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报告共29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
[2019级社工《2》班]
[组名:七彩葫芦娃]
组长:李超
成员:周宇霞、包文娟、荣钰
塔娜、张博、刘锋
目录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 (2)
(一)城市乞讨人员的基本现状 (2)
(二)方法 (3)
1.调查对象: (3)
2.样本设计 (4)
调查总体 (4)
抽样框: (4)
样本: (4)
抽样方案 (4)
3.资料收集方法 (4)
4.资料整理与分析 (5)
5.小组分工情况 (5)
(三)统计分析 (6)
(四)流浪者个人经历 (7)
(五)讨论 (9)
(六)小结 (10)
(七)参考文献 (11)
(八)调查感受 (11)
李超: (11)
张博: (12)
刘锋: (13)
荣钰: (15)
塔娜: (16)
包文娟: (18)
周宇霞: (18)
(九)建议 (19)
(十)附录 (21)
附件1:流浪乞讨人员调查问卷 (21)
附录2:流浪乞讨人员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2)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
(一)城市乞讨人员的基本现状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他们居无定所,靠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来生存。

流浪乞讨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大改善城市环境力度,现在已被正
式提上日程。

然而近两年,在城市周边随处可见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据了解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多半属于职业乞讨人员,多聚集在闹市区。

多半是由一位大人带着一、两个未成年人沿街乞讨,大人乞讨未果,一般会另寻目标;未成年人一般会使用“抱腿、拉衣服”而路人也不好意思拒绝,都会丢下几角钱以此摆脱纠缠,而这无形中助长了乞讨人员的“气焰”。

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乞讨的原因主要是本人好逸恶劳或本人患
精神病被家庭遗弃,随着城市乞讨人员的增加乞讨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这些职业乞讨人员一般是通过骗取社会慈善人士的爱心,达到使自己富裕的目的。

乞讨方式和乞讨行为纷繁复杂且有违法犯罪的倾向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

因此,我们总结在新环境下流浪乞讨人员有3种,
(1)家庭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找政府救济有限,无法解决问题,却自身可能还有疾病无法工作;
(2)不想工作,乞讨收入很高,所以把乞讨当成自己的一种工作;
(3)有组织的乞讨行为,这些人大多是被个别人组织来到城市乞讨,并根据他们的收入给予一定报酬。

(二)方法
1. 调查对象:
流浪乞讨人员
2. 样本设计
2014年4月1日---5月31日在北京、燕郊地区进行流浪乞讨的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流动性等因素,其中我组采取偶遇抽样(即自然抽样)建立样本。

调查总体:2019年4月1日---5月31日在北京、燕郊地区进行流浪乞讨的流浪乞讨人员
抽样框:2019年4月1日---5月31日在北京、燕郊地区进行流浪乞讨的流浪乞讨人员
样本:按偶遇抽样,直至抽取有效问卷7人时,即刻结束调查
注:偶遇抽样:又称为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为调查对象。

抽样方案
为了调查北京、燕郊地区的流浪乞讨情况,我们到离流浪乞讨人员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公共汽车站、步行街、过街天桥、火车站、商业街、旅游景点等比较繁华的地方,那些在这些地方进行流浪乞讨行为的流浪乞讨者,以访谈式的方式进行调查。

3. 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

问卷有16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基本情况,流浪乞讨状况,家庭状况及流浪乞讨原因等四部分问
题。

被调查流浪乞讨人员的偶遇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2019级社工《2》班七彩葫芦娃组深入北京、燕郊进行实施和完成。

(调查时均以访谈方式进行,访谈结束后再进行问卷填写)实际访谈问卷11份,有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63.6%。

(其中有4名流浪乞讨人员不配合访谈,无法完成访谈,故此4份问卷是无效问卷)。

4.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资料分两部分进行统计,首先由调查员(周宇霞、包文娟、荣钰、塔娜、张博、李超、刘锋)检查、核实涉及的问卷,确定有效后进行资料汇总;其次由包文娟进行结果统计,确定有效后,由刘锋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见附录2)。

