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练习参考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
[议一议] 法家怎样论述改革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文化意义?
答案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想一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答案提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

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典籍?答案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阅读与思考]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提示: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

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
答案提示: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可以反证他“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理论。

他要效法的是这些古人的做事原则而非具体做法。

另一方面,商鞅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

而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

第二节儒学的兴起
[想一想]
1.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2.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答案提示: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
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议一议]
1.《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

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2.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答案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

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答案提示: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 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答案提示: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宋明理学
[想一想]
1.《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答案提示: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的境界。

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应当就是所谓“孔颜之乐”。

而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这体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言行中。

2.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是“自胡来入我中国”?
答案提示: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学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文化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议一议]
1.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答案提示: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诬为“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2.王守仁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表明了他对于文化作用的认识。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忧虑?
答案提示: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

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自我测评] 简要说明韩愈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关系。

答案提示:韩愈激烈地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并最早提出重视太学,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韩愈的思想是宋明理学创立的先声,为理学创立打下了基础。

[材料阅读与分析]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答案提示:“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

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与马子莘》,《明儒学案》卷一○),又是对孟子的发挥。

他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体者也。

”“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

他还强调“良知”就是基本的“是非之心”,“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所谓“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守仁“致良知”的命题,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然而更加明白简易,因此也容易获得更多的信徒。

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想一想]
1.李贽认为自私心是人类的天性。

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
答案提示: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

李贽所说“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2.明清之际,从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百王之弊”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皆为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命题不仅展示了思想家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资源。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答案提示: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自我测评] 答案提示:略。

[材料阅读与思考]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于易白沙所代表的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影响?
答案提示:结合明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帝制的批判,予以说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议一议]
1.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推广和进一步的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

2.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取得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
答案提示:国家的统一;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自我测评] 简要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教育。

答案提示:以纸的发明为例,从现有资料看,纸的发明和普及是在汉代。

应当启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重视纸向世界其他地区普及的历史过程。

有关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应当提示学生注意相关发明对世界航海技术进步的意义。

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有关论述。

对于印刷术的发明,应启发学生通过相关课外资料说明问题。

[材料阅读与分析] 应该怎样理解李约瑟的这段话?
答案提示: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第二节中国的古代艺术
[想一想]
1.《淮南子•本经》中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
提示:“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的巨大威力。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得以流传,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发挥。

人类将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

有关“仓颉作书”而导致异象的传说,说明了文字出现在文明史上震撼性的冲击,也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

2.下面《韩诗外传》中记载的一则故事,请你读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

”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擗琴决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

提示: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两千多年来广为传诵的一段友谊佳话。

表现了对友情的一种美好而高尚的理解和追求。

而其中的媒介,是音乐。

可见,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抒发人的情感,沟通人的心灵。

音乐有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的神秘功效。

3.为什么中国戏曲表演具有强烈的舞蹈美感?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的戏曲表演从艺术渊源来说,与舞蹈有紧密的文化联系。

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戏曲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议一议]
1.在当今汉字输入有电脑、美术字库丰富多彩的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有,其价值何在?
答案提示:有。

中国传统书法不仅有传递知识文化的功能,还有修身养性的价值。

有助于提高人们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有助于潜移默化增加自身修养,提高品德的功效。

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舍弃的民族文化遗产。

2.下面这段文字蕴涵什么哲理?它仅仅说的是一种绘画艺术观点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答案提示:董其昌的这段话,强调读书实践的结合,强调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人生,对于艺术创造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种绘画艺术的观点,同时也包含着人生哲理。

3.为什么戏曲产生后能够取代乐舞,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答案提示: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灵活,形式多样。

表演方式继承了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百戏的诸多手段,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

市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的完善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统治者因个人喜好为基点的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有哪些名家名作?
建议启发学生除教材中涉及的代表作者和代表作之外,列举若干其他的名家名作。

[材料阅读与分析]
《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答案提示:同意。

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存在有所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说法是成立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师可举例说明。

例如:周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礼”和“乐”相结合,成为政治规范的象征。

“乐”,也是政治文化构成的一部分。

第三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议一议]
1.屈原所说的香草、众芳,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提示:屈原所说的香草和众芳,象征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有益社会的贤才。

