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柏拉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
篇一:柏拉图理想国主要观点
《理想国》
背景
《理想国》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论述正义、探讨国家起源和建立理想城邦的著作。事实上它是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之际,柏拉图力图重振城邦的应世之作。
主要观点
什么是正义。正义是灵魂的状态,不随任何环境而改变,是超越具体利益的客观普遍的存在,体现城邦和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理念。正义存在于城邦和个人之中。
城邦的正义。人们由于分工不同,结合在一起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从而就组成了国家。分工不免产生阶级,第一阶级是生产劳动者和商业从事者,这是被统治阶级;第二是护卫者和辅助者,是统治阶级;最后是领导和统治前两个阶级的哲学王;这种人拥有理性,在国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国家的公民按照天赋遵从阶级分工,集中毕生精力从事一种职业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城邦对公民的教育因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众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良好的心性品德和各种技能,使其能够承担城邦分工责任。第二阶段是精英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统治者,能运用理性把握最高的善的理念,才能实现与维护现实世界的理想国家。
个人的正义。人的灵魂分成三个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根据这三个部分在每个人的心灵中的比重不一样把人分为三种类型,对应理想国家中的哲学王、护国者和劳动者。个人的正义就是用理智来领导控制欲望和激情,欲望则应克制自身。
理想城邦的国体和政体。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政制犹如人的天性,并且把三种类型的灵魂在国家治理中起到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作为国家政体变化的推动力量,论述了国家的政制的种类在君主政治、僭主政治、贵族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平民政治和中的兴衰演变。理想城邦的所有制。分为两个部分,对于统治阶级实行公有制;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私有制,允许他们有适度的财产。这种所有制二重性的最终依据是正义,是各个阶级的各司其职,国家的统治者是国家的精英,是高尚人性的体现,故而有着这样为少数统治者而存在的国家层面的公有制。
理想城邦对人的治理。包括对人口的控制、对人的优生优育的施行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人口理论要求通过控制适度的人口来调和人口与国家环境资源的关系这种关系;提倡提高人的素质,优生优育。男女平等思想首先是男女在受教育上的平等,其次是男女在担任社会的职务上的平等;其次要废除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女性就必须从被从属的地位解放出来。现实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拉大、权力腐败严重、生态环境恶
化等日益尖锐。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首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可借鉴理想国中的正义论观点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除了柏拉图对正义的定义外,其分析正义概念的方式方法尤值得我们借鉴,以一种探索的、耐心细微的研究方式逐层分析,该研究方法深刻地展示了人们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路径。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观点与构建和谐社会观点以及强调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谋而合。
不足之批判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国家观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首先,理想国家终究没有完
全消除私有制,他的公有制也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公有制。其次,柏拉图的理想国家还存在着阶级,统治阶级无偿占有被统治阶级的劳动产品,统治阶级还是压迫者和剥削者的角色。再次,柏拉图对理想国家的建设局限于一国之内,通过诉诸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而达到建立理想国家的目的。但这种正义论本身宣扬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牺牲了被统治阶级的某种权力和自由从而来建立的理想国家的,因而这种理想国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最后,理想国中的人发展是统治阶级中人的发展,并不是国家的全体人的共同发展,因而人的发展是不彻底且不全面的。统治阶级虽然受到了较全的教育,但是脱离了实践,距离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还非常遥远。被统治阶级仅仅负责劳动生产,其全面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篇二:《理想国》——柏拉图
读书笔记:柏拉图与理想国
2008-09-11 19:58
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他非但认为真理是确凿存在的,而且先于物质存在。
柏拉图将人们认识到的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两大层次,“可见世界”即凭借感官经验觉察的“实在”,人之感官亦有可能出现错误,所以最低级的观察能力包括“想象”,比如把影子当作实在物,把插入水中的筷子误以为弯曲,把地球太空理解为天圆地方等,经过多次观察、修正后的正确觉察到的“实在”,可称之为“信念”。
“理念世界”是人通过思维活动,从“可见世界”中抽象出来(比如通过“定义”的方式),非感官所能直接觉察的一种形而上的认识境界,比如三角形、数字、美丑、人、猫的概念等,这些具体而微的概念元素,柏拉图称之为“相”。比如从各种三角形状抽象出的三角形的相,从各种美丽事物中抽象出的美的相。诸相诞生了世间万物,“可见世界”中的各种物质皆是“相”的摹本,作为造物主的“德穆革”正是通过在一个类似子宫作用的“容器”中,将诸相塑造为各种物质。一如“猫”相制造了黑猫、白猫、花猫等。如此,显然是意识先于物质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各种“相”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交叉,比如“虎”和“猫”共有“猫科动物”这个相,也有层级归属的关系,比如“生物”、“动物”、“猫科动物”、“猫”、“白猫”的相。相的层级越低,与“可见世界”的关系越近,而对相的理解层次越高,其知识也越广博。显然,了解“生物”相的人比了解“白猫”相的人,见解水平相对为高。
“理念世界”即诸相构建的世界。知晓全部“相”及其中的关系,即掌握了“真理”,而了解部分“相”,只能算作“思想”。思想是较低级的认知层次,是不完整的“真理”认知,无法穷尽,必须要有个假设的根基,比如数学中,要假设奇偶数、各种数学符号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研究,但要问为什么如此假设、与其他学科甚至世间所有的事物有什么联系,这个钻牛角尖的追问是没有底的。“真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是将所有“思想”片段有机联系起来的纲领性见解。
“想象”、“信念”、“思想”、“真理”依次排列,恰是认识水平从低到高的四种阶段。
柏拉图认为,作为知识的载体——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在她与肉身结合之前,本就已清醒地认识到诸相和真理。但是,灵魂天然地具有理性、非理性两个部分,并且一直处在互相争斗中。虽然原先理性部分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能知晓诸相和真理,但后来有的灵魂被不理性部分所牵引,堕落到尘世中与肉身结合,变成了人。由于被尘世环境的幻象所欺骗蒙蔽以及受制于肉体本身的各种欲望诉求,刺激着灵魂的不理性部分占据了灵魂,理性部分受到强大压制,对诸相和真理的认识也就逐渐遗忘了。
柏拉图将不理性部分划分为精神和欲望两部分,两者与理性部分,相互交织缠斗,三者在灵魂中的处境地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德。欲望是对利益的渴望,
欲望是人本能地追求情爱、美食、财富等享乐,其中主要是对财富的渴望,如欲望不得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