5.小组分工情况
摄像师:刘锋
访谈员:李超、张博、荣钰、周宇霞、刘锋、塔娜、包文娟
PPT制作:李超
照片整理:塔娜
调查结果统计、整理:刘锋、包文娟
调查报告的撰写:刘锋
PPT报告员:李超
(三)统计分析
在7份有效问卷中,其中流浪乞讨者的性别的分布以女性居多如条形分布图图1所示:
图1
流浪乞讨人员的年龄的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乞讨形式,我们以蹲点、跟踪、接触等形式,观察了公共汽车站、步行街、过街天桥、火车站、商业街等场所的11名流浪乞讨者,统计后归纳的主要乞讨形式有:才艺表演、通过老弱病残等弱势形象,以悲惨遭遇等形式进行乞讨。

根据问卷表格统计分析表明,我们访问的流浪乞讨者,男性占29%,女性占71%,年龄普遍较大,都超过40岁。

71%的流浪乞讨者患有病,29%的流浪乞讨者是健康的,说明很多人出来乞讨基本都面临着家庭、自身等各种困难。

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都是小学文化程度。

他们出来乞讨的时间都不长,都在一年以下,他们大多数流浪在商业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区,晚上居住在天桥等能够避雨的地方。

在家里,他们基本享受过社会救助,但明显救助程度不高,救助的费用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

有的人,家里很困难,因为家乡政策各种原因,是他们不符合救助,有困难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救助。

他们的生活缺少很多,都有着共同的基本的需要。

他们都需要更多的钱来维持生活,需要大家的尊重,需要有一个遮风避雨的住处,需要家人
朋友的关怀,更需要国家的支持。

他们都出身贫苦农家,家里基本以务农为生,一年家里也剩余不了几个钱,一旦出现什么天灾人祸,自然没法解决。

他们对生活没有更高的要求,有吃的有喝的,有亲人朋友就非常好了,可惜这些都满足不了,所以他们都持有过一天是一天的生活态度,较消极。

他们对救助站基本都了解一些,但都不愿去救助站,因为救助站只是暂时的,过了时间就会把他们送回家。

可是他们不愿回家,因为回家也不能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当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们只有躲避或者认命。

(四)流浪者个人经历
地铁站:小儿子出车祸死了,家里因此欠了一笔债,为了还债出来乞讨。

才刚出来几天,每天只能乞讨30多块。

河南人,60多岁,读到过高一,家里靠种地为生,当过六年兵,每个月有60元当兵补助,晚上没有住处,四处睡。

还有一个大儿子是农民,不想自己死的时候身上还背负一笔债,所以出来乞讨。

我们跟他聊天的时候,我看他眼睛浑浊,眼睛里包着眼泪,随时要掉下来的样子,我遇到流浪乞讨人当中最悲伤,感觉说话最真实的一个。

问道他遇到紧急状况该怎么办时,他说过几天就回家了。

他那天一上午,乞讨的杯子里就3元钱。

对救助站了解一点,但不愿去。

商业区:我们表示希望采访她时,她很激动地向我们诉说她的遭遇,虽然普通话并不标准,但我依旧从断断续续的话语中知道了她的情况。

她的丈夫以为意外去世了,儿子来北京当兵并在北京生活下来,
这位大娘来北京投靠儿子却不理不认自己的母亲,这位大娘就此留在了北京流浪。

从大娘的谈话中,我们发现,虽然她居无定所,但西单周围的群众对她很好,她也拿出随身的药品告诉我们,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好,她很知足。

商业街:他是一名流浪在街角,四处捡瓶子为生的50多岁的老人。

出身贵州,没有住处,四处住。

我们遇到他时,想跟他聊天,他拒接聊天,说自己这类人被人看不起,忙着捡瓶子生活。

我们承诺给他买吃的,他才答应跟我们聊几句。

他说他平时捡瓶子也就能捡个生活费,也就50元不到。

家里就他一个人,没有其他亲人了,不愿意回家。

他来北京,就想看看首都什么样子,死也死在北京。

受到欺负,就只有就躲,小学文化。

对救助站比较了解,但不愿意去。

我和搭档在采访流浪乞讨人员的时候,有一位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乞讨已经有一个多月,家乡在河南,丈夫去世,家中还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然后就没有别的亲戚,老人生活特别艰辛,只能靠每天乞讨来维持日常生活,还要给儿子治病,并且在老家,老人没有享受到任何国家福利,老人也不愿意进北京救助站。

