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教育的内容
死亡教育的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对生死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对“生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
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约有 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说每天有一个班约40多名学生死于非命。
这其中更是有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和传闻。
面对大量血的教训,怎样引导青少年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在心理上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
生死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有生死教育、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青少年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保护环境,并积极创造生命价值。
同时更要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从而预防非正常死亡。
让青少年从小就感受到世界因生命的成长而美好,社会也因生命的互助、互生而和谐。
开展生死教育,教育青少年认识生命。
从了解人类起源开始,到人的生命如何诞生、形成、发育成长,如何来到世间,青少年对此是十分好奇和关心的。
让青少年感到生命来之不易,认识生命,也了解自己从何而来,知道没有父母哪有我的道理,从而体验生命的神圣、父母的伟大。
在人的一生,大多都要经过四次非常重要的分离。
每一的分离也都会有痛苦和不同的代价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1.初次分离,就是我们的父母合二为一,爱情的结晶受孕形成胚胎,母亲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孕育成一个珍贵的生命,吸收母亲给予的营养,经过十月怀胎,然后经历巨大的分娩风险,与母体分离。
不但母亲付出巨大的分娩痛苦,甚至是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对分娩的生命而言,也可能经历磨难,在母亲子宫内巨大的压力下,艰难地通过狭窄、漫长的产道,才能成功地与母亲分离。
只有经受应有的压力,成功地与母亲子宫分离,并接受医生护士对你初降人世的拍打,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的出生,必须经历痛苦、压力,付出相应的代价后,才能成为世间的新的生命。
这次虽然成为了独立的生命,却仍然让我们沉浸在依赖父母的依恋阶段。
幼年时期的我们,在母亲的怀抱里,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享受着父母温馨的爱恋与看护,建立起安全感与爱的能力,为人生的幸福与成长打下基础。
“未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随感
师道二○二一年第一期“未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随感方棠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生命教育”等话题再次成为焦点,有代表更是进一步提出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
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命教育就逐渐成为我国大陆地区教育界、哲学界和社会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
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在国内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始终是两大难题。
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性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成为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共识;但在死亡教育这一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白。
梳理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知,生命教育的出现正是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源和出发点。
在美国,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到了60年代初,已成为了一门分支学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随之陆续开始关注死亡教育。
为了推广死亡教育,各国纷纷采取了各种措施:美国成立了“美国死亡教育学会”“死亡教育与咨商学会”,还出版了《死亡学》《死》等特殊的杂志,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相关书籍、影片、视听教材等;英国某些中小学专门为青少年开设了有关死亡的课程,还邀请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及医生护士等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死亡的话题,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给予学生丰富而真切的体验;德国也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死亡总是讳莫如深,死亡教育也较难得到国人的认同。
这取决于我们长久以来的生死观念。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
”将死亡的议题搁置一旁,避而不谈,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人生。
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重大义而轻生命,强调通过对“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战国·屈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晋·曹植)“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浅析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 ,导致 了部分青少 年情
感 的 荒 漠 化 。所 谓 情 感 荒 漠 化 是 指 一 个 人 的 注 意 力 只 集 中 在 知 识 或 技 术 等 某 一 个 狭 窄 的 领 域 , 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 而 主要 表 现 为 情 感 冷 漠 , 人 缺 乏 同 情 关 怀 之 心 , 实 现 个 人 目标 对 为
状 况 极 不 稳 定 。 面 对 日趋 激 烈 的学 习 、 业 、 就 情
感 压 力 , 往 缺 乏 正 确 的判 断 和 解 决 方 式 , 往 而学
会, 都是一 种难 以承受 的痛 。那么 , 哪个 罪魁 是
祸 首 , 他 们 稚 嫩 的 生 命 推 向 了黑 暗 的 坟 墓 呢 ? 把
根据有关权 威机构 披露 , 1 3 在 7~ 4岁 的青
少年 中 , 自杀 已经 成 为 第 一 死 因 , 且 近 两 年 青 而
校、 庭、 家 社会 有关 生 命教 育 的缺失 , 得 青少 使
年无 法正确 对待 生死 ,并导致 了严 重 的青少 年
1 2 0 汕 头 科 技 ・3 ・ / 08 3
格 、 康 成长 的 “ 命 教 育 ” 快 实 施 。生 命 教 育 健 生 尽
看到这 些数据 , 们不禁 要问 : 们 的青少 年们 我 我
怎么啦 ?
