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一、艺术特点
贝聿铭光线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
很重要。
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
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
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
雕塑。
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
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
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本文着重介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部分经典建筑作品。
二、作品欣赏
1.澳门科技馆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于2009年竣工。
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
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
建筑物的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并有玻
璃幕墙的设计,主要是引入自然光线到科学馆之
内,充分显示出善用天然资源,辅以深色的花岗
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贯彻贝氏喜
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从而体现了科学、环保
的设计理念。
展览中心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由一个倾斜圆
锥体及其顶部的一个斜切圆柱体所组成。
展厅地
面以下建有机电房及物资储存地,至三楼有
设有14个展览厅,四楼及五楼分别是观景亭及
观景台。
展览中心内部还设有咖啡厅、精品店等
休闲消费场所。
会议中心曾称多功能厅,以菱形
为基座,划分为设备区和多功能活动区。
天文馆主体构造由一个直径为19.35 m的
圆柱及半球形的屋顶组成。
馆内一楼为半圆形的
电设备机房,二楼是一个多功能的环幕影院。
裙楼是科学馆的附属配套建筑,由商店、咖啡室、售票处、办公室大厅等组成,与展览中心、天文馆、多功能厅及室外扶手电梯有走道相通。
裙楼正门入口的雨篷为钢质,呈双伞形,并以玻璃幕墙作为顶盖。
2.美国国家美术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
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
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
成两个三角形。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
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
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
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
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入口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
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小广场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石地面,
与南北两边的交通干道区分开来。
广场中央布
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
是建筑小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
窗。
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
景色。
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小憩,
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
展览馆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
览室围绕它布置。
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
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
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
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
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
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
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
3.德国历史博物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是贝聿铭在德
国的第一件作品,它位于博物馆旧馆
的后方狭小的巷弄内,现代风格的楼
体和玻璃螺旋楼梯与周围古典建筑
形成强烈对比,引人入目。
走进这座建筑,人们不能不佩服
当时已80高龄的贝聿铭思维的活跃。
在新老建筑之间,尽管地面本来已经
很狭小,他却适当拓宽了距离。
从两
座建筑之间,人们的目光自然地投向了东面的柏林大教堂。
在面对军械局老建筑的一面,他建了一面弧形的玻璃外墙,使军械局背街一面的巴罗克风格的外墙突出起来。
走进以这个玻璃为墙、
为顶的前厅,顿觉空间宽阔,一道
自动扶梯如同凝固的瀑布,通向作
为存衣处、商店和进入连接两个主
建筑地下通道入口的地下一层,向
上进入展览厅一层和二层则有入口
处的一道螺旋楼梯引路,而这个螺
旋楼梯间则通体以玻璃作为外墙。
正是这个楼梯间最为舆论界和行家
们称道。
它从外观看好似一座蜡烛
形的玻璃塔,里面人物的活动一览
无余。
对于菩提树下大街的行人来
说,虽然它不面临这条主道,但是
只要一走过军械局大楼——历史博物馆主楼,准会从侧街的街口一眼望见这个透明、与周围建筑形成强烈对比的玻璃螺旋塔,吸引着你去观赏一番。
军械局
大楼和附近的建筑都具有古典建筑的凝重线条,而贝聿铭在这座新建筑的外表上有意使用了许多斜线,玻璃主墙是倾斜的,玻璃螺旋楼梯间基座形同圆锥,运动感跃然而出。
正如德国舆论所称赞的那样,这个建筑“把轻盈与博大、石质的外表和运动性的空间、自然与表现”独一无二地融为一体。
贝聿铭是注重细节的大师和材料使用的魔术师。
在内部他使用法国的石灰岩为墙面、美国的花岗岩为地面,颜色柔和。
楼梯的扶手不是镶在墙面上,而是用在墙上挖出槽沟来解决,构思新颖。
在参观时,笔者听到前后的人们对此啧啧称赞不已。
当然,从接待厅走廊上的那个巨大的圆形结构上,人们也看出东方人的和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