了解完这些情况之后,我和搭档都心情特别沉重,看着无助的老人,我们只能默默离去,瞬间觉得自己的力量真的很渺小
商业街:她听力有问题,以捡瓶子为生,家里有一个儿子,无业,有一所简陋的住处,每天能捡够生活费,也就几十元。

儿子生活也困难,所以不麻烦他儿子,自己一个人生活。

她60多岁,小学文化,对救助站了解一些。

道路边:图中的流浪乞讨者是一位未成年,他是来自河北的一个农村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和爷爷生活在一起,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喜欢上网。

他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说他几天没有吃饭了,他没有路费回家等借口给我们要钱,当我们接近他的时候附件有人在一直关注我们,所以我们判断有可能是职业乞讨者商业街:她说她是因为上访而出来乞讨,她口中喊着老虎苍蝇一起抓,她说自己的好几个专利被政府抢夺了,我们访问时她看似情绪激昂乱喊。

但我们发现,她不愿意说她家里的任何情况,当我们问道她家在哪儿时她马上跑开了,她50多岁,她说她丈夫被政府抓走了。

她说她初中文化,我们问她有什么专利,她就不回答跑开了,所以我们怀疑她是一个职业乞讨者。

大望路口:地上摆放着一个单子,写着自己的丈夫得了胃癌需要钱治病之类。

河南人,家里有孩子,以务农为生,年龄70多岁,过几天就准备回家,没有住处,在天桥下边睡觉,对救助站不太了解。

我们跟他聊天时,她丈夫眼珠子一直在转动,她很害怕,一直找借口想离开,有些像借病乞讨的职业人士。

(五)讨论
根据此次调查,我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一个讨论,首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大家一致认为,现在社会针对流浪乞讨现象应该成立救助站等相应的社会组织(兄弟机构)。

成立慈善机构,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慈善帮助,这是公众天然的
道德需求。

在辨别真伪后,慈善机构可以对情况属实的流浪乞讨者进行帮助,对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者进行捐钱捐物。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对有劳动能力的行乞村进行职业培训,改变他们以乞讨为生的观念,广开就业渠道,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其就业。

那些确实缺乏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者予以保护和帮助,如为残疾的流浪乞讨人员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机构,进行帮助。

从流浪乞讨人员的本质上看,他们位于社会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流浪乞讨者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生理的需求阶段,即他们连生理需求都难以满足。

如果我们在他们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的基础上抹杀他们被尊重的需要,那他们达到最高层次的需求基本不可能,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概率基本就为零了。

(六)小结
流浪乞讨现状是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表现了贫富差距的这种现象,同时流浪乞讨已慢慢趋于职业化,让该得到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不该得到救助的人却得到救助的状况也令我们深思。

这种趋于职业化的乞讨行业也令大多数人提高警惕,变得冷漠,不在救助他们。

这提醒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国家制度,提高公民意识,也应该提倡公民对需要救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对职业乞讨者严厉抵制,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同时对以上是我组进行流浪乞讨现状调查的分析总结,希望,给
救助提供更实在的参考依据。

(七)参考文献
【1】邓恩远于莉著《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
【2】风笑天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八)调查感受
李超:
本次小组一起去流浪乞讨,从一开始筹划,到调查完,到后来的分工是由我来做的。

以前虽然也经常当小组组长,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带着出去走那么远的路,去访问我们平时躲避的流浪乞讨者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因时间安排不到一块抱怨过,也因各自的观点不同争吵过,埋怨过。

不过,这一切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

我们从9点出发,准备从大望路开始,到西单,然后到王府井,直到做满7份有效问卷为止。

10点,我们到达了大望路,我们四处寻找,没有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便乘坐地铁,去往西单。

出西单地铁站A口,我们遇到了第一个流浪者。

这时,女生们不敢去问,所以我和张博去询问了这个人。

我们先给了他一点钱,然后聊了很久。

他很可怜,家里遇到了很多事导致他不得已出来乞讨。

我们跟他聊的时候,他眼里饱含眼泪。

我们听了他的事情后,一直沉浸在悲伤中。

我提出,我们这次出来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多的是一次社会实践,感
受一下别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多聊聊天。