一
、
青 少 年 问题 的现 状
( ) 一 日益 严 重 的青 少 年 成长 问题
的实施 刻不容缓 。
关 键 词 生命 教 育 青少年 珍 惜 生命
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中的死亡视角—如何面对死亡教育慈溪市碧海学校李珊摘要: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
近年来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或伤害事件日益增多,且年龄层日益低龄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呼吁:我国应开展死亡教育。
但死亡教育的开展却存在许多种问题,与学生关系密切、责任重大的班主任应该挑起这份重任,传达给学生科学且恰如其分的死亡教育内容。
关键字:死亡教育,内容,问题,班主任一、死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曾指出,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以及人文的教育。
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在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之后,其知识技能能够对社会有益,而不是用来戕害社会的工具。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学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能够体悟身为人类的意义与价值,重视生死大事,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也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是以能够化为更积极正向的行动,认真生活,阐扬生命的光与热,活得尊严。
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所进行的教育。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死亡教育包括对死亡的忌讳、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其预防、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等内容。
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培养人们面对死亡时需要的种种应对技能,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
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及其道德教育探析
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及其道德教育探析作者:庞军朋沈嘉祺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及伤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部分青少年不珍视生命的价值,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念,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对青少年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2-0037-02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及伤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是什么使这些青少年漠视生命的存在和价值,陷入生存的迷失状态。
一、青少年漠视生命的原因分析(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当今社会,青少年并不是生活在单一世界之中,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似乎对他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武侠小说、漫画之中,甚至达到不能自拔的地步。
他们在虚拟世界里尽情地宣泄情感、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拒绝与家人沟通。
由于网络游戏、漫画、及大众传媒无不充斥着色情、暴力的成分,关于死亡的描写也非常多。
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地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许多影视作品甚至把死亡当成解脱来宣传,影响了青少年对死的理解。
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极易造成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混淆。
当他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时,就会模仿虚拟社会中的人物去解决问题。
这种不正常心态导致他们对生命意义的错误理解。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认为,生活状态重于生命存在,无享受的生活不如不生活——放弃生命;当生活变得难以忍受时,不如走入死途。
由于青少年不善于主动及时寻求心理方面解脱,心理问题的长期积累,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扭曲,产生错误的念头和行动。
(二)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偏差从学校来看,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注重的是对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修养、生存能力、自立能力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来说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被视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很少被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价值的鲜活生命来看待。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背景人有生老病死,现代社会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关于“生”、“老”、“病”的教育,唯独关于“死”的教育非常缺失。
或许,是我们中国对死亡的忌讳使然吧,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成为中国人回避死亡问题的开端。
正是在这种避谈死亡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青少年死亡意识淡薄,不敢面对死亡,或者漠视生命。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他人或其他物种的生命:近年来,中小学生以至大学生自杀自残(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他杀,虐杀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
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件就有:上海复旦大学女研究生自杀事件、马加爵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等等。
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到达了何种地步。
由是,生死教育在我国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1.国外生死教育起源以及现状对于国外生死教育现状,由于美国是最早兴起死亡教育的,我在此就以美国为主介绍国外的生死教育。
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死亡教育的起源: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哈布特·约翰发表的一篇对美国丧礼和殡仪馆制度评价的文章,而正式兴起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HermanFeifel于1959年发表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TheMeaningofDeath);而在1963年,RobertFulton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大学里首次开设了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死亡教育开始逐渐兴起:从幼稚圆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可见死亡教育课程、座谈会、研习会不断的开设举行(直至1973年,美国已有600所大学设有死亡教育课程,1976年已有1 500所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此后,国外许多国家相继效仿美国,推行以“生死教育”(LifeanddeathEducation)为主题的教育实践,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谈当代学生中的生死观教育
生命 观问题的研究—基 于对大 学生 生活 目标 和死亡 态度 的 调查》 一文 中的发现 :在是否问过父母 或家人有关死亡 的问 “ 题上 , 我们 可以看到 , 选择 ‘ 从来 没有 ’ 以及 ‘ 偶尔 ’ 比例 高 的 达 9 . 这说明在这些家庭中 。 75 %。 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极少谈 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0 2 第 2 2 1 ) 5卷第 5期
谈当代学生中的生死观教育
肖 东 .
