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对死亡的态度

合集下载

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

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

一、对于死亡的反应

人们对于死亡的原始反应就是恐惧. 即便在今天这样文明的时代,人类仍然害怕面对死亡. 死亡是未知的.当然也没有人死过并且回来告诉我们死亡到底是怎样的. 人类生来就害怕他无法理解和无法控制的事情.有一种叫濒临死亡的体验其实也不是真正的死亡体验.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正的死亡到底是如何,所以我们也无法真正的理解它.因此我们从未停止对于死亡的恐惧.

大多数我们对于死亡的回应是回避。死亡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 当死亡必须讨论的时候,它往往被一些术语替代.在私下谈话的时候,死亡话题的讨论往往让人觉得不舒服.在谈论死亡的时候,说起 “谁谁走了” 比说 “有一天我也会死”要容易得多.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 很多人都已经写过关于死亡和濒临死亡. 常常会让人感觉到每个人只要经历过死亡的伤痛都写了一本书关于死亡.

然而每一个人的死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如此也让这些素材很难被用作其它人失去亲人伤痛的教材。实际上有一些忠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每个人必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治疗他们自己的伤痛。

二、痛苦周期

Elisabeth Kubler-Ross 博士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她在1960年研究疑难杂症晚期病人时发现每个病人都要经过一个痛苦周期。这项研究成果也在心理学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第一个反应是震惊。病人对听到“死亡宣判的”的普遍第一个反应是“不可能”。

第二个阶段病人开始拒绝这个事实。常常会听到“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这样的陈述。

第三个阶段就是气愤。这种气氛往往是针对上帝、大自然、老天爷或者运气等。这个时候家属要理解,因为这个时候的愤怒也往往会因为某一问题发泄在家属身上。

从《挪威的森林》管窥日本战后青年的生死观

从《挪威的森林》管窥日本战后青年的生死观

2013年11月

November ,

2013

University Education

[收稿时间]2013-07-03

[作者简介]王玉芬(1987-),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摘

要]本论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作品中直子、绿子、渡边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分析,得出他们共通的生存意识,并进一步通

过对战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这一时代背景的分析,研究探索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根源对日本年轻人生存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战后日本年轻人“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这种尊生贵死的生死观。

[关键词]战后青少年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2-0122-02

村上春树,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评论家。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对战后日本青年青春生活的哀叹之作,充满了孤寂、冷漠、虚无,也布满了挣扎与恐慌。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大都经历了人生的困惑,都在生与死之间进行了抉择。

一、时代背景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以学生运动为时代背景,巧妙地描写了主人公渡边、直子、绿子以及围绕在渡边周围的社会青年在青春期的生存状态、感情生活以及思想波动。日本社会也进入向“后工业时期”的转型期,

经济迅速复苏,物质和战前相比极大繁荣,人们思想观

念变化剧烈,意识呈现多元化,社会各层面均受到西方社会的冲击,造成社会青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参与意识在“冷漠”与“激进”之间的两极化运动。特殊的时期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青年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而独特的人生观又影响着他们对生死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生死观。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中的死亡视角

—如何面对死亡教育

慈溪市碧海学校李珊

摘要: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近年来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或伤害事件日益增多,且年龄层日益低龄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呼吁:我国应开展死亡教育。但死亡教育的开展却存在许多种问题,与学生关系密切、责任重大的班主任应该挑起这份重任,传达给学生科学且恰如其分的死亡教育内容。

关键字:死亡教育,内容,问题,班主任

一、死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曾指出,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以及人文的教育。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在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之后,其知识技能能够对社会有益,而不是用来戕害社会的工具。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学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能够体悟身为人类的意义与价值,重视生死大事,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也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是以能够化为更积极正向的行动,认真生活,阐扬生命的光与热,活得尊严。

所谓死亡教育,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所进行的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死亡教育包括对死亡的忌讳、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其预防、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等内容。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引导人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培养人们面对死亡时需要的种种应对技能,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人们珍惜生命、勇于面对死亡,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生命以价值的教育。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

亟需大力普及死亡教育

摘要:生是什么?死是什么?这些不经意的问题,如今不能再不“经意”了。校园频现的花季少年自杀现象已经引起我们多少次心灵的震撼。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他们从教育中理解了生、理解了死吗?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功利思想浓重,它在客观上更多是在培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导致学生在有关生命意义的问题上总是处在朦胧状态。

