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国际化分析 2009.9.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城市国际化分析
1.苏州城市国际化现状
2008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01.3亿元人民币,总量居中国大陆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华东地区第二位、中国地级市第一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236元,列中国大陆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华东地区第一位。其城市国际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总的看,苏州多数指标接近甚至达到了国际化城市的基础标准,其中在吸引
国外投资、发展第二产业等指标超过了国际化城市的基础标准,但是在第三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2.苏州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及其演变
(1)苏州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1985年,苏州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享受国家对外开放的优
惠政策,产生了当时盛行的以乡镇企业为特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要
的苏南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到外资企业进入的冲击以及乡镇企业的本身问
题,导致后者竞争力急剧下降,苏州开始调整发展战略,从内向发展转
为对外开放。
●1990年前后,苏州利用其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上海,实现
外向型经济和错位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增加地区
外汇收入,扩大苏州在国际上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兴
办“三资企业”。
●20世纪90年代末,苏州再次09出口加工业,从而迅速推动苏州模式走
向成熟。为了和外向型经济模式相适应,从1998年开始,苏州进行二
次改制,一方面把乡镇企业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合资
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以解决原有乡镇企业的产权不清问题;另一方面对
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通过产权交易、改制和租赁等形式,改变国有企业
的面貌,使之参与市场竞争,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2002年前后,苏州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和自主创新规模经济的发展,苏州
模式因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苏州国际化模式的选择原因
首先,苏州位于长三角中部,与上海毗邻,既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又有广阔的大陆腹地作为支撑,具有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便于外资流入;
其次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体系发达,产业工人的素质较高。因此外资,尤其是高技术产业资本纷纷选择苏州作为国际制造业生产基地;
三是苏南模式时期就形成的强势政府的传统,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意识,并有能力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事实上,苏州经济
的迅速发展也与地方政府对两次重大发展机遇的把握和战略决策有着重大关系。
3、苏州城市国际化的基本特点
(1)城市生态——枯树生新芽
苏州是“一棵枯树上长出一些新枝”,作为一个是千年古城,如果没有现在的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开发区,就是一座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城市的规范化和制度较为完善,城市会积淀下来一些固有的规则和文化。
苏州提出的“一体两翼”,即以古城为体,工业园区和新开发区为两翼,为城市带来了生机。
(2)成长动力——自发先行
苏州主要是依靠上海的辐射作用,自己发展起来的。
苏州人抓机遇的意识特别强。一方面,苏州靠近上海,上海尤其是浦东的开放,对于整个苏州的对外开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牵引作用,苏州正是利用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位置和开放的条件。另一方面,苏州也总能在合适的时间主动寻找城市发展的机会。从国家刚刚对市场经济松口后的乡镇企业,到改革开放后的积极吸引外资,都成功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3)经济管理——政府先行
苏州采用一种大政府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明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来引导投资者进入的模式。但还是相对有节制的,并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而是在行政的过程中,突出其服务的功能。在苏州,企业家们“有事找市长”
(4)发展路向——学习新加坡
苏州学习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引进新加坡的亲商概念,企业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比较便捷。
4、苏州城市经济国际化的特点
苏州的国际化可归结为一种以强势政府主导的、由FDI带动出口加工、以招商引资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国际化模式。
(1)国际化规模和阶段
苏州进出口和FDI规模巨大,采用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资出口加工模式。2008年苏州进出口总额2285.2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317.23亿美元,加工贸易
出口10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106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233%;从对外投资上来看,中方境外投资额2.1亿美元,对外投资比例不高。
国际化的规模与国际化的阶段并不一定成正比。从发展方向上看,区域经济国际化可区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外向国际化是其内向国际化发展的结果。内向国际化活动的方式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特许经营、国内的合资合作等;外向国际化活动包括产品和服务出口、技术转让、海外生产等。
苏州基本处于引进外资的内向国际化阶段。
(2)国际化道路的比较
一个地区的国际化,既可以直接从国际化开始,也可以先从区际化起步,利用国内市场发展自己,再逐步走向国际化。
苏州则基本上以跳跃式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为主。苏州模式一开始就走上了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州相继利用浦东开发和台湾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出口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通过发展配套产业,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产品内分工,本土企业因而能够参与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的价值创造,并将产品随着加工贸易的出口而输往国外市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将包含有本土企业参与生产的产品,跳过几个国际化阶段,直接出口而面对海外市场,而且通过搭上外商再向海外投资的顺风车,本土企业也可以借此向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因而在国际化道路的选择上,苏州模式是一条捷径。
(3)国际化模式的方式和特征的比较
苏州模式属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内向国际化模式,是一种“子公司承接国外订单”的“两头在外”模式。目的是通过吸引国际资本开办出口加工企业,发展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来实现本土企业的国际化。
由于苏州本土企业与外企技术差距太大及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考虑等多种
原因,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配套比例并不是很高,出口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从境外投资角度来看,尽管投资规模巨大,但是以外商的海外再投资为主,中方投资额仅占境外投资的7.3%左右。即使是合资企业,其海外资产的控制权也主要在外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