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XX11
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综述
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从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合并
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发展为年营业额超800亿,世界最具影响力100名内,海尔用
了20年完成了一次次飞跃。
上世纪80年代,许多行业的生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质量不重要,只要生产出产
品就能出厂。上任伊始的厂长的张瑞敏发现,中国市场上除了洋品牌,基本没有中国自己的
名牌。这激发了张瑞敏的品牌情节。他果断提出高质量,创名牌的战略。然而在当时的大
环境中改变质量是件艰难的工作。张瑞敏导演了著名的砸冰箱事件,以此立下自己的质量宣
言。不破不立,张瑞敏的班子从此动了真格。不久,海尔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高质量电冰箱
问世,在当时的市场上鹤立鸡群,迅速获得消费者青睐。甚至在原材料涨价失控的局面下,
海尔对产品提价,销售情况却不降反升。
依靠质量在行业洗牌中大获全胜的海尔,下一步走向了规模扩张。扩张之初一度混乱。张瑞
敏迅速调整策略,成立了海尔集团公司,使各个分厂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海尔模式统一
管理,而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统筹。下属企业各自为战,但是不能各自为政。在这种管理模
式下,海尔大踏步开始了多元化扩张之路。
经过十余年发展,海尔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轻松,外有国外品
牌的强势侵入,内有组织结构臃肿的压力。张瑞敏意识到公司进入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制定
新的发展战略。为此海尔进行了多方考察。结论是,市场份额决定企业命运,而服务水平决
定市场份额。据此,海尔提出了“服务重于利润”的战略思想,并以此制定了二次创业的核
心目标。通过一系列架构改革,采取星级服务措施和计算机化等先进手段,使海尔产品在行
业中始终处于制高点。
张瑞敏还善于于细微处捕捉需求。海尔陆续推出了针对小空间的瘦长冰箱,针对农村用电环
境的宽幅冰箱,针对夏天洗衣任务的小型洗衣机等特色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缺。
时至今日,海尔已经以907.62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
一名。成就了名副其实的传奇。
二、问题
本报告试图从需求和供应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一) 海尔集团创立名牌的行为对企业的需求曲线、价格和销售量有何影响 (二) 产品质量,
广告宣传和服务分别对消费者偏好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 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
三、分析
(一) 1984年,张瑞敏在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就已经体会到,产品质量必须
上一个台阶,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此后他与德国企业合作引进技术,试图以高起点
来弥补起步晚的劣势。但是在当时行业中普遍还是落后的生产模式,生产出什么产品就卖什
么产品。海尔引进技术,开始生产高质量冰箱,意味着比同行付出更高的成本。在1989年
间还伴随着原材料的价格波折不得不提价。然而海尔产品始终受到消费者青睐,这是为什么
呢?
我们知道,市场上存在着供求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经济学原理。用简单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在图1中,两条直线分别代表着市场上所有厂家总的供应曲线,和消费者总的需求曲线。这
两者都是以价格为纵轴,以数量为横轴。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同一种产品,当价格提高时,
生产者愿意增加供应,而消费者愿意减少购买。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二者可以达到平衡点A。
可是当海尔树立品牌思想,生产高质量冰箱的时候,这一冰箱产品已经不属于同质的产品,
而是能带给消费者更高效用的新产品。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增加,体现在图形上即为需求曲线
向右平移至D’,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同样的价格下,消费者对新的海尔冰箱需求
更大。此时仍然假设在市场条件下,供应和需求将达到新的平衡点A’。这意味着海尔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更多的产品。这是第一阶段。
虽然海尔冰箱可以卖的价格更高,但是引入新技术和采用高品质原料是带来成本上升的,尤其是在89年原材料疯狂涨价的时候。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成本上升的话,生产者的供应曲线会向左方平移。如图3所示,移至S’处。理论上说,新的供需平衡点A’’相比A’来说会是价格提高,销量减少。但是为什么海尔的销量可以不降反升呢?
需要指出的是,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随着人们逐步走出计划经济,市场还远没有一下子成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却在飞速增长。这就是说,需求曲线已经又向右方移动至D’’处,而且移动幅度较大。如图4所示。并且,当海尔做出提价调整的时候,市场正面临洗牌。许多质量不过关的冰箱厂在高成本压力下减少产量甚至关停并转,他们做出的降价行为对于当时价格弹性仍属于比较高的冰箱而言,无异于自杀。他们在市场上的份额必然转移给了海尔。这就可以解释海尔冰箱的销量奇迹。这是海尔冰箱发展的第二阶段。
故事仍未结束。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张瑞敏对外扩张,组建了集团公司,各个下属公司分工合作,形成了张瑞敏提出的“联合舰队”,做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除冰箱外,还建立了空调,洗衣机等公司。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有了集中的项目开发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质量认证中心,各个公司的生产工作受益于分工合作,平均的生产成本开始下降。这意味着供应曲线也向右移动,如图5所示。这时的海尔集团渐入佳境,可以继续在价格掌握主动,同时获得销量的增长。
(二) 产品质量,广告宣传和服务无疑都可以对消费者的偏好产生同向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产品,为的是获取效用。经济学上的效用指的是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满足,而不单单是货币价值。而好的产品质量通常意味着更加经久耐用,更加美观,具有更多功能等等。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效用。所以,产品质量的提高对消费者偏好可以造成正面影响。广告宣传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这里的广告所指应该是商业广告的范畴。在市场环境下必然存在竞争。竞争会造成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广告就是非常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通过广告宣传,可以传播商业信息,对消费者进行刺激和诱导,最终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消费者偏好本身反映的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如果通过广告进行投其所好的渲染,促使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喜爱之情和拥有欲,最终达成购买行为,那么广告毫无疑问的改变了受众的消费者偏好。服务是更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尤其是对于海尔集团的家电产品而言,通常用户购买此类产品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使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当使用中出现问题和故障时,用户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商品提供者同时提供的服务。这同样是用户对此商品享受到的效用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使消费者信赖商品,提高满意程度,也就意味着影响了消费者偏好。随着竞争的发展,服务的范畴已不仅仅是售后服务,还包括售前服务,帮助消费者了解商品,进行决策。这更加直接的影响了消费着偏好。 (三) 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核心在于产品质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不同行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前提也许略有不同,但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