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热点问题分析1-3

哲学生活热点问题分析1-3
哲学生活热点问题分析1-3

生活与哲学热点问题分析1

1.材料一: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 0 1 1年9月2 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为了实现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经过精确的论证、计算和实验后,终于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它们构成了载人航天发展的三项基本技术。突破和掌握这一技术是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一开始就拥有走向世界的胸怀。中国的空间站,不仅是中国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会敞开大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提供平台,为世界科学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6分)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中国的空间站,也会敞开大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提供平台,为世界科学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原因。(6分)

2.2011年12月4日,俄罗斯进行了国家杜马选举。根据公布的结果,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赢得238席的多数席位,其他党派赢得少数席位。俄反对派指责选举中有违规和作弊行为,并在5日和6日连续举行了游行示威。

对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美两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5日指责俄国家杜马选举不民主并存在舞弊行为,支持俄反对派举行一系列抗议选举的活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2月9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中方认为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结果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意愿。中方尊重俄罗斯人民的选择,支持俄罗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6分)

3.材料一:2011年,一次次积少成多的“微公益”让每个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普通人开始加入公益事业。“微公益”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做公益,二是鼓励激发人们挖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并且通过自己切实的行动,表达爱心和传递爱心。公益文化的涓涓暖流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被大众认同和追捧。

材料二:有一首歌唱到:“微公益,做不凡,燃烧我们心中的爱,串连爱心,成就梦想。”“每个人的一小步,积累在一起,都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大步”。但同时也要看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结合材料二,说明青年学生怎样在“微公益”活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4、同学们研究发现:我国的种子产业,研发单位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缺乏龙头型的大公司,全国8700多家种子公司中只有10家上市。某高校集中了大部分的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拥有七八位院士的学术资源,但其实际能够应用到田间地头的科研成果却寥寥无几,大多数成果停留在论文上。

请运用《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如何破解上述难题。

5.“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是江苏省委确定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它是在全省范围公开征集的6300多条自投稿件中,经过专家层层遴选、分析论证,最后概括提炼出来的。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以“三创三先”为江苏精神,既富有江苏地域传统特色,又极具现代发展意识。

“三创三先”精神是对“三创”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既反映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要求,又展现了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

请分析材料蕴含的唯物论和认识论道理。

生活与哲学热点问题分析2

1、“十一五”期间,江苏坚持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投入在不断增加,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发展的硕果惠及普通百姓。当前,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江苏正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让普通百姓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经济生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6分)

2、材料一: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顺利升空,为了顺利实现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神舟八号飞船采用了新的太阳能电池片,发电能力提高了50%,飞船的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也进行了改进;实现交会对接的最关键之处是飞船的“零窗口”发射,即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

(1)上述材料蕴涵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6分)

材料二: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材料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6分)

3、材料一:2011年,校车安全事故牵动着公众的神经,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

焦点一:校车资金谁来承担?民众认为,政府投入是关键,企业、个人捐助相结合;

焦点二:校车安全谁来治理?民众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加强立法、执法,各地应立足实际,疏堵结合,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焦点三:校车使用谁来监管?民众认为,教育、公安、质监等部门要明确责任、统筹考虑、协同监管;

针对上述焦点,民众的观点体现了哪些辩证思维方法?

4、有五位同学围绕“当代中学生德育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该课题展开了调研。同学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37%的学生赞同“有钱就能上买天,下买地,中间买空气”的看法。有40%的学生对“花200元为好友过生日请客”表示“可以理解”。41%的学生认为“积极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是“走过场,没有意义的”。

从经济生活角度,结合上述调查信息,说明中学生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5.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于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该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从而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温家宝总理强调,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各地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确定更高的本地扶贫标准。要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并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提高扶贫标准的意义。(6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请结合材料说明。(6分)

生活与哲学热点问题分析3

1.材料一:同学们了解到,N市党委和政府乘东风、抢机遇、抓落实,很快出台了《关于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决定》。文件指出:“要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的不同措施,近期要重点抓好营业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1)试分析N市党委和政府做法的哲学思维

材料二: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1/10。

(2)有人认为,提高扶贫标准,导致贫困人口数量增加,有损国家形象,没有必要。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对这一说法加以评析。(6分)

2.材料一:2011年荧屏可谓是穿越剧“井喷”的一年,穿越剧迎合了人们想逃避现实压力的心理,满足了现代人对于爱情、权势、戏剧性人生等要求,受到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追捧;但也有人对穿越剧随意“改装”历史,思想内涵不高表示担忧。

材料二:有识之士指出,时下泛滥的穿越题材电视剧需要“冷静反思和讨论”。影视创作应该踩着时代的节拍,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改革与发展完美体现。

(1)影视创作要“将改革与发展完美体现”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节的庆祝活动已超越华人的范围,成为吸引不同

族群的大事。同学们了解到:除中国邮政发行了

龙年邮票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的邮

政部门也发行了各自国家的龙年邮票来欢庆春

节。十二生肖,尤其是神秘的“龙”已很难被世

界拒绝。

(2)从材料中提炼出最恰当的文化观点并加以论

美国发行的中国龙年生肖邮票

证,说明此观点中蕴含的哲学道理。(6分)

