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摘要]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自觉的语言学习意识、文化反思能力与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大学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营造一种对话、互动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特点问题改革
近年来,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大学语文公共课,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学科中的定位,许多同仁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如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及其与中学语文的区别,如何选用及编订适合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重点,笔者在多年教学中,也思考了课程的定位以及改进的方向。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意义
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该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使其热爱中国的语言文字以及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忠、孝、礼、义、信的思想理念,而当代文化则重实践、尚创新,对年轻的一代来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人生理想、处事原则,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语文课作为继承人类精神文明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文化立场与文化创新能力,通过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反思与文
化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与承担的时代使命
相对于中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大学语文应凸显其五大特点,并围绕这五大特点展开教学,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情怀、道德理想、审美意识的培育。
1.工具性。
语言是交际与表达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的学习应该是终身学习,所以要通过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自觉的语言学习意识。
所谓的语言学习意识指的是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持续地积累和辨析词汇,不断地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自觉意识。
当代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掌握某种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人文性。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大学语文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学习,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塑造其精神文化。
3.经典性。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基本上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每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历经千百年后,对于经典的解读也不应再局限于前人所云。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采用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多元阐释和现代性解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的文化心理需要出发,在经典作品中
找到情感的共鸣,赋予其个性化的解读,也可以从当下社会现实出发,阐释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
4.审美性。
大学语文的教育是审美教育,是通过优美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育学生对于美的感悟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5.趣味性。
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该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而教师如果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对学生美德熏陶和道德情感的教育。
三、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讲”的问题普遍存在。
部分学生对课程不重视,老师讲课没有创新性,造成教学效果差,教师没有成就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减弱。
其实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的兴趣还是十分强烈的,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但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老化,教学内容单一。
近年来,各个高校、出版社纷纷编著的《大学语文》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选本,很难找到一个全新的、适合当代大学生阅读需求和审美体验的全新教材。
加上长期以来,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一般采用大班教学形式,教师难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师生缺少互动交流,教学效果差。
加上教材内容含量大,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发言,失去了语文学习的鲜活与
生动。
2.课程边缘化,缺乏学习氛围。
尽管大学语文己被大部分高校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作为母语教学,没有像大学英语那样有考试的压力,使其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地位。
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轻视甚至漠视。
当下大学都非常强调科研成果,可是大学语文缺少学科科研方向,教学和科研不能很好地结合,承担大量公共课教学的同时又不能很好地出科研成果,对担任大学语文公共课的教师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惑。
3.教育思想老化,缺乏创新意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多样而迅捷,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伴随着网络的成长长大的一代,他们有着很好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资历,甚至并不比教师差多少。
网络在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依托网络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教材与教法,获取更大量的信息,加强融会贯通与比较分析,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与思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激活和发挥。
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广泛性、深刻性和新锐性上下功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
1.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按理论知识、作品分析、拓
展阅读三大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简明扼要,突出文学的人文性。
经典作品分析,知人论世,突出作品的审美性与思想内涵。
拓展训练,提供情景,扩大阅读,突出语言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法与训练方式,如理论讲授与演讲、讨论、辩论、音画作品赏析等多种方法相接合。
作品分析注重古今中外对比分析,融会贯通多方知识。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显示出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双重优势。
3.网络化的资源建设。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可尝试在校内局域网上建立学习网站,供本校学生学习。
因为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经典作品,对经典的阐释往往已然形成定论,我们不能停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里,作纯理论的分析。
总之,大学语文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培养习惯为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兴趣与热爱,特别是把在中学语文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出来,使其体味到经典之美、人文之美。
通过对于经典全新的、深度的诠释与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其审美鉴赏水平,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阅读习惯与语言意识。
[参考文献]
[1]郝永华,江胜清.试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一家谈
[eb/ol].http:///xueke/101014/15082362.html,2010-10-14.
[2]辛士祥.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eb/ol].http:///xueke/101013/10352013.html,2010-10-13. [3]杨小敏.浅谈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张彦喆.大学语文教学困境教学思维与创新[j].北方经贸,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