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多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摘要:一词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以“hand”一词为例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因和生产机制。一词多义是以原型范畴为基准,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隐喻转喻

1.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ullmann, 1962:159)关于一词多义,david cristal (1980:274)是这样定义的,“ a term used in semantic analysis to refer to a lexical item which has a range of different meanings.”即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却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有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0:36)。

2.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一次多义现象是指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从语言词汇的发展演变来看,词汇意义可以分为本义和延伸义(或拓展义)。词汇的本义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是具体的,是人类对事物的最初认识;而词汇的延伸义是指从原义派生和演化来的词义。人们不可能无限制地创造新的词汇来描述不

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于是人们用已有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或描述新现象。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延伸或扩展,一个词便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3.一词多义的认知理据

“认知是语言历时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的主观认知能动性,语言不可能发展”。(林正军,杨忠,2005:5)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3.1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阐释

认知语言学冲破了传统语言学的束缚,从人类的认知过程来重新认知语义和一词多义现象。主张对语言的研究应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李福印,2008:214)人类通过事物和现象的特性来认识世界,而通过大脑分析、判断、归类后的世界,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认知的世界。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形成概念的能力,从而具有语言符号的意义。labov说过:“如果语言学是什么的话,它便是研究范畴,即研究语言如何通过把现实分类成单位和单位的集合以声音来表达意义。”

3.1.1 原型范畴理论

自1953年wittgensein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提出“家族相似性”理论之后,rosch(1973), lakoff(1978), taylor(2001)以及ungener和schmid(1996)对原型范畴理论也有发展,基本观点如下:一个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隶属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

3.1.2 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认知科学发现大脑从基本范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在认知基本等级范畴的基础上产生或习得基本概念词语,人们在这一认知过程中赋予这些基本范畴词汇的义项为原型义项。但是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人们用以表达事物的词汇却是有限的,所以用原有的基本范畴词来表达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在多义词中,基本义项是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具有中心性典型性特征,是原型义项。而其他义项是围绕原型义项以辐射和连锁的模式向外扩展出来的边缘义项。

3.2 意象图式理论对多义现象的阐释

意象图式最早是由mark johnson提出,他把意象图式描述为人们与外界互相感知、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的、赋予我们经验一致性结构的动态性模式。turner(1996:16)认为,“意象图式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营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沿某一路径的运动,有边界的容器,平衡、堆成是典型的意象图式。简单的意象

图式可组合构成复杂的意象图式。我们就是运用这些意象图式来构建我们的经验,来识别物体和事件的。当我们识别由相同意象图式所构成的几个事件时,我们就是在识别范畴。”

当人的大脑形成某种意象图式时,会利用已有的图式去认知新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现象。人们在原有基本词义的基础上赋予一词以多种与原义相关的意义。因此,一词多义现象是在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围绕着基本词义从而引申出与基本词义相关的多个义项,从而扩展词义。

3.3隐喻和转喻理论对多义现象的阐释

一词多义是由于词的基本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结果。在这种从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或拓展的过程中,这些互相关联的意义的延伸和拓展主要依靠两种途径:隐喻和转喻。(taylor)

3.31 隐喻和转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这样定义隐喻: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的语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即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对已有的对事物的描述方法来联想描述抽象的、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

转喻模式是指在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用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比如部分代替整体,容器代替功能或内容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个物体、事件或概念,人们往往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理解记忆的属性,因此常用事物最突出的属性来代替事物本身。

3.3.2 隐喻和转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并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的。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人们在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寻找已知事物和新的抽象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通过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将具体的已知事物的概念投射到新的抽象的事物上。而一次多义现象便是在意象图式的基础上,以基本词义为中心,通过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引申出与基本意义相关的多个其他义项。这样各义项和基本义项便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联的词义范畴。

4.对“hand”词义的认知分析

本文以《牛津双解英语学习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中罗列出来hand的15个义项为分析语料。

(1)part of the human body beyond the wrist;(手)(2)(pl.) power; possession; responsibility;(掌握)

(3)(sing. only) influence or agency;(势力)

(4)(sing. only) person from whom news, etc. comes;(提供信息的人)

(5)(sing. only) skill in using one’s ~s;(手艺,技能)

(6) person who does what is indicated by the content;performer;(做某事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