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论语选读》主题3 第13课 沂水春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
情景导入
2017年1月12日下午,湖南省沅江三中高三2班的班主任鲍 方在办公室遇刺。杀死他的是班里尖子生罗某。为何将手中弹 簧刀扎向老师?罗某称:“老师太严厉了。自己既为出校时间 被挤占感到憋屈,更为通知家长的做法感到愤怒,以至于激 动,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
知情人士介绍,案发后,罗某在沅江公安局接受媒体采访 时,其父罗平陪坐在一旁,罗某像“挤牙膏一样”,不愿多说 话。接近1米8的个子,平头,眼睛看前方,20多分钟里,他没 有明显的表情变化。“很后悔自己的行为,也非常对不起老师 和他的家人。”案发后一周内,罗某多次流泪忏悔。
情景导入
这又是一起因教育引发的悲剧,学生残杀班主任,老师付 出了富贵的生命,犯罪学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老师和家属很 痛心,学校其他学生也很痛心,整个社会也很痛心。到底是老 师错了,还是学生错了,还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学生不仅是 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更多的是学会如何做人。
[要义探究]
6.本文开篇描写孔子师徒怎样的座谈情景?这体现了孔子怎 样的教学观? 点拨:这一部分写孔子向学生们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 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 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 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 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强调理想人格的教育。今天,就让 我们通过学习《沂水春风》,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寻 求革除当前教育弊端的良药。
[课标要求]
目标导学
1.背诵“点!尔何如?……吾与点也”部分。
2.掌握“居”、“如”、“方”、“作”、“撰”、“伤”、
“与”在文中的含义。
3.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愿意治理一个方圆六 冉 七十里或方圆五六十 有 里的小国,并将礼乐
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
他极其谦让的态度,反映了他谨慎 而自信的性格特点
志向(皆是在政治上施 展才能和抱负)
性格特点
公 西 华
源自文库
年少而怀有大志,愿意 在宗庙祭礼的时候,或 者外交会见的场合,做 一个司仪
公西华把自己的宏大的理想说得 极其婉转、谦让,“非曰能之, 愿学焉”,说自己没有才能,只 有学着治理国家。这反映出他谦 虚的性格特点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有什么志向?从他们的言谈、 动作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
志向(皆是在政治上施 展才能和抱负)
性格特点
志向远大,声称能将 子 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 路 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
礼仪之邦
他不假思索,率先抢答,这种毫不 谦让的积极态度和他那充满自信的 回答内容相一致,表现了子路直爽 、坦率、刚直的性格,也表现出他 的急躁、轻率和自负
7.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怎样的评价? 点拨:由于四个弟子的志向同中有异,也就是说在实施礼治 的做法上停留在不同的层面,因此,孔子对他们的志向在肯 定的同时有所差异:对子路的志向“哂之”,因为“其言不 让”,太不谦让了,这是不足;对冉求的志向加以鼓励,因 为小国也是国家;对公西华的志向作了分析并增加他的信 心,连续三个反问句,说明公西华说的是礼制、仪式的小 事,其实就是国家大事,他能够通晓礼乐,就能够管理国 家,要勇于承担重任;对曾皙的志向则是大力肯定,因为用 礼教感化百姓,高洁志趣,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啊。孔子 评志,既肯定了大家的志向,又指出不足之处,具有朴素辩 证思想。
()
解析: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足。B、C、D
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其中,风,吹风;冠,戴冠;盟,
结盟。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做)哉
因.(叠加)之以饥馑
B.子路率.尔.(飞快地)而对曰
比.及.(等到)三年
C.如其礼乐,以俟.(等候)君子 公西华侍.(陪侍)坐
“应用·体验之旅”见“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阶段质量检测”见“阶段质量检测(三)”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_至__于__礼__乐_教 __化 __,__那__得__有__待__君__子__推__行__了__。__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公__西__赤__做__国__家__的__小__司__仪__,__谁__还__能__做__国__家__的__大__司__仪__? _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发展要求]
掌握《论语》中的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状态形容词。
[说明]
要求对已学过的《论语》中的状态形容词作简单归纳。
1.曾点 前576-前475,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 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 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曾点与颜回之父颜路、孟 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曾点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说暮 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 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 孔子听后大加赞赏。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 歌”,被称为鲁之狂士。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宿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 “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 舍瑟而作.(起身)
解析:B项,“率尔”是“轻率的样子”的意思。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宗庙之.事,如会同 B.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C.①回也不改其.乐 D.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②千乘之.国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②唯赤则.非邦也与
8.孔子对子路的发言以“哂之”作为评价。对孔子的“哂 之”一词,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点拨:(1)轻率。孔子是在讥笑子路。(2)孔子的笑中既有讥 笑之意,也有欣赏和赞许之意。因为子路的理想暗合孔子 心中的政治蓝图。孔子一生为实现政治理想,周游列国, 游说诸侯,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子路的一番陈词,说 出了孔子心中永远的痛。孔子有万千感慨,激动、兴奋、 赞许、不满等情绪尽在含蓄不语的“微微一笑”当中。
[突破词句]
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
解析:A项,“希”通“稀”;C项,“莫”通“暮”; D项,“与”通“欤”。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B.风.乎舞雩 C.冠.者五六人 D.秦伯说,与郑人盟.
2.公西赤 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亦称公西华,小孔子四十二岁。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 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他是孔子 七十二贤徒之一。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 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 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加封“钜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公西子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 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 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孔 子主张“为国以礼”,即用礼制来治理国家。对四个学生的理 想,孔子更欣赏曾点的想法,因为曾点的理想和孔子是一样 的,即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孔 子认为治国理政,不仅要靠实际的才干,更要靠自己的态度。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 以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 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B项,第二人称代词,你们/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C项,第三人
称代词,作定语,他的;D项,副词,就。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译文:_因__为__我__比__你__们__大__几__岁__,__不__要__因__为__我__年__长__的__缘__故__就__ _不__敢__说__话__。_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_如__果__有__人__了__解__你__们__,__你__们__想__做__些__什__么__呢__?_
他从容不迫,恭敬有礼,以诗意 曾 礼乐治天下,即实行“ 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的美 皙 仁政”,实现太平社会 好画面,表现出他豁达洒脱的性
格特点
10.孔子为什么只赞赏曾点的志向? 点拨: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① 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 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 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 合。②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 子的政治思想。③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 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④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 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诵读课文《沂水春风》,完成1~10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 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