关键词:死亡教育;生死观

我国开展系统的死亡教育仍是一块处女地, 至今还没有一部权威性的死亡学著作。不少人之所以对死亡有恐惧、神秘感, 主要是对死亡知识缺乏了解。人们头脑中的死亡概念大都停留在“人死后, 魂还在, 今世的恩,来世也会报答”等上辈人流传下来的意念中, 且根深蒂固。封建余素的影响, 导致一部分人对死亡世界的猜想、模仿, 甚至达到顶礼膜拜的地步。一旦遭遇天灾人祸或发生有悖常理的现象时, 便把希望寄托在烧香拜佛上,祈求上苍的保佑。为了寻求这种“保护” , 他们甚至不惜以人间“悲剧”为代价。有些党政领导干部竟然也迷失方向, 大搞封建迷信活动, 其影响相当恶劣。且不说见诸报端的企业搬家请巫婆, 选址盖房要风水先生一类奇闻, 佛堂竟然也能建在某个烈士陵园内。

曾听到这么二句话:人无论高低贵贱, 最后都会集中到一处—殡仪馆。近年来, 国家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发展殡葬事业。各地殡仪馆建设得犹如花园一般, 从事殡葬行业的职工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有大幅改善提高。但是, 我们不得不苦涩地面对这样的现

实所有的殡仪馆只有建在荒郊才不会激起周围居民的公愤, 从事殡葬工作的职工忍受着巨大的社会、家庭的压力。我们的报刊杂志对殡葬这一特殊的行业报导甚少, 有关死亡的科普书籍更是少得可怜, 倒是大量的八卦风水充斥着大街小巷的书摊。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 又如何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 并进而对这一行业的理解与支持呢?带着虔诚的心态因袭古老的传统, 怀着敬畏的心情聆听老辈人神秘的传说, 面对现实的死亡是那样的陌生, 所有的这一切让人们怎能不“偏见”呢?

跳楼自杀是什么心理导致的

跳楼自杀是什么心理导致的

跳楼自杀是什么心理导致的

社会上跳楼(跳河、挑江等)事件偶有发生,多是一些比较特殊的群体,受到一些打击而选择轻生。一般人对于这类的自杀行为已经看得有些麻木了,多是不解或唏嘘一笑而过。那么跳楼自杀是什么心理导致的?

(l)矛盾心态。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必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

(2)偏差认知。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念,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偏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

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访径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5)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如何珍爱生命

如何珍爱生命

龙山县第一小学彭道双

各位老师:大家好!

珍爱生命教育是指传授给学生生命的(孕育、发展和消亡)知识,提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注(了解、珍惜和尊重),理解生命现象,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因为死亡教育是珍爱生命教育的核心,在我国又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所以我想以死亡教育作为切入点,谈谈应该如何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刚才我们看了一段关于死亡教育的动画短片和讨论视频。在上述案例中,为了让孩子们坦诚面对死亡事实,正确认识死亡,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班主任以一种真诚的心态,抓住教育的契机,运用教育的智慧,科学地、直接地传授死亡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施死亡教育,也就是珍爱生命教育的成功案例。

那么,案例究竟有哪些成功之处呢?

首先,是老师善于利用身边鲜活的教育资源。

班级里有学生身患绝症即将死亡,很多老师可能会因为忌讳而回避,甚至会向其他同学隐瞒这一事实。而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回避陈神全即将因病死亡的事实,而是抓住了这一令人心痛的教育契机,对全班同学,包括学生家长进行了一次(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死亡体验教育。这样做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其次,是老师敢于直面死亡事实。老师直截了当地把陈神全同学的病情真相告诉全班学生和家长,组织大家看望他、关爱他,参加他的送别仪式,让学生现场感受生命的脆弱,体会生命死亡给家人、亲戚和朋友带来的伤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最后,是老师在进行死亡教育的同时,把死亡教育作为了情感教育的一个部分。比如对陈神全进行恐惧心理疏导,为他举行13岁生日会等等,让他能够更加坦然的面对死神,提升了他临终的生命质量。这就不仅仅只是同情和惋惜,更是对他的关爱和尊重。再如对全班学生失去朋友后的悲伤心理进行辅导,使他们更快地度过悲伤期,重新面对正常的生活。老师的这一系列做法,就不只是一次死亡知识的传授,而是让生者和死者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