然后,我们逛了西单四周,没有看到一个人。

这时,我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人提出在四处看看,有的提出往下一站。

商量了一阵,大家最后决定再到西单购物中心去看看,没想到,这一片地区这么多的流浪乞讨者。

于是我们们一个一个访问了他们,当然,他们有些人不愿搭理我们,有的我们问了一半问题,他们可能不信任我们,然后以各种理由离开。

到了中午,我们快速吃了饭,下午继续去访谈,直到3点多才采访谈完毕。

这次的流浪乞讨调查,我们收获颇多,知道了生活的不易,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克服了自己的胆怯,脸皮都练厚了,也感受到国家政策的不完善之处。

同时,我们感到自己是幸运的,灾害是无常的,不行的人真的有千千万万种,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生活,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奋斗。

张博:
从这次的流浪乞讨人员问卷调查我了解到了很多这个社会的阴暗面,在我们调查的几名对象中,我记忆尤深的是我们的第一个调查对象,在去往西单的地铁站口,我们遇到了以为老大爷,年纪六旬。

家庭情况是:家中有几个儿子,小儿子出车祸死了,欠了很多债,其他几个儿子不管,债务就落到了老人身上。

老人无工作,只有靠种地还债,但是收入甚少,外出打工无人愿意聘用。

最终他决定到北京来乞讨。

我们见到他时他已经来北京三天了,从他的面容上可以看到这几天都没有睡好,我们询问他住在哪里,他说晚上就露宿街头。

询问
他每天的吃饭,他说在路边买两个饼。

当问及每天的收入时,他说每天就三四十元。

他对我们说等他攒够车费就回老家。

从这个调查对象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现象,从这个老人的描述以及他的一些行为,我觉得他所说的的是真实情况。

我们问及他是否知道救助站可以提供救助时,他说知道,但是那里根本不是说的那样,不会给提供车票,所以他只有自己乞讨。

第二个调查对象是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对老夫妇,老妇人在不停的向路人磕头,她旁边躺着一个老人,盖着被子,我们询问了她一些信息,她说的是老伴儿得了癌症无力医治,家里儿女不管,政府相关部门不管,只有流浪乞讨。

在我们的调查问及到一天的大概收入多少能否满足吃饭问题的时候,旁边躺着的老头坐了起来,老妇人也开始收拾东西,把被子衣服都装进包里,我们说我们是学生做问卷调查的,但是他们还是走了,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与他们所说的情况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在此之前也可能遭受过驱赶。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觉得我们国家在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救助和管理办法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缺陷,相关的文件法规没有落到实处。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刘锋:
仅从北京市而言,在公主坟翠微广场那里乞讨的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最常见的是一个中年人在旁边靠着墙站着,监视着他们利用的孩子们。

这些被他们操纵的儿童的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流浪乞讨儿童的身心健康面临着威胁,身体的健康无法保障,心理健康也因为过早的接触到社会的残酷的一面而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在网络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国现有流浪乞讨儿童100-150万,其中80%有盗窃、抢夺等违法行为,45%的儿童常年以违法行为为生,74.4%的儿童在流浪乞讨两个月后就会出现违法行为。

在城市的繁华街头,随处可见流浪乞讨的儿童,他们大到十三四岁,小到襁褓中的婴儿,而且在繁华地段都会频频出现。

总结起来,这些流浪乞讨的儿童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儿童乞讨,“父母”暗中保护。

这一类应该是所有乞讨的流浪儿童中最多的,经常是乞讨儿童衣着破旧污秽不堪,见到路人不是下跪作揖,就是死缠烂打,紧跟不舍,讨到钱后交给不远处所谓的“父母”,而乞讨儿童稍不专心“工作”,即会遭到“父母”的厉声呵斥,甚至是打骂。

二、残疾儿童沿街乞讨,换取路人怜悯。

此类乞讨儿童也不在少数,在大街上,乞讨儿童将自己残疾的躯体暴露于来往的行人面前,甚至有人故意残害儿童躯体,以换取他人的怜悯。

三、“母亲”怀抱婴儿当街乞讨。

在市区经常可以看到一对母子(或母女)坐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面前放着一个饭缸,面黄肌瘦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等待路人的施舍。

