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该文发表在《海淀社会科学》2011-1期)摘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拥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基础。本文在梳理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就如何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核心区建设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措施建议

正文: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机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结合本地区情况,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鼓励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科研院所的研究范围覆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绝大部分领域,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具备雄厚的研发实力,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同时区域内拥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了种种探索。核心区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我们应紧抓机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核心区建设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推进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特点的认识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新的名词,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正如OECD(1992)在研究1990年代战略性产业政策时所说的那样,概念的清晰并不是最重要的,可能也是无法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支持这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2010年2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要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等作为重点,选择其中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例如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增加研发投入,集中力量,加强攻关,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温总理的这次讲话实际上已经比较准确的概括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特点以及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

二、核心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坚持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经济总量增长、重点产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环境营造、机制体制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园区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形成一批重点产业集群

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2485亿元增至2010年的7054亿元,年均增长23%。尤其是电子信息领域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计算机设备业保持全国领先,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已成为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和一批有实力的重点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领先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两个千亿级细分产业集群。2005-2009年,核心区电子信息产业收入从1727亿元增加到3549亿元,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从4.49%上升到5.84%,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从974.8亿元增加到1963亿元,年均增长19%,2009年占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总收入的20%,计算机设备业收入从644.9亿元增加到1280.26亿元,年均增长17.2%,占我国计算机设备总收入的比重从58.26%提高到70.45%。

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高速发展,形成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2005-2009年,核心区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30%的高速增长,其中新能源产业从170.39亿元增加到478.97 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从45.16 亿元增加到129.22亿元。2009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收入305.56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收入101.43亿元,先进制造业实现收入276.21亿元。

企业发展较快,总部型特征明显。“十一五”期间,核心区企业通过并购、吸引风险投资、国内外上市等方式,得到快速发展,总部型企业特征越来越明显,正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配置资源。2009年底,核心区上市企业达到73家,年收入过亿元的企

业达到649家,10亿以上企业达到91家,较“十五”末期增加一倍。72家企业入选首批中关村“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占全市的58.54%。

2、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涌现一批创新成果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积极推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重大关键技术创新,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国际国内标准,对外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源头。

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曙光超级计算机、神舟七号、嫦娥一号、低温核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堆技术等国际领先,龙芯处理器、TD-LTE芯片、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膜生物反应器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世界同步,国内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全球第一个获准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一大批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及航天、核电站、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专利申请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加29%,2009年专利申请22850件,占北京市的48%;专利授权10697件,占北京市的42%。

截至2009年,核心区企业共主导创制了66项国际标准、590余项国家标准,闪联标准成为全球标准,TD-SCDMA成为国际电信联盟推荐的三大标准之一。

近年来,区域内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承担了涉及“核高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讯、大型飞机、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任务,承担了大量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