( 闽江学院 , 福建福州 30 0 ) 5 18
【 要】本文结合学生 日常教 育, 出对学生进行 生死观教 育的 目标 。特别强调 对学生的生死观教 育不能再 回 摘 提 避 了, 也不是 简单的传递模糊的生与死; 而应该传授 给学生生命 的价值与死亡的意义。并就生死观 的对策与建议进行
近年来我 国青 少年学生 自杀 、 杀等非正常死亡 人数的 他 逐年增加引起 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 但是很多 的关注仅仅停留 在表 面上 。但 是 , 多学 生内心存 在的生死 困惑并不 是表层 很 的一般性 的生命成长 中的烦恼 , 而是很深层次 的生命 哲学问 题 。而我们现在 的教育状况 , 无论 是学校教育 、 家庭教育 还是 社会教育 , 一定程度 和范 围上 讲 , 存在着一 个严 重 的缺 在 都 失. 那就是 我们 的教育更多关心 的是学生们 的学习成绩和其 他美 术、 乐 、 音 体育等 各种 技能 , 却经常忽视 他们内心 的困惑 与矛盾 . 别是关 于生死 的困惑 ; 特 更没有通 过科 学 正确 的生 死观对他们进行 教育 , 以使他们 能够 正视生 与死 , 活的精彩 , 活的有价值 。 . 所谓生 死观教 育 , 是通过对 生与死 的考量 , 建立起 生与 死 的内在张 力 。 揭示生命 的意 义 , 揭示死亡 的意义 , 升对生 提 命 意义 的理 解 。 提升生命 和死亡 的品质和尊严 , 从而推 动完 美人格形成 的一种教育活动 。 对 当代学生进行生死观教 育的现状 面对青 少年 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 日趋严 重的现实 . 国 我 的传统教育 方式 、 法 、 方 内容都迎来 了严 竣挑战 。因为 . 青少 年学生非正常死亡实质上折射 出他们 自身价值观 、 世界 观和 人生观 的弱化或 者丧失 。 应该说 , 这与我 国传 统教 育 中缺失 正确的、 科学 的生死观教育是密不可分 的。 ( 从 学校层面看 。 一) 学校 忽视生死观教 育 直 以来 , 国学 校( 我 不论 是小学 、 中学 还 是大学 ) 理想 化和说教方式 的传统 教育基本不关注生命教 育 , 我国传统 而 的死亡文化 的特 点 。造就 了在学校教育 中缺 乏生死观教育 。 表现为 5个 方面 : ) ( 对学生进行 正面地、 1 理性 地 、 科学 的生与 死的教育基本没 有 : 在 的朦 胧的生死观教育也 是处于一 ( 竽 2 种“ 曲” 扭 的状态 , 主要体 现为以所谓的大无畏 的革命 英雄 主 义精神对 死亡教育的“ 视”() 蔑 ; 面对社会媒体 、 3 影视 、 网络游 戏 、武侠小 说等所显示 的各种 正常或非 正常的死亡 现象 . 学 校 的教育并 没有 针对这些做 出积极 的反 应 : ) ( 对在现实身边 4 的人 中发生 自杀 、 杀人 、 死亡等事件 。 学校 的教 育很少给予正 面的应有 的解释 与引导 。() 5具有专业的生死学科知识和精神 的教师几乎 没有 。
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与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与心理辅导方法如今的社会发展快速,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与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对于青少年来说,死亡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与成年人截然不同。
因此,为了帮助青少年有效地应对死亡的恐惧,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原因,以及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原因1. 年龄认知差异:青少年在认知和理解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们可能没有成熟的理解关于生与死的过程,无法准确评估死亡的意义和影响。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于塑造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通常会受到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的言论和信息的影响,这可能加重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3. 生活经历:某些青少年可能经历过亲人的死亡,这种经历往往会引起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同时,他们还可能受到朋友或同龄人死亡事件的影响。
二、心理辅导方法1. 建立信任:心理辅导师应该与青少年建立起信任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情绪,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尊重。
这样能够为他们打开心灵的大门,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死亡的问题。
2. 提供安全环境:在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宽容、无压力的环境,鼓励青少年主动分享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疑虑。
同时,辅导师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确保青少年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教授正面的应对策略:心理辅导师可以向青少年介绍一些正面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死亡的恐惧。
例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社交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等。
4. 引导合理思考和解释:对于青少年的困惑,心理辅导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思考和解释。
通过提供正确的死亡知识、解释生命的循环和不同文化对死亡的认知等,帮助青少年形成科学和健康的思维方式。
5. 借助艺术治疗:艺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它可以通过绘画、音乐、写作等形式,让青少年表达他们对死亡的内心感受,激发内在的情感和潜能。
青少年自杀问题
青少年自杀问题1、青少年自杀的概念1、青少年自杀迪尔凯姆主张根据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给自杀下定义。
自杀指的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后果的死亡事件。
青少年自杀就是这些死亡事件中的一类。
青少年想自杀的人在自杀前数天会有异常的症状:由于受到了挫折感到很绝望,会写出来、与身旁的谈论自杀的方法、有“所有的苦难都将结束”这样的想法或者是浏览自杀的网站来表现自杀的趋势。
同时不愿与人交往、希望独处,在性格与行为方面也出现了异于平常的状况。
自杀的心理特点有三个:冲动、愤怒、焦虑。
而中国学者一般把自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想逃避现实,为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
(2)矛盾冲突阶段产生了自杀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
