,往往造成周转不灵。而这个中信泰富是投资后二、三年回笼再投一个,在这三年中投资一些短期回收的项目。只有如此长短期搭配,才能减少周转不灵的风险。因此我们拿GE和中信泰富的投资做比较,这两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一个企业在不断成长中可以进取,同时不要忘记稳定。一定要拉长投资曲线,比如三年。如果你水平更高的话,像GE,你长短期可以搭配得很好的话也可以。否则那就要像中信泰富来拉长投资曲线,如果你都做不到就会周转不良。
我们把中信泰富数据划出来,黄色是投资总额,蓝色是净利。我们注意到其展开大投资的时候,一定是在盈利稳定上升两年以后才会做,即有充足的现金流以后才开始做大投资,这就是稳健。所以经营一个企业成功的条件绝对不是抓好项目,不是找一个最好的项目赚最多的钱,稳健、保守才是企业有序生存之道。
德隆另外一个问题是只注重了横向互补。其实横向互补是非常艰难的,不透过学习你是不会的。所以我把项兵院长讲的一句话跟各位做一个解说。一个企业家做成功很多时候靠悟性和机遇,但是仅靠这些复制大企业经验是不成的,复制是做不成一个大企业的。如何能做横向互补?我以李嘉诚先生的和记黄埔来看,我们看蓝色的线条,73年的时候在香港投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国外扩展,所以是由香港本地的小公司由三十年间变成跨国公司。而且业务从原来仅仅从事房地产到现在什么都做。李嘉诚先生的企业现在是一个到处都有,什么都做的行业。那么我想请问在座的企业家,这是每一个企业家的梦想,那么我很不客气地反问你一句话,如果把李先生的企业交到你手上你玩得转吗?有人可能说我可以呀。那我们出一个考题。我就挑和记黄埔,这家企业有港口及相关业务、电讯、基础建设、零售、能源、财务、物业,从98年到现在每个行业我算出一个行业成长率,画了七条线,如果跌到-50%或涨到200%都是很危险,那么把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企业交给你,你怎么做?我们的企业家每天忙到12点,累得要死。我们李先生每天五点就下班了。当然今天不是上课,我没办法请观众起来回答问题,真正上我的课的话我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个折磨你,没有人可以答得出来。那个时候大家会觉得自己的悟性不够了,需要学习。为了节省时间,我就直接讲答案。我这个人的智慧不怎么高,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

上,我拿出IBM笔记本计算机,我有把这七大行业每一个行业的增长率取一个平均率,我发现其取完平均数的资产组合是成长率由-5%到20%就是80%的机会和记黄埔是正成长,但再成长不会超过20%,所以不会膨胀。有20%的机会是负成长,但也不会超过-5%。我如果今天不问你问题,职业把答案讲给你听,说把一个成长率由-5%到20%的企业交给你做的话,你就太高兴了,可以睡觉了。但是从左面这步到做到右面这步就需要水平,需要学习。不是靠悟性可以学出来的。这就是内容的横向互补,中国哪个企业可以做到这步?当然我相信是有的,我也希望是有的。你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为股东创造最大的财富。和记黄埔股东利润是正上升,这才是给股东创造价值。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企业,你能够如此地替股东创造价值你又何必需要做庄?你就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事就可以替所有的股东做事,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行业,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产业,你做得到吗?因此对国内有太多产业我们需要鞭策它。
类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问题
由这次德隆事件以后我开始做了很多深刻的思考,我在想类似的金融跟产业的结合体对我国的经济到底是有促进的作用还是有伤害的作用?按照我前面讲的案例如果你做不到GE的水平、中信泰富的水平、和记黄埔的水平,我把金融资源放在你手里,就是浪费。因为你不配。要做一个大型企业绝不是凭几个人小小的悟性和过去的小小成功经验即可做到的。当然,我并不否认我们企业家可以出很多天才,可是要跟各位讲天才是不可依赖的,天才是需要浪费99%的资源才能创造出1%的天才。我如何防止99%的浪费呢?就是要对类金融控股公司由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管,讲得更具体一点,根本就不应该允许企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企业就好好搞生产,两者要绝对分开,这样反而有利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成长。
最后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跟各位谈一下类金融控股公司所产生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公司,金融控股母公司控制ABC,它又控制一家金融子公司E,子公司C下面控制一个上市子公司D,大家回头看一下,中国很多企业已这样复杂了,至少可以找出十家是如此复杂,你根本不知道谁是最终控股人,这是非常危险的。
类金融控股公司第一个问题是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公司E跟C之间相互持股。因此增加了资本重复计算之嫌,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第二财务杠杆风险问题,如果母公司和子公司利用相互担保方式由金融子公司E套取贷款,而只要有一间子公司经营稍有不慎,其风险即刻传播到母公司或其它子公司。第

三个问题我想用1997年泰国的一个类似案例做一个解说。这个案例是金融母公司把不值钱的荒地卖给属下上市D公司,这家公司拿这块荒地去自己的金融公司抵押借外币。比如一家外商银行做担保,要给自己的上市公司见面金,这个钱就被母公司圈去了。由于产权结构过于复杂,你根本看不出来。我当时在世界银行的时候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才发现的,否则你永远都不会发现。这就是我国对金融产业结合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必须事先防止,不能亡羊补牢。泰国借的是美金,这也是为什么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泰铢贬值一半根本还不起。到最后要由政府通过税收来还这笔债,税收是谁给的?在座各位和我,所以这一点我们要防止。这里所谓的金融风险也是金融风险转嫁到金融子公司的问题。由于股权结构过于复杂,资金缺乏监管。这么多的箭头都是子公司与金融公司之间相互担保借钱,但是钱最后都会回到控股股东的手上,因此这重复1997年的悲剧,银行倒闭了,上市公司倒闭了,但是最终控股人满口袋的钱。这是类金融控股公司一定会发生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
目前国内的金融控股木公司主要负责人多为金融业务门外汉,但他们往往又是下属金融公司E的实际决策人,掌握了资金的调度权和日常经营决策权,但监管部门对其缺乏任职资格的监管。因此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故意违规操作,往往会产生重大的金融风险。
最后我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走到今天这一步,存在着太多的未知性,即我们的企业在逐渐做大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产生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基本上很难通过长短期的配合以及内容与内容的横向互补减低企业的风险。因此今天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会加速企业的败亡。所以为维持金融的稳定,我们应该禁止产业和金融结合。讲得更具体一点,我们应该对所谓的类金融控股公司由政府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