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

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

摘 要 :本研究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 ,以 2 、4 、6 、8 、11 年级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使用造句和补充句子的方式 考察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及体验 。结果表明 :1) 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发展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模糊不 清 、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 、感悟哲理的一个渐次深入的过程 ;2) 儿童对生命过程的体验总体上是 积极的 ,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体验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3) 儿童对死亡的心理体验以恐惧和悲伤为主 ;但随着年级的升 高 ,儿童对死亡体验哲理性和迷茫的逐渐增多 。 关键词 :生命认知 ; 生命体验 ; 死亡认知 ; 死亡体验
另一研究视角是探讨死亡引发的悲伤情绪对个 体的影响 。这一类研究主要以青少年为对象 。一些 研究者发现 ,父亲或母亲的死亡会破坏青少年自我 同一性形成过程 。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 ,如果父亲
3 基金项目 :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 (S30401) 资助. 通讯作者 :李丹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E2mail : lidan501 @126. com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 ,皮亚杰[1] 最初以 4~10 岁 的儿童为被试 ,研究儿童生命概念的发展 ,并将儿童 对生命概念的认识划分为 5 个阶段 :阶段 0 ,没有生 命概念 ,儿童不能区分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 物体 ;阶段 1 ,活动性阶段 ,儿童把活动的物体认为 是有生命的 ;阶段 2 ,运动性阶段 ,儿童把运动的物 体看成是有生命的 ;阶段 3 ,自主运动阶段 ,儿童把 能自主运动的物体看作是有生命的 ;阶段 4 ,成人概 念阶段 ,具备了成熟的生命概念 。Carandang (1979) 、 Perrin (1981) 和 Redpath (1984) 分别对儿童病因认知 的发展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儿童对病因的认知发展 呈现不连续的阶段性[1] 。Nagy[2] 用实验研究推断出

有关生命的作文素材

有关生命的作文素材

有关生命的作文素材 

生命教育:全社会的必修课

作者/湖北司念鉴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应心存敬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过度强调升学和考试,当生命的意义被异化为分数的奴隶时,其人格、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都被忽视,从而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自杀的消息,时见报端。对此,学校、家庭、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生命教育应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

热点

2013年11月26日,重庆10岁女孩李某在电梯内殴打一岁半婴儿,并将其带到家中继续殴打,致使男婴坠楼;12月3日,14岁的男孩刘某用绳子将8岁的女孩周小妍勒死在公厕的便池里。短短一周时间,这两起悲剧,牵动公众的神经,两朵含苞未放的花朵,悄无声息地凋零,摧残他们的竟然也是孩子。 10多岁的孩子,心里有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恐怕没有,至少有一部分孩子心中没有。否则,也不会接二连三地发生未成年人伤害未成年人或婴儿的悲剧。父母也曾经常叮嘱孩子:过马路左右看、不触摸裸露的电线、不去深水区游泳……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孩子入了学,到了学校,系统的生命教育就成了奢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孩子对生命的认知和热爱,这是孩子健全人格的一部分,也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在我国生命教育体系是一个普遍的短板。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美国学生入学第一课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权利,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珍惜自己的生命,并对其他生命葆有平等的同情和敬畏。瑞典学生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就会给他们讲人是怎么出生的,从而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生命,同时被告知一个人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在日本,生命教育被称为“余裕教育”,其核心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

近十年儿童死亡认知研究综述

近十年儿童死亡认知研究综述

近十年儿童死亡认知研究综述

摘要:近十年来,儿童死亡认知的研究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倾心。本文从死亡概念,儿童死亡认知特征,研究儿童死亡的现状,儿童死亡认知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儿童死亡认知进行综合评述。并在目前最新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儿童死亡认知研究的最新研究方向。

关键词:儿童;死亡认知;研究方向

一、引言

“死”与“生”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有生无死,不是生命的本质;只死不生,不是生命的全部。生死一直伴随着生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生死的思考也丰富了人类精神发育。