(3)自杀行为选择阶段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决死意志坚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出异常平静,考虑自杀方式,做自杀准备。
如买绳子,搜集安眠药等。
等待时机一到,即采取结束生命的行为。
”2、自杀的类型从涂尔干决定群体自杀率的直接原因的理论中,他把自杀现象分成了三类,利已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称宿命型的自杀。
(1)利己型自杀,由于低度的社会整合,使个人远离社会生活,失去了生活目标和意义而感到生活空虚无趣而自杀。
(2)利他型自杀,由于高度的社会整合,个人服从于集体的自杀,这种在军队、宗教色彩的社会中最常见,对社会影响也不大。
(3)失范型自杀,这类自杀,由社会混乱(如经济大萧条)所导致的。
迪尔凯姆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
(4)宿命型自杀,这类自杀几乎与失范型自杀相反,它起因于社会对某一部分人的过度压抑与管制,个人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2、我国青少年自杀现状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自杀率高发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口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1995-1999年中国最重要的死因中,自杀排行第五,而且是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
大学生死亡态度研究概述
大学生死亡态度研究概述作者:王莉佳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8期摘要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对死亡焦虑、死亡恐惧和死亡态度概念区分,死亡态度内涵探讨,和目前对大学生死亡态度的研究多方面进行概述。
为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谈“生”、少言“死”,很少去思考、谈论甚至提及死亡,甚至对棺材、数字4等等与死亡相关的符号也讳莫如深。
但另一方面“死”又常被当成逃避问题的工具,当现实的挫折积累到一定程度,“死亡”又成为可行的选择。
国人的自杀死亡率居高不下,校园内的伤害事件也时有发生。
死亡成为我们避之不及却又无法避免谈及的一个话题。
然而正如古罗马思想家圣奥古斯丁所说的“一个人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才真正地出生了”,生与死是无法分割的一体两面。
死亡会摧毁一个人,对死亡的思考却会拯救一个人。
因此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探究其影响因素,适时对其开展生命教育是必要而又迫切的。
1 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目前,国内外关死亡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分三个方向:一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死亡概念与认知的获得。
二是从进化、社会学角度,验证以死亡焦虑与恐惧为核心的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
三是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又包含对于濒死和哀伤心理的研究以及对死亡焦虑,死亡恐惧,死亡态度的研究;其四是对死亡的教育学研究,即生死教育、生命教育方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心理学界关于死亡的研究一下子多了起来,这可能与当时美国反战和性解放运动的文化背景有关,战争阴影和对极端自由的追求增加了对死亡问题的关注。
九十年代开始港台地区也兴起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
而大陆地区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近些年有增多的趋势。
在万分数据平台,用“死亡态度”为关键词得到“年度命中率”图示的“死亡态度研究趋势”是直线上升的,2006年每百万期刊论文中“死亡态度”命中1.83篇论文,而2011年这个数据变成了3.85篇。
青少年如何处理亲人离世的悲伤
青少年如何处理亲人离世的悲伤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面临许多种种的挑战和困惑。
其中,处理亲人离世的悲伤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亲人的离世常常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痛苦,他们需要找到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处理这个伤感的情绪。
首先,青少年必须面对他们内心的悲伤。
当亲人离开世界时,青少年会感受到巨大的失落和悲伤,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他们不应该把这种情绪抑制在内心,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宣泄出来。
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写日记、绘画、听音乐、参加体育活动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出口,让他们的悲伤情绪得以释放,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其次,青少年需要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亲人的离世不仅会给青少年带来悲伤,还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变化和困惑。
在这个时候,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安慰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可以倾听青少年的倾诉,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这样的支持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面对悲伤,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积极性。
此外,青少年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悲伤辅导活动来帮助处理他们的情绪。
在如今的社会中,有许多专门为青少年提供悲伤辅导的机构和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组织,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面对亲人离世的情绪。
他们可以提供一些专业建议和指导,让青少年在悲伤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出路。
最后,青少年需要学会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
亲人的离开是不可逆转的,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不愿意而改变。
因此,青少年需要学会接受这个现实,并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来适应这个变化。