这段文字,姜亮夫
的译文是:“我既种了九块地的兰蕊,又种了百亩的芳蕙。

也种了五十亩的留夷与揭车,连马蹄香与白芷我也为你收集。

”“我希望的是枝枝叶叶长得茂盛而美丽!等到了成熟之时我将量材采取。

虽把我自己弄病倒了,又有甚么关系呢?我最哀痛的是这些众芳枯萎污秽!”(姜亮夫:《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至第10页)袁梅的译文是:“我已栽种了春兰九畹,又种植了香蕙百亩。

我一畦畦地栽种那留夷、揭车,又杂植那杜蘅与芳芷无数。

”“希望它们枝叶繁茂,长得高大,待其长成之时,我将收获而归。

虽则枯萎零落又有何妨,哀伤的是众芳竟然荒芜杂秽。

”(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5页至第6页)
2.查询三句引用词的出处,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

答案提示:人欲成就大事业,必然经过彷徨、执著、成功的三部曲。

必须先有所思考确立方向,再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在不经意间取得成功。

前二者是成功的基础。

所引的三句诗分别出自于:《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凤栖梧》(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选择一部(篇)你最喜爱的古代白话小说,写一篇鉴赏短文,或是做一场鉴赏演讲。

答案提示:应当提醒学生,尽量不选择人们过于熟悉的篇目。

作文和演讲,可以参考别人的文章,但是不允许从报刊和网上全文移用现成的成果。

[想一想]
1.赋是一种延续相当久远的文体。

你读过哪一时期哪位作家的赋?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不必受时代的限制。

2.杜甫吟诗说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想一想其中的深意。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这样两个思路考虑:1.应当怎样看待逆境;2.应当怎样看待声名。

3.探究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思考当今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前景。

答案提示:元代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开封、大都、杭州等城市兴起以及勾栏瓦肆繁盛为杂剧提供了依据;农村的节日和庙会是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这样就
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百姓怨怒已极,有口难言,要求在艺术上得到反映;元初废科举,许多文人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从事杂剧创作;元杂剧本身是—种很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

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今中国戏剧艺术能否有新的发展,除了经济条件而外,国人对民族文化是否真诚地重视,以及戏剧艺术本身的因时变革也是重要的因素。

[自我测评] 你能够分别举出唐诗、宋词、元曲中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吗?
答案提示:必要时,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

[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案提示:应当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启发学生找到其他与所举材料观点类似的古人言论。

[知识链接]
答案提示:可以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文学作品为例,就对“境界”的理解发表意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习质疑]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始现代化的,结合林、魏的思想,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答案提示: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想一想]
1.康有为为什么要借“托古改制”的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
答案提示: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

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

2.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把中国搞糟,如果让清政府实行渐进的改革或许更好,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提示:建国后,中国学术界对辛亥革命一直都持一种肯定的态度。

但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些学者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超前了:“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理想虽美,然而毕竟超越了中国社会的承受力,超越了社会发展所必然要经过的阶段,而陷入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误区。

这一至关重要的失误不仅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个相当长时期的混乱,而且实际上开启了20世纪中国政治浪漫主义的先河,……辛亥革命的条件并不充分具备,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辛亥革命之所以于此时爆发,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土鼓吹、争取的结果。


当然,有的学者仍然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金冲及:在中国近代史上,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并且身体力行,做成成绩的人,我们应如实地加以肯定。

但历史也证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单靠这些办法不能解决中国社会前进的根本问题。

正是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为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胡绳武:辛亥革命并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

历史研究只能从历史事实出发,不能脱离历史真实,按照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意愿重新假定历史应该是什么样子。

林国华:军阀混战不是革命的必然结果,而是革命不彻底的后遗症。

把是否出现割据和内战简单地归因于是否有皇帝,是把皇帝的作用神化了。

谷方也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没有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基本事实。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首先从告别革命开始。

告别社会主义是告别革命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告别革命’论作为一种思潮,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

当时出现‘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把‘救亡’也就是革命当做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理论。

……进入90年代,‘告别革命’的思想愈演愈烈。

它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特别是近代史等方面。

”“在告别革命的思潮中,一部中国近代史被完全颠倒了。

鉴于否定革命的思潮在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对于‘告别革命’论决不能掉以轻心。


[自我测评]
1.简述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答案提示:略。

2.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康有为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答案提示: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正确的。

康有为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和—些民用工业,而是政治制度。

所以,清政府购买和制造武器,设邮使、开矿务,都没能找到落后的真正原因。

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

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的确也经历了—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先是学习制造武器,接着要改变政治制度,后来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

所以,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材料阅读与思考] 美国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否有合理之处?
答案提示:略。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
[想一想]
1.为什么说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答案提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2.你认为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潮的实质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