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等课程,引进了国外的教育研究方法著作和教材。
(5)21世纪初以来中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综合化、层次化、多元化、现代化、真实化、规范化。
四、教育研究方法的具体分类P35
1、按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进行分类
(1)第一层次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2)第二层次是一般科学方法
(3)第三层次是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法
2、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的分类
(1)选题设计阶段的方法(2)实施阶段的方法(3)总结评价阶段的方法
3、以问题性质为标准的分类
(1)理论方法(2)实证方法(3)实验研究方法(4)历史研究方法
4、按研究对象的选择进行分类
(1)总体研究方法(2)个体研究方法(3)个案研究方法
五、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选择题】
1、目的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客观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绩效性原则
7、发展性原则
8、创新性原则
9、改造性原则10、伦理性原则(保密、匿名)eg;符合教育研究中的什么原则?在调查中,要对个人信息保密,属于()原则。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和设计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P45【选择题】纵向来源的课题;横向来源的课题
1、来源于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需要
2、来源于学科理论的深化与拓展
3、来源于个人对教育实践的分析与反思
4、来源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启示与移植
5、来源于对前人或他国教育信息的分析与解读
6、来源于各级课题指南
二、研究假设的概念P50: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判断或假定性解释,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简单地说,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作假想性的回答,即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
三、研究假设的特点P50【简答题】
1、假设是一种具体的推测
2、设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
3、假设表述应尽可能准确、简洁、明了
4、假设必须是可验证的
四、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分P52【判断、选择】
1、条件式假设
2、差异式假设
3、函数式假设
五、研究变量的定义、变量的定义
变量是指在一个研究中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状态或特征,具有不同的值,即研究中涉及的可以变化的因素。常量是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或条件。研究变量则是研究中感兴趣的,所要研究与测量的,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六、变量的类型P56【选择、判断题】
1、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
2、操作性变量和非操作性变量
3、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
变量的层次:定量、定性、定比……其中最高层次是定比变量
七、抽样的基本程序P59【简答题】
1、确定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
2、编制抽样框:完整性、不重复性【填空、选择题】
3、确定样本容量与抽样方法
4、评估样本与对总体进行评估
八、抽样的基本方法P60【判断、选择题】表述出来
1、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
2、系统随机抽样eg:从300个总体中抽取30个,每隔10个抽一个,为系统随机抽样
3、分层随机抽样
4、整群抽样
九、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差异
1、分层随机抽样就是将总体的所有单位依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若干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即为一类,然后从每一类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子样本,称为分类样本,它们的集合即为总体样本。
2、整群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群体,每一个群体为一个抽样单位,再用随机的方法从这些群体中抽取若干群体,并将所抽出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集合为总体的样本。整群抽样分为等规模整群抽样和不等规模整群抽样。
十、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P63【简答题,论述题。罗列,具体内容包括什么要掌握】
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几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4、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拟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策略步骤及实施程序
5、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6、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达形式
十一、课题论证报告包括内容P64
1、课题名称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即研究本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范围
5、研究方法及具体措施
6、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源准备和实施步骤等
7、课题研究的成果预期及表现形式
十二、变量的测量层次【选择、判断题】
1、定性测量:能判断的是两个人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
2、定序测量:除了可以说出两个人是否一样以外,还可以说一个比另一个更怎么样。
3、定距测量:相对的零基础。所描述的变量的属性可以排序,而且相邻属性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