然后,他们需要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继续他们的生活。
他们可以为亲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并以积极的方式纪念他们。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渡过悲伤的时刻,还可以为他们的未来带来勇气和动力。
在青少年面对亲人离世的悲伤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让他们自行跳过这一阶段,而是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如何帮助青少年应对亲友离世
如何帮助青少年应对亲友离世亲友离世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痛苦和困惑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
在他们生命中的这个阶段,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生死和丧失的含义,也没有足够的情绪调节能力来处理这样的损失。
因此,作为大人和辅导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应对亲友离世的困境。
接下来,我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应对亲友离世。
首先,我们应该给予青少年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当青少年面临亲友离世时,他们可能会经历许多不同的情绪,如悲伤、愤怒、失落和无助。
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反应,我们不应该试图阻止他们或贬低他们。
相反,我们应该表达我们的理解和同情,并鼓励他们通过谈话、倾诉或其他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依赖。
其次,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生死和丧失的含义。
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亲友离世可能是他们第一次面对生命的终结。
因此,他们可能会有很多关于死亡和丧失的问题。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并尽力回答他们的问题,以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过程。
我们可以使用适合他们年龄和发展水平的方式,如阅读相关的书籍、观看相关的电影或与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第三,我们可以鼓励青少年参与纪念和悼念活动。
对于很多人来说,纪念亲友离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爱意。
同样地,对于青少年来说,参与纪念和悼念活动可以成为他们应对悲伤和失落的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邀请他们参加葬礼、纪念活动或者自己组织一些纪念逝者的仪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回忆,例如写信、绘画、唱歌或者制作纪念品等等。
此外,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支持网络。
经历亲友离世是非常艰难的,但我们要让青少年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可以倾诉和分享的人,如亲密的朋友、老师、辅导员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这些支持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安慰和指导,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关于死亡教育主题的演讲
关于死亡教育主题的演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很荣幸能够在此向大家发表关于死亡教育的演讲。
首先,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生的一个重要话题——死亡。
它是永恒的,它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是不可逃避的。
然而,社会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理解,却存在很多偏见和误解。
因此,我希望通过这次演讲,向大家展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死亡,并培养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源于我们对死亡的陌生感和未知感。
当我们了解并接触到死亡的真实情况时,我们就能够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因此,死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向大家传递正确的死亡信息,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死亡,从而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其次,死亡教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生的意义。
生命有限,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充实有意义地度过我们有限的时间。
当我们认识到死亡的存在时,我们更能够珍惜人生、活在当下,并抓住每一个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换言之,死亡教育可以激励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另外,死亡教育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亲人的离世。
失去亲人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而丧亲之痛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心理创伤。
然而,通过死亡教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种丧亲之痛,从而更好地面对和处理亲人的离世。
同时,死亡教育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亲人交流,提前做好遗言和遗产安排,减轻亲人离世后的后顾之忧。
此外,死亡教育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自己的离世。
虽然离世是无法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规划我们的离世,比如做好遗嘱、安排好葬礼,以及对亲人的财产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分配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离世时家人的负担,也能够保障我们在离世后的遗产和遗愿的实现。
因此,死亡教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离世事宜,使离世不再成为一种隐忧。