四、未成年儿童跪倒在街头,谎称家里出现灾荒或是有亲属身患绝症,乞求社会给予帮助。

五、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

例如:雇主强制
孩子们为围观群众表演危险动作(如口吞玻璃,光脚踩钉子甚至吞剑等等),而后雇主再向围观的群众收钱。

我个人认为其中大部分儿童是被人利用的“职业乞丐”。

而现在街面上发生的这些事情,却没有一个部门出来干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立法工作的不完善。

尽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但对于限制行为能力及无行为能力的儿童显然不能适用该原则,国家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应实行“主动救助”原则,对不法利用儿童乞讨的人还要主动追究其法律责任。

北京市虽然建立了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但是在未保中心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长期滞留未成年人的户籍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些流浪未成年人,根本找不到他的户籍地,只能滞留在未保中心。

外省市的政策规定,对经过2年以上仍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流浪未成年人,公安机关要按户籍管理有关法规政策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以便于其就学、就业等正常生活。

但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受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长期滞留受助的未成年人身份无法认定,不能取得本市户籍。

最后,大多数这样的孩子有可能就是终身“黑户”了
荣钰:
利用周末时间,我和小组成员们,一同去北京调查流浪乞讨者。

我们把调查地点定在了,北京西单明珠商城和西单大悦城周围,从出发开始就怀着十分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希望遇见流浪乞讨者,一
方面又不希望遇这样的人。

在所有调查的流浪乞讨人中,印象最深的是我采访的一位大娘。

我们是在明珠商城后面的胡同里,发现的这位大娘。

当我们表示希望采访她时,她很激动地向我们诉说她的遭遇,虽然普通话并不标准,但我依旧从断断续续的话语中知道了她的情况。

她的丈夫以为意外去世了,儿子来北京当兵并在北京生活下来,这位大娘来北京投靠儿子却不理不认自己的母亲,这位大娘就此留在了北京流浪。

从大娘的谈话中,我们发现,虽然她居无定所,但西单周围的群众对她很好,她也拿出随身的药品告诉我们,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好,她很知足。

通过这次调查,虽然很幸苦,但是让我知道,调查流浪乞讨并不只是说说而已,想要真正理解流浪乞讨者的生活,只有自己亲身调查过才能清楚。

想要成为一名社工,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参与到社会中才能真正理解成为一名社工的基本。

塔娜:
21世纪,这依然是一个流离失所的年代,“流离失所”是描绘出人类现实处境的尴尬和心灵的扭曲。

这也是一个从物质上、精神上失去家园的世纪;战争和灾荒可以让人流浪、思想和文化也能让人游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了。

有的人大热天在办公室吹吹空调看看报纸就可以过得很安逸;有的人不论是寒
冬酷暑都要从事着繁杂辛苦但工资却不高的工作,他们整天为了生计奔波,但当他们遇到一些生活上的挫折时还是很难应对,这时候他们就很无奈的成为了乞讨者。

无论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还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天桥边,都有着一群人,他们或衣衫褴褛,或身带残疾,或年老体衰,看着他们那被烈日暴晒被寒冬刺骨被虫蚁叮咬被人们践踏的肮脏的身子,他们那常年累月不曾洗过的头发与身体,他们那因被折磨与歧视而迷惘的早已失去了那儿童本该有的快乐与天真的双眼,我们的同情心是否还一如当初?
最近网上热炒的“犀利哥”引起了社会对街头流浪乞讨群体的广泛关注。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乞丐者的行列,他们行走于繁华的街头,晃荡在大学校园周围。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确实是因为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只能通过乞讨的方式向社会求助,但被人操控的职业乞讨者和一些好逸恶劳的人也同样存在。

后者的存在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的问题,同样也削弱了社会大众对那些真正的乞讨人的同情心,使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援助。

如今人们对那些乞丐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避而远之,究竟是什么导致这样难堪的局面?很多职业乞讨者就是利用社会的同情心对大众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欺骗。

态度决定行动,对乞讨者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大家不同的行动,是冷眼旁观是无动于衷还是热忱相助?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觉得我们国家在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救助和管理办法上还是存在着很多缺陷,相关的文件法规没有落到实处。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