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死亡看法、意义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死亡看法、意义的讨论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是对人们所认识的亡后世界(也可以说是对死亡的看法)讨论,当今世界人们对死亡的看法随着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不一样。就目前而看,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而且造成对死亡看法的不同差异最大,我将从各方面来讨论当今世界人们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关键词:彼岸世界死亡死亡的意义
人死后到底会怎么样,这是几千年来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上至哲学家、君王,下至普通人都有对死亡的思考。出于本能的,刚开始,人们对死亡都有不可避免的恐惧。随着阅历的增加,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发生了不同的偏移,使得有些人怕死畏死,而有些人可以看得淡然,更有些人勇于死而完成更有意义的事。为什么人的思想如此不同,这种不同是从哪来的,死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是我意图思考的问题。
一、人们死亡原因调查
人因为什么而死,从大的方面总结来说:自杀(自我主观意愿结束自己的生命)、疾病(包括老死)、意外(战争,谋杀,交通事故)。
自杀是自我结束生命,其占死亡百分比有一定比重。日本是自杀率很高的一个国家,日本现有人口约1.28亿,而日本警察厅的统计数字表明,自1998年以来,日本的自杀死亡者每年都超过3万人,2006年超过3.2万人,是当年日本国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5倍。大多数自杀者选择自杀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如失业、破产、过度劳累等,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走上绝路的。
疾病中因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死亡的人数最多。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前,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平均寿命都很短,到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欧洲人口的平均寿命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到19世纪中叶,欧洲的平均寿命超过了40岁。到20世纪末,随着科学进步伴随着的医学进步,发达地区人口的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71.1岁和78.7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最高的日本已分别达到76.8和82.9岁。
而人因意外死亡还是有很多,中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而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战争而死亡的人就有超过7000万(仅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
二、宗教不同而造成对亡后世界认识不同
基督教中人是由灵魂体组成的,人生来有罪,而人死后灵魂归天,将自己在地上的所作所为到神面前交帐,准备接受神的审判。也就是说,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开始,人们在死后会对自己这世所做的一切负责。
伊斯兰教死亡只是从今生过度到后世的一个阶段,相信在世界末日,每个人都会复活,并在真主的跟前接受审判,审判的标准是人在今世所做的善恶,如果人信仰真主且行善,那么他就会得到天园的赏赐,否则,他就会得到火狱的惩罚。
佛教中,死其实没有死,因为依然在轮回中。死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一
个状态的结束以及另外一个阶段的开始,另一个状态的开示。由因果、业力、习气等因素带动着状态的重启,即是轮回。人们通过修行、改变身语意的惯性,明白其中的规律从而打破轮回的惯性,进而达到改变业力,习气,转化因果趋向的目的,从而达到彻底的解脱。
道教中,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是
宇宙万物中永恒的存在,道无始无终,长生不灭,所以说身中有道,就是将生命的本质视为道,人的身体也就有了长生不死的可能性。
对于无神论的人们(没有信仰的人)来说,由于人类对科学的理解,现在许多人并不相信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也不会有灵魂的存在,人死后如同身体的消亡一样,思想不存在了,一切归于无。虽说表面上看这一切都归于无,什么都不存在了没什么,反而这什么都不存在,是无神论者最在意的。一个有思想的大脑,偏偏在死亡后什么也不能感知。
……
总的来说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没有人能在死后给我们诉说死后的世界),无非于两个方面,死后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或死后一切都不存在。
三、我对死亡的认识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心理没有一个虔诚地相信的宗教。在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某日,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东想西想,我想到了死。死,是什么感觉,是痛吧,所以这么多人怕死。
但死后呢,死后又是什么。难道真的可以进天堂,或者有轮回而投胎?对于一个初具科学思维的我来说,我把这些否定了(尽管现今科学也无法证实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所以,想到地球上有千千万万会跑会跳的生物,我们人类不过是一小部分,我更是人类中的更小的一部分。
我的理解最终是,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一切对你来说化为无,思想也不存在了。我突然变得很怕,什么都没有,并且是永恒的没有,第一次,我对死亡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
人的存在意味着人有一天会死亡,古往今来,多少人做过长生不老的美梦,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海外仙山以求得长生不死药,历代皇帝都被尊称为“万岁”,道家追求的终极意义也是升仙而长生不老。即使这样,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面对死亡,大多数人还是不想死。
古代中国,儒生们面对死,有“朝闻道,夕可死矣”的感叹。中国人希望自己的死是有意义的,人可以为气节而死,也可以为忠孝而死,死可以轻于鸿毛,也可以重于泰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面对元军的毁灭的感叹,当谭嗣同面对清军的围捕时更是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强有力的声音,他们的死,让人记住了,是历史的需要。现今社会,人们追求长寿,电视节目上的养生节目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一个家庭中老人的长寿是值得炫耀的事,而国家生活质量的衡量中平均年龄是很重要的指标。这说明,社会上人们还是希望活得更久。
日本人面对死更多的是淡然,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他们的追
求,在影片《入殓师》中,死贯彻全片,而电影中把人的死写得有尊严,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为何日本人有独特的生死观?可能跟日本自古以来的自然灾害有关,日本是一个岛国,注定了自然资源的稀少,而日本人生来就是要接受最原始的也是最残酷的“自然选择”,并不是所有人能活下去。面对如此残酷的生存环境,日本的人性中有为了生存而坚强的部分。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曾戏称:“我并不怕死,我只是希望死亡来的时候,我正好不在场。” 美国人既要面对日常生活里的种种消费选择,又要将死亡当作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宣言。一位美国作家这样谈论国人“他们考虑过死亡,他们谈论过死亡,他们从电影、口头故事与书籍中了解过死亡,但他们作为个体和作为社会,最终依然拒斥死亡并且希望避免死亡。”美国面对死亡有这么轻松的态度,我认为这主要是其国家有一个向往自由的理念。
……
看来,每个国家的人,甚至是不同地区的人对死亡的看法、态度都有不同。这是历史、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死亡观,中国、日本、美国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不同。
五、死亡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社会是不平等的,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中说,人人生而平等。这只是政治理想,现实中的人不得不且必须面对生来的地位差别,贫富差别。尽管人们面对如此的不公,可社会依旧照常进行下去,因为人终有一死,这是人类社会某种意义上最大的平等,试想如果人们在死亡这件事上都可以因贫富、贵贱而有所不同,那么因本能求生存而造成的混乱是毁灭性的。
可以假定一个社会模型,假如某日发现外星文明在几十年后摧毁地球文明,面对先进的外星文明,地球人能做的只有使用星际飞船运送百分之一乃至更少的人逃离地球以维持人类文明。从理性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是最理智也是最无奈的,可是,这涉及到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权。能离开的百分之一的人应该有哪些人组成,是社会上的精英吗?表面上这也是最理智的选择,可是余下的人不会答应。其实,到最后谁也走不了,因为没人会把生存权拱手让出。
当今社会,当然不像假定的社会那么极端。生存、死亡不是人们在乎的第一要事。在中国,人们在乎的第一个是“三农”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历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进几年的农民工权益问题也是一个焦点。第二是医疗问题。医疗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医疗费用昂贵,医疗机构坑人,医药市场混乱,医疗机构改革等等问题都急需解决。第三是房价问题。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产业暴利,产地产产业过热等现象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第四是就业问题。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问题都是叩需解决的问题。第五是教育问题。义务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高校扩招利弊问题,高校学费过高等问题都是社会焦点。而死亡,只是人们的最终思考问题。
六、学术性结论: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死亡是一系列社会进程与社会体制的标志与结果,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