最后,让我们谈谈如何在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死亡教育。
试论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试论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原则与策略作者:龙晓虹梁精泉黄鹏潘敏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1年第05期【摘要】本文阐述青少年死亡教育开展的基本原则,指出面向青少年的死亡教育有别于医护专业人士的死亡教育,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认知、体验与实作相结合原则,自助、他助与援助结合原则,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力原则,干预、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和面向全体与关照特殊相结合原则;采用主动教育、循序渐进、体验先行、结合困境教育等策略,才能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与自主建构生命的目的。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困境教育死亡教育并非指向死亡,而是通过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关注生命,审视人生,促进自身价值的构建。
死亡教育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列入教育大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但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却是短板甚至空白。
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虽然对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单调,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与学习实践;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缺乏社会基础,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因而探寻有针对性的教育准则与策略方法成为有效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关键问题。
一、青少年死亡教育开展的基本原则死亡是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死亡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个体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的质量。
中国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死亡多采取回避、隐讳或敷衍的态度,导致部分青少年不但对死亡的认识是错误的,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也是曲解的,因而生死观偏激、畸形,漠视生命现象突出,校园霸凌、伤害他人、残害生命及至自杀时有发生。
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研究与实践发现,青少年死亡教育开展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出于不同的目的,死亡被神秘化、被恐怖化、被政治化、被游戏化甚至被美化,以致不少青少年受误导曲解生命,对死亡的认识模糊、片面、偏激甚至畸形。
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青少年自杀现象的严重性青少年自杀现象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冲击。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近一百万名青少年因各种原因自杀,自杀已成为导致15至2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家庭问题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扰,导致了自杀现象的频繁发生。
青少年是一个特别脆弱的群体,他们往往缺乏适当的心理调节和支持,无法有效面对各种挑战和困扰,从而选择用自杀来解决问题。
青少年自杀不仅给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悲痛,也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加强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认识和重视,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研究背景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青少年自杀的现象逐渐增多,使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对策。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未来。
了解青少年自杀现象的背景和原因,制定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学校,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在家庭,可能存在着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矛盾;在心理层面,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还有网络暴力和虚拟社交的影响,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的内容为2000字。
2. 正文2.1 社会压力和学业压力青少年自杀现象中,社会压力和学业压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巨大压力。
学业压力是青少年自杀的其中一个主要导火索。
大学生死亡观调查
大学生死亡观调查发表时间:2019-12-27T15:43:34.3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王汶涛李顺翟梓清[导读] 死亡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不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已经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青少年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
《大学生自杀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自杀是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大学生自杀率是一般同龄人的2-4倍。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的1月到2011年的5月,中国有86名大学生自杀。