随着生命教育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的进行,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也无可避免的要进入我们教育的视野和实践空间中。而相对于儿童,死亡毕竟不是很遥远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儿童在听见“死亡”信息时,会产生难过,害怕、不舒服、担心的情绪。”对儿童死亡认知的教育,更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怎样更好地了解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程度,研究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规律,可以更好的进行死亡教育,减轻儿童对死亡的不快,甚至恐惧的心理程度。对死亡的认知教育,是对儿童认知水平的提升,更是促进儿童思考生命和加速其社会性的有效方式。从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认识,死亡认知的清晰化可以更好为那些家庭遭受不幸变故的儿童更好的走出

心理困境,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美好的生活。

二、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知

对于死亡的概念,国内学者,张向葵认为死亡是指生命的终结,是新陈代谢的停滞。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必然要涉及一下五个概念:“(brend和speece.1993,corr.1995):universality(死亡的普遍性即人都有一死)”,irreversibility(死亡的不可逆性,即一旦死亡就无法复生),non-functionality(躯体功能失效性,即身体器官停止一切活动),causality(死亡诱发性,即因为什么而导致死亡)和non-corporeal continuation(非实体状态的延续,即躯体死亡后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也就是生者和死者的情感联系等)。”

青少年儿童意外死亡或不珍惜生命的案例

青少年儿童意外死亡或不珍惜生命的案例

青少年儿童意外死亡或不珍惜生命的案例

近日,家住xx省xx市xx区xx镇xx村的村民吴xx给打来求助电话,说今年11月他14岁的儿子在村口的水渠里不慎溺亡,他认为,造成此次事故的罪魁祸首是村里的水渠从建成到现在一直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

画面中伤心欲绝的夫妻,是xx市xx区xx镇xx村的村民,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被11月16日晚上8点左右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所打破。

吴xx说,他的儿子吴xx今年14岁,就读初二年级。事发当天晚上,儿子出了门,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

一直等到第二天,也没找到儿子,吴xx立即报警,并向老师和同学打听孩子的下落,也四处发起了寻人启事,呼吁村里人帮忙寻找,但100多号人寻找了一夜,也没有孩子的消息。

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命丧水渠,让一家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为了让孩子的父母不再遭受更大的刺激,亲属们没有让吴xx夫妇看到孩子的尸身。

吴xx告诉xx,他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与自身疏于对孩子监管脱不开关系,但他认为,水渠没有安全防护措施,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随后,xx从吴xx家步行到了贯穿xx村的灌溉水渠,花费约10分钟

时间。在现场记者看到,水渠的水面宽约1米,水深约4米至5米,几乎与水渠表面持平,水流比较湍急,但水渠两边没有任何的安全防护设施,也没有警示标志。xx村的村委会主任告诉xx,这条水渠修成至今发生过不少溺亡事件。

镇长告诉记者,xx村的水渠所属单位名为xxxx水电有限公司,是一家私人企业,当记者来到水电站后,负责人称他们的防护措施是按照国家标准设立的。

儿童对死亡的理解与应对

儿童对死亡的理解与应对

儿童对死亡的理解与应对

在一个人一生中,面对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对于儿童来说,

理解和应对死亡是一个特别艰难的任务。他们通常缺乏经验和适当的

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他们的心智发展还没有成熟到能够理解生命周期

的概念。因此,家长和教育者的角色就变得至关重要,他们需要为儿

童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死亡并应对这一现实。

首先,儿童理解死亡的过程是渐进的。在幼儿阶段,他们可能对死

亡没有明确的概念,认为死亡是可逆转的,类似于玩耍时候的暂时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接触到死亡的现象,比如宠物的

去世或是家庭成员的离去,这时他们会开始产生质疑和好奇心。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提供恰当的信息和解释,帮助他们逐渐理解死亡的概念,并认识到它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其次,儿童需要得到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来应对死亡。当儿童面对亲

人离世或其他死亡事件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害怕和沮丧。家长

和教育者应该及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倾听他们的感受,并提供

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要向他们传达死亡是

自然现象的信息,而且人们都会面临死亡,这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这样可以帮助儿童接受死亡,并逐渐恢复情绪平衡。

