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师生交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下的师生交往

作者:周成伟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0年第10期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师生交往;宽容;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120-001

新课程改革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即是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在教师和学生交往中,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的老师。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或学。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注入知识的过程,而是知识、能力、素质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并没有减少,而学生的学则在增长。面对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对象,教学的过程更不能简单地注入,而是要求教师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不一定生成,同样的过程生成的也不一定相同。教师在课堂上同样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完成课堂设定学习目标,而有的则不能完成,有的则完成了课堂设定之外的目标。

3.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生成不一定是靠单纯的知识学习。学习只是生成的手段中的一种,生成的途径可以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可以是实践体验、摸索、总结、感悟、改错等等。

4.生成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生成,也伴着教师的生成。如教师背着学生讲课与面对学生讲课,面对不同学生讲课收获是不一样的。教师会收获不同的经验,不一样的感悟,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不一样的提高。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做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其特殊性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的桥梁和主要形式。在交往过程中,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能倾注爱心。教学过程是心与心的交流互动,那么作为教师就得付出爱心,倾注真情。特别是对那些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付出爱心。

2.教师要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3.对学生的宽容和帮助。这体现了师生交往的特殊性,体现了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主动和示范作用,因为无论年龄、阅历还是知识、能力,师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只有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学习中的不同见解。即使学生的意见不全面甚至有错误,也要让他们说完,容他们辩解,给他们理解和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歧视,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4.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对话中必须具备亲和力和感召力。现代的教师应不再迷信自己,不再把自己的职业角色神化。学高为师,不仅在于知识容量,更在于知识的创新,这就要求敢于批判自己,甚至敢于否定自己。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师不可能穷尽过去和未来,要在不断地批判自己中创新。

教师同时还要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意志的与教师平等的创造主体。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思想交流的碰撞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肆元忌惮”地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否定。同样,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质疑“毫不客气”地进行反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师生的教学交往对话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生成过程。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交往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料的精彩。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基础。2007南开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