针对(西华大学,四川成都 610039)一、调查背景死亡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不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已经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青少年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
《大学生自杀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自杀是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大学生自杀率是一般同龄人的2-4倍。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的1月到2011年的5月,中国有86名大学生自杀。
针对大学生屡见不鲜的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实,死亡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在2019年11月11日至2019年11月14日期间,采用问卷法对50名2017级现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由13个问题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对死亡教育的了解程度(2)认为死亡教育的意义(3)是否希望接受死亡教育。
最终回收问卷50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
对象在填写问卷时均表示同意及理解问题。
三、数据分析(一)对死亡教育的了解程度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或对死亡教育的了解程度很低,在家里家长也很少会谈及死亡相关的话题,说明在我们国家,死亡教育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相对比较匮乏。
关于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之生死哲学的思考
关于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之生死哲学的思考.txt9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关于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之生死哲学的思考兼及生命教育的性质、内容与方法来源:郑晓江--------------------------------------------------------------------------------出处:校长室,计音组发布日期:2006-12-6 发布人:韩良审核人:韩良中小学的“班集体”是青少年家庭之外的又一个学习、生活、交友的场所,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训练基地,本质上应该成为青少年们的家园和乐园。
一般而言,危害这个家园或乐园最大者可以举出二个:一是青少年自杀、自残与伤人;二是少男少女们由交往而产生恋情,若处理不好导致的种种问题。
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着的,男女恋情处理不好,常常引发斗殴(主要为男生),甚至自杀(女生或男女双方)。
根据世界各国、台湾地区及大陆几个已开展生命教育的省份的经验,生命教育中最大的难题相应的也是二个:一是青少年生死观的教育;二是青少年的性教育。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用生死哲学的视野和方法来观察、剖析、思考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问题,并由此引申出生命教育究竟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提供那些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以让青少年远避危险,在班集体中获得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让天下的家庭更和睦,使学校与社会更和谐。
不过,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到,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是一个历史性及世界性的问题,而尤以现代社会为甚。
所以,教育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广大教师对产生在我们身边的青少年自杀及杀人现象也不必沉积太大的心理负荷。
比如自杀问题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却并非社会的阴暗面。
因为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自杀现象,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也还是一些发达国家。
中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研究中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研究--------08法学林芳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张张天真的面孔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禁感慨,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
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应该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自杀的现象如此普遍,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青少年放弃了自己花朵一样的生命呢?一、青少年自杀的概念自杀(suicide)是指自愿地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一般可将之分类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
青少年自杀是指青少年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身生命的行为。
近年来,成人自杀率有所下降,而青少年自杀率则逐年上升,青少年自杀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青少年自杀情况的现状自杀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悲剧现象,全球每年有数以十万、百万计的人死于自杀。
联合国早在十几年前的文件中就曾对自杀状况给予过精辟的阐述:“自杀是一个全球性的悲剧,每年至少有500,000 人死于自杀,然而由于自杀在所有国家严重地漏报,所以实际上的数字肯定更高,估计高达120 万。
自杀不仅是北半球高度工业化、富有国家的一大问题,也是南北两个半球共同的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自杀可发生在所有年龄和所有阶层。
虽然国际上自杀的变异很大,过去数十年全球的情况表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青年人,尽管老年人保持最高。
这种发展变化的一种后果是,目前的大多数国家,自杀已是所有致死的十大原因之一,而且在青年人中是进入前三位的死因。
”(一)自杀率根据对中国卫生部近十年数据分析发现,自杀是中国全人口死亡的第五大死因。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显示:自杀是我国15-34岁人群的头号杀手。
