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是其核心。在社会发展中,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在我们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实践认识反映论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推动力;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映: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实践和认识,社会的发展更需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指导。本文将就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生活学习中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践和认识的含义
1.何为实践?
实践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生产活动。我们的祖先通过在自然中的摸索,从而寻找到合适的生存之法;当今世界,我们仍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寻求发展。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实践而来,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将无法认识周围的世界,便无法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改造以使其适合我们的生存和生活。因此,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推动并影响了认识的发展。
2.何为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之后对经历的总结和升华,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提炼的结果。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举例来说,在临床上,对一个病人进行全身检查(实践)后,我们基本了解了病人的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诊断(认识)。这种认识是与我们的检查结果相符的,我们检查的结果决定了诊断(摹写性);然而事实上,诊断又不完全等同于检查结果(创造性)。比如对于一个中上腹痛病人,我们对其进行检查后的结果主要为“麦氏区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肾区叩痛阴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尿常规阴性”,据此我们提出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伴局限性腹膜炎”。这一诊断是我们检查的反映,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既与检查结果相对应,又是对结果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后的升华。
然而我们的诊断,或者说认识,其正确性是有待检验的;即是说,我们从实践得来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就好比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它既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使我们能够“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同时也难免将一些错误的或者不良的讯息传递给了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随实践而发展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类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先认识世界。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因实践的特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医为了解患者的病情而提出了“望闻问切”,为减轻病人的痛苦以方便手术治疗而发明了麻沸散;而西方为降低伤口感染率而发现了青霉素,为灭菌且不破坏营养而发明了巴氏消毒法;我们的医学教育为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而采用了PBL
教学法,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和器官系统的教学模式……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也就是说,任何理论和思想都必须接受实践的考验才能判断其是否合适于当今的社会形势,才能判断其是否正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教条主义,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阶段,保证其“真理性”:这正是其优越性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中国社会所用的基础。
3.正确的认识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可能得到
(1)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离不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转变,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由感觉、知觉和表象三个方面组成的感性认识,是对实践直接、初步的认识,因其还未深入事物的本质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逐步发展的形式,将生动、直观、具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
不仅表现在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上,也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上。
无论是感性认识的产生,或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经由实践获取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也经由实践将这些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使感性认识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前已述及我们从实践得来的认识未必是正确的,其真理性必须经由实践的检验才可判定。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从精神反观物质、从思想证明存在的阶段。我们只有把已得的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才能将正确的理论予以证实并将错误的理论予以纠正。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种反复不是封闭的,也不是直线性前进的,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在这种反复中,实践和认识每进行一次循环都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上升到较高的程度。这不仅是认识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生活学习中的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对于现代医学也同样适用。作为一个医学生,在学习临床技能的时候,老师曾屡次向我们讲解正确的诊断是从哪里来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临床思维,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我们从病人的主观描述(实践)中了解其基本状况并提出诊断的假设(认识),然后据此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地问诊及相关检查(再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再认识)。这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更具伟大意义,即是因为其存在证明了从第一次飞跃中的所得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对医生而言,可以理解为,再次问诊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可以验证初步假设的正确与否,这的确意义非凡。
对于马克思主义更广泛的应用而言,我们通过实践对其进行改造,使其适应中国国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并在这种运用过程中一边摸索一边前进:这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范例之一。我们的科学也是如此。因人类进步需要而产生的各类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着,实践与认识在历史中总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
结束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性地引入了实践的观点并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