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类型及性别认同情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类型及性别认同情况

——以复旦大学本科生为例的“双性化”成因探究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陈思

指导老师朱晨海

摘要: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别气质类型和性别认同情况,笔者测量了206名复旦本科生的社会性别,结果显示77.1%的男生和73.1%的女生表现出“双性化”。只有4.2%的男生和18.3%的女生分别表现出传统的“男性化”和“女性化”。鉴于“双性化”如此普遍,笔者进一步通过个案访谈了解了影响“双性化”形成的因素。笔者共访谈了11位“双性化”个案,其中6名女生,5名男生,结果发现重要的社会化媒介,如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既包含有传统的因素,帮助人们维持传统的性别角色;同时也包含非传统的因素,为男生培养“女性化”气质和女生发展“男性化”气质创造了条件。个体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发展出“双性化”。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角色,“双性化”

Abstract: To know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gender type and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gender role, 206 undergraduates’ social gender type were tested in Fudan University, which shows that 77.1% male students and 73.1% female students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ndrogynous” type, and only 4.2% males and 18.3% females still belong to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ype respectively. S ince “androgynous” is so widespread, the formation and contributive factors of “androgynous” type were further studied. Based on the case studies with 11 interviewees, among whom 6 are female, and 5 are male, it was found out that those substantial media i n people’s socialization process, like family, school, and friends, play a large, but ambiguous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eople’s gender role. Sometimes, they are traditional, and help to maintain people’s traditional gender role, however, sometimes they are non-traditional, and contribute to some “feminine” in male and “masculine” in female. Finally, people tend to become “androgynous”.

Keywords: social gender, gender role, “androgynous”

引言

通常所说的“男性”和“女性”描述的是人们的生物性别,指男女在生物学或解剖学上的区别,也是多年以来被广泛认可的将人进行简单分类的方法。但是随着建构学派的兴起,人们慢慢开始关注社会力量在建构人类性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于是所谓“社会性别”的概念开始慢慢形成。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

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刘博宇陈利2004)。美国女性主义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性别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如人体、荷尔蒙和生理学等;而社会性别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West & Zinmmerman 1987)。性别差异从一开始就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每个人都熟谙自己的文化,从而能在日常社会互动中自觉地“扮演”性别角色,从语调、姿态、动作再到行为规范,人们生存的所有方面都是性别化的。从古至今,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具有坚强、自信、能干、理智等品质,而女性具有敏感、柔弱、重感情、被动、顺从等品质。

然而,当代社会传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正一点点被打破。在复旦校园里碰到穿着“中性化”的女生或者偏好粉色衣服的男生都很司空见惯。他们表现出和生物性别不相符合的性别角色。这种现象在复旦校园里真的很普遍吗?复旦大学还有多少学生保有传统的性别特征?那些非传统的性别特质是如何在个体的成长经历中形成的?又受到过哪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即围绕上述问题展开。

1文献回顾

1.1传统的性别角色及其形成

在社会建构理论下,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期望和要求,这些逐渐形成男女两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即男女两性传统的性别角色(时蓉华1999)。女性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而男性则始终处于统治、荣耀的地位(韩爱晶2007)。一系列研究表明,两性都会将男性与权力相联系,对男性作为权威人物更感到满意,更愿意承认男性比女性有地位(Rudman Greenwald & Mc Ghee 2001)。既然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参与了这一过程呢。学者们对此已有了比较多的研究,现归纳如下:1.1.1家庭教养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养在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Kohlberg认为,3 - 4岁以后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概念开始形成,从而增强和促进了儿童对父母的心理认同和模仿,为儿童性别角色的习得和性别行为的定型奠定了基础(Kohlberg 1966)。Jacobs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会充当孩子在性别角色养成方面的“楷模”,他们言传身教,使孩子耳濡目染;再者孩子表现出迎合父母的倾向,即希望表现出父母所期待的性别角色(Jacobs & Eccles 1992)。钱焕琦的研究表明在家庭中,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施以差别教育,如鼓励男孩子做大运动量的活动,买汽车、机器人等玩具;而鼓励女孩子玩过家家,买洋娃娃、厨房用具等玩具(钱焕琦2000)。这些行为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