由这个报告我们可以得知,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一大原因。
能够反映这一现象和趋势的是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事件。
论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论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必要性论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必要性死亡教育,也叫死生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死生教育的研究,把死亡当作一个生命问题、存在问题思考和处理。
死生教育是其传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早已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全面推开。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从死亡教育发展至今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会走进课堂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成为孤儿的感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中小学校也有相关课程;而在内地,死亡教育则表现为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上的全面缺失。
一、我国现行教育中死亡教育缺失现状(一)中国社会生活避谈死亡中国的孩子难以在社会生活中正面地接受死亡教育。
国人重丧葬,却讳言死,对死亡下意识地回避,邻居有丧事时,人们都会关严门窗,避之大吉;大人们则教育小孩见到有人出殡要绕路走;在日常生活中,忌"四"、喜"八",赠礼讲究成双成对。
如果性是年轻人都不敢公然谈及的话题,那么死亡二字,更是男女老幼皆忌而不言,.2007年CCTV播出了纪录片《濒死体验》,2012年《死亡笔记》电视剧受到广大青少年追捧,网络上各类关于死亡的记录和恐怖片广泛传播......这些以死亡主题吸引观众的影片一定程度地引起大家对死亡的思考,但是缺少正确的引导,更可能引发青少年恐慌。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回避死亡教育在中国家庭教育中,人们不止不主动谈论死亡这一话题,甚至当家里有亲人离世,人们也会尽量隐瞒和保护孩子,不让孩子接触"死亡",一是防止他们焦虑、恐惧和不安,二是受到传统死亡观念的影响,三是因为自身缺乏正确的死亡观。
于是在一个家庭必须共同面对死亡时,众人都表现出过度的悲伤、惶恐、焦虑甚至逃避。
青少年生命态度量表
青少年生命态度量表青少年生命态度量表是一种常用于评估青少年生命态度的工具。
这个工具可以测量青少年对生命的看法,比如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认识、对社会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死亡的接受程度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和情感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生命态度量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生命态度、社会生命态度、生命信仰、生命控制权、生命价值感和生命幸福感。
其中,自我生命态度反映了青少年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的认知,包括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生命态度则反映了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包括对社会公正和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等。
生命信仰是指青少年对生命意义、死亡和来世等问题的信仰和看法。
生命控制权反映了青少年对自己生命的控制和支配能力的感知。
生命价值感是指青少年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包括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意义的体会。
生命幸福感反映了青少年对自己生命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认知。
使用青少年生命态度量表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命态度,找到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此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场合中,适当地使用青少年生命态度量表也可以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研究和制定更科学的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总之,青少年生命态度量表是一种有益于评估和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具。
对于青少年来说,了解自己的生命态度有助于提升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生命控制能力。
对于社会各界来说,了解青少年的生命态度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制定更科学的教育和干预计划,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的问卷调查——药专(1)调查小组:黄毫彬洪烁1.您的性别:[单选题]
男女
2.您的年龄:[单选题]
18~24 25~31 32~38
3.您家庭的人均收入是?[单选题]
1500以下1500—3000 3000—10000
10000以上
4.你是否关注有关死亡的新闻报告?[单选题]
不会,太血腥,不愿关注!看到就关注一下,不会刻意去关注
关注不感兴趣
其他
5.您身边的人对死亡的态度?[单选题]
很害怕不害怕有些很怕,有些觉得没什么
没关注
其他
6.您是否害怕死亡?[单选题]
怕不怕
以前怕,现在不怕
7.当您面对困难时,您会?[单选题]
尽全力去克服它,无论成功与否不去面对它,期待它自动消失
无法面对,无法忍受
8.您目前的生活的压力来源于那些?[多选题
]
事业
学业
人际关系
感情状况
其他
无压力!
9.您对于您未来的人生有没有计划?[单选题]
有,很详细有,略微想过!
没有,走一步算一步!
10.您对于死亡后的事情感不感兴趣?[单选题]
感兴趣不感兴趣
没想过
11.您计划的人生理想有没有在一步步地实现?[单选题]
○有,一切朝着目标发展○没有,计划的跟不上变化12.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您对此的看法是?[单选题]
同意有点同意
不同意
13.你对死神的态度?[单选题]
敬而远之觉得没什么,不畏惧
很害怕
14.您觉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死亡?[单选题]
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轻生
应不顾一切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顾自己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