此外,借助适当的书籍、绘本和绘画等媒体,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

理解死亡。通过阅读和欣赏相关的故事和艺术作品,儿童可以从中获

得情感共鸣和启发,以及与自己的经历进行联系和对话。这不仅帮助

他们理解死亡的概念,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促进情

感的发展和应对能力的提升。

最后,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可以为学生

青少年自杀心理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青少年自杀心理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青少年自杀心理的

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徐中收

(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永康321300)

[摘要]青少年自杀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导致个人自杀的原因,往往与心理因素、外界压力和精神疾病有关。应采取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和强有力的社会心理干预,如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家庭转变人才观,加强青少年情感教育;社会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和筛查,设立生命热线电话,倡导开展“绿色网吧”活动等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自杀心理;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06)01-0060-03

自杀,这一非常沉重的话题,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即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自杀未遂者。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年龄呈明显的低龄化。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因此,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一般规律,有助于“对症下药”,降低自杀率。

导致个人自杀的原因,往往不是某单一因素的简单作用,而是诸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精神疾病者自杀除外)。某一因素是否起作用以及作用大小,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处于何种状况或何种水平。另外,分析研究青少年自杀现象,必须将其放在他所生活的社会现实环境(学校生活、学业压力、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以及家庭生活、家长教育方式等)中来考察。当然并不否认自杀学生的个人因素、人格特质、身体状况、神经系统类型以及他与同龄人不同的生活状况等。

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与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与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与心理辅导方法如今的社会发展快速,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与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对于青少年来说,死亡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与成年人截然不同。因此,为了帮助青少年有效地应对死亡的恐惧,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原因,以及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原因

1. 年龄认知差异:青少年在认知和理解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可能没有成熟的理解关于生与死的过程,无法准确评估死亡的意义和影响。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于塑造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通常会受到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的言论和信息的影响,这可能加重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3. 生活经历:某些青少年可能经历过亲人的死亡,这种经历往往会引起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他们还可能受到朋友或同龄人死亡事件的影响。

二、心理辅导方法

1. 建立信任:心理辅导师应该与青少年建立起信任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情绪,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尊重。这样能够为他们打开心灵的大门,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死亡的问题。

2. 提供安全环境:在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

宽容、无压力的环境,鼓励青少年主动分享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疑虑。同时,辅导师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确保青少年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

的情感。

3. 教授正面的应对策略:心理辅导师可以向青少年介绍一些正面的

应对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死亡的恐惧。例如,培养积极的生活

态度、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社交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等。

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死亡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

厦门市教育局日前作出决定,将生命教育列入课堂教学:整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两周安排1课时生命教育课程,并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确保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儿童非正常死亡率,如其中的自杀率不断增高的今天,生命教育的确应成为儿童的人生必修课.

“未知生,焉知死。”对现在的孩子而言,他们所缺少的,正是对生命本身的深刻认识,对死亡本身的深刻感知.而如果孩子不认识、不理解生命本身的价值,所谓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载体和前提;进而,在压力与挫折面前,就难以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不怕死”。

然而,这种“不怕死”的态度,却往往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青少年自杀问题日益严重,正在演变成沉重的“教育门".去年5月4日,重庆市4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才脱离险境.起因是一个孩子心情不好想自杀,三个好朋友就决定和他一起服毒.这类集体自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去年12月,广东东莞、云南晋宁更先后发生小学生用红领巾自杀事件,一时震动全国教育界。

为什么?追根溯源,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教师共同忽视了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热爱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既让孩子认识什么叫生,以及自由的生、幸福的生,又让孩子认识什么叫死,以及无意义的死、无价值的死。只有对生与死的认识足够深刻,孩子才能直面压力,并在此过程中学会敬畏生命。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长跑性质的历练,而不是短跑性质的竞赛,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灿烂.

