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激活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激活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
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就能有利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让教学形式有趣、新颖、生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景”相联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其在第—学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二学段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学习过程看,越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现实生活问题,认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在生活中使用和应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是活生生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从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为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方向,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实例: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搭配”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去快餐店选择饮料和主食这一感兴趣的活
动作为教学的开篇,提出的问题是,你准备怎样搭配呢?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情形?这样,学生把生活中有趣的经历与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容易勾起学生的无意回忆,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氛围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动手操作,活跃课堂教学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同时,《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自己活动,从学具盒(内有许多小棒)中拿出三根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
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
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而在认识正方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
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得出四个角的角度相同……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的角度一样大,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图形的操作,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三、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教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得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特别强烈。
”我们在教学时,不妨给学生多创造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搜集周围的信息,试着根据自己搜集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实践、操作、讨论、解答。
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数感、体验情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绕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绕住乒乓球的线可以量出来,要使绕住乒乓球的线离球表面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长度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
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面实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动口、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了教师给予的答案和设想中相差很大,引起了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强烈求知欲的引领下,在新知
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就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此,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知识,真正实现“我玩我学我快乐”,让快乐伴随数学学习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