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与处理方式

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与处理方式

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与处理方式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儿童对死亡的认知与处理方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死亡是一个令人困惑和难以理解的概念。他们常常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来理解和应对这个话题。本文将探讨儿童对死亡的认知过程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处理方式。

儿童最初对死亡的认知往往是模糊和笼统的。他们可能会有一些简单的观念,比如“死亡就是永远离开了”,但他们缺乏对死亡真正意义的深入理解。这种认知模糊的阶段通常出现在幼儿时期,随着他们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对死亡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死亡的认知通常会从抽象思维逐渐转向具体思维。他们开始理解“死亡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慢慢开始产生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源于对死亡无法理解的焦虑感,也可能是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例如,一些文化传统中对死亡的描述可能会给予儿童更多的恐惧感。

对于儿童来说,处理死亡的方式通常是个人化的。每个孩子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面对死亡。有些儿童可能会选择逃避这个话题,他们可能会回避对于死亡的谈论或者避免接触与死亡相关的事物。这种逃避是一种常见的应对机制,帮助他们缓解对死亡的恐惧。

另一些儿童可能会尝试与死亡做出更直接的对抗。他们可能会提出问题,试图理解死亡的本质和意义。家长和教育者在这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提供关于死亡的积极和真实的信息,回答儿童的问题,并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正确的观念。

此外,参与纪念死去的人也是一种儿童处理死亡的方式。通过纪念

活动,儿童可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为自己和亲人悲

死亡教育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死亡教育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死亡教育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13页
怎样对待死亡?
死亡教育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14页
怎样对待死亡?
死亡教育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15页
“嗨,妈妈!你在做什么?”苏 西问。
“我正在为隔壁史密斯太太烘 一盘东西。”她母亲说。
“为何?”6岁苏西问。 “因为史密斯太太很忧伤,她 失去了女儿,心都碎了,我们必须 照料她一会儿。” “为何,妈妈?”
死亡教育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27页
笔和纸都准备好,总统认真地写下那个 年轻士兵能说出话:
我最亲爱妈妈:
在我推行我义务时,我负了重伤,恐 怕我不可能再回到您身边,请不要为我悲 伤,代我吻一下玛丽和约翰。上帝保佑您 和父亲。
士兵虚弱得不能再继续说下去,所以 林肯代他签了名,又加上一句:“亚伯拉 罕·林肯为您儿子代笔”。
死亡教育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20页
青少年对待死亡及濒死态度:
有旺盛生命力,他们不会想到死亡, 况且死亡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
成人和老年人对死亡及濒死态度:
视死亡为生命最终过程,但在成年 后期对死亡看法是:失去最终知觉, 即个人精神生活全然结果。
死亡教育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21页
不一样人群对死亡不一样反应
死亡教育医学知识专家讲座
第9页
当你把他美好属性放在天平另 一端,和那些把收音机开得震耳欲 聋、发型梳得奇形怪状、把脏袜子 扔在床上等激怒你坏习惯比较时, 你会发觉,那些让人生气坏习惯是 多么微不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的问卷调查——药专(1)调查小组:黄毫彬洪烁1.您的性别:[单选题]

男女

2.您的年龄:[单选题]

18~24 25~31 32~38

3.您家庭的人均收入是?[单选题]

1500以下1500—3000 3000—10000

10000以上

4.你是否关注有关死亡的新闻报告?[单选题]

不会,太血腥,不愿关注!看到就关注一下,不会刻意去关注

关注不感兴趣

其他

5.您身边的人对死亡的态度?[单选题]

很害怕不害怕有些很怕,有些觉得没什么

没关注

其他

6.您是否害怕死亡?[单选题]

怕不怕

以前怕,现在不怕

7.当您面对困难时,您会?[单选题]

尽全力去克服它,无论成功与否不去面对它,期待它自动消失

无法面对,无法忍受

8.您目前的生活的压力来源于那些?[多选题

]

事业

学业

人际关系

感情状况

其他

无压力!

9.您对于您未来的人生有没有计划?[单选题]

有,很详细有,略微想过!

没有,走一步算一步!

10.您对于死亡后的事情感不感兴趣?[单选题]

感兴趣不感兴趣

没想过

11.您计划的人生理想有没有在一步步地实现?[单选题]

○有,一切朝着目标发展○没有,计划的跟不上变化12.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您对此的看法是?[单选题]

同意有点同意

不同意

13.你对死神的态度?[单选题]

敬而远之觉得没什么,不畏惧

很害怕

14.您觉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死亡?[单选题]

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轻生

应不顾一切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顾自己伸出援助之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