3、围绕“雷锋精神伴我们成长”的主题进行探究,请你一并参与其中。

沦为孤儿,然而他没有在逆境中沉沦。解放后,他先后加入少先队、共青

团,并成为一名军人和共产党员。他从事的是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

驾驶员等普通而平凡的工作,但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

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

中去”,省吃俭用捐助受灾群众;利用休息时间到车站扶老携幼;出差时,

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但做了好事却从不

留姓名。1962年,22岁的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

该班学生探究的主题蕴含的唯物论道理是什么?材料中雷锋的成长足

迹对你有何辩证法启示?(6分)

4.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道理的?(6分)

生活与哲学热点问题分析1

1、(1)①“经过精确的论证、计算和实验后,终于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

②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分)

③“突破和掌握这一技术对于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了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2分)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经过精确的论证、计算和实验后,掌握了航天发展的三项基本技术,对于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把世界各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都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经济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共同进步。(3分)

②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世界航天事业的一部分,天宫一号的实施,有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突破,同时必将促进世界航天领域的新发展。(3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分)民主选举是当代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而各国又要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方式,美国反对俄罗斯的选举,想用美国选举方式取代之,把特殊性当成普遍性,因而是错误的。(2分)中国的态度,既看到了民主选举的普遍性,又看到了俄罗斯的特殊性,坚持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因而是正确的。(2分)

3、①坚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参与微公益的活动中要处理好个人与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关系。(2分)

②坚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从点滴做起,每个人的一小步,积累在一起,都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大步。(2分)

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燃烧心中的爱,串连爱心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2分)

4、(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分)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2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农业的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2分)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2分)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克服低水平重复现象;(2分)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培育种子产业龙头型的大公司。(2分)重视实践,将学术资源实际应用到田间地头,提高科技转化率。(2分)(考生若回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并加以分析,可得2分,本小题得分不超过6分)

5、(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新时期江苏精神立足本省实际,是推进“两个率先”的宝贵精神财富。(2分)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孕育铸造了新时期江苏精神。(2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三创”到新时期江苏精神,表明了认识是不断发展的。(2分)

生活与哲学热点问题分析2

1、经济生活: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够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分)

生活与哲学: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分)

2、

3、①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解决校车资金既要考虑政府投入这个重点(重点论),又要坚持社会各界捐助相结合(两点论)。(2分)

②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解决校车安全,既要考虑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考虑各地的特殊情况(也可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分)

③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校车安全,各部门应统筹考虑、协同监管。(也可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分)

4、①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在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对于金钱我们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有度。(2分)

②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分)

③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2分)

5、 (1)①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扶贫标准意味着直接改善低收人人群的生活,让更多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分)②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公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2分)③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既改善民生,。又刺激消费,对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发挥助推作用。(2分)

(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央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提高扶贫标准。(2分)②主次矛盾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又要选择其中的重点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分)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各地区可以在中央确定的扶贫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确定更高的本地扶贫标准。扶贫攻坚可以率先进行试点再推广。(2分)

生活与哲学热点问题分析3

1、(1)①矛盾有主次之分,必须着重解决主要矛盾。近期重点抓好营业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说明这一点。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必须“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制定不同措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体现了这一点。

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因此,转企改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⑤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个要点各1分,共5分)

(2)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扶贫标准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3分)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要求我们能够立足整体,重视局部的作用。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3分)(如运用系统要素的关系阐述,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2分)影视创作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尊重历史,同时体现时代精神,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完美体现。(4分)

(2)文化观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分)(只回答出其中一个不给分,没有准确提炼出观点的该题不得分)

论证:

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1分)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春节作为传统民俗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1分)

③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可见,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分)

哲学道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2分)

3、①该班学生探究的主题“雷锋精神伴我们成长”蕴含的唯物论道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分)

②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雷锋通过努力在逆境中奋进,在平凡中显伟大,启示我们要不断进取,努力成才。(1分)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把握事物的有利联系。雷锋的成长既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1分,运用内外因的关系作答亦可)

④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雷锋正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1分)

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正确面对挫折。雷锋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磨难中不断成长。(1分)

4、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成果,是在实践中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而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2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明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2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党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要求,表明党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发展真理。(2分)

哲学生活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定边四中第二学期2015届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政治试卷分析 高二政治备课组

2013---2014学年定边四中第二学期2015届高二年 级 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分析 一、总体分析 (一)对试题结构的分析 本次考试范围: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的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量:共2大题,其中单项选择26题,非选择题4题,共40分。(二)试卷整体特点: 整套试卷考虑到知识的覆盖面,每一单元的题量相当,分为26个单项选择题,5道材料分析题。既有客观性试题,也有主观性试题,这样的命题方式从一定意义上避免学生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书本知识,夯实基础。 试卷命题依据教材、贴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书本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哲学生活的基础知识、能力与方法,还适当考查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突显学科主干知识考察。整份试卷的知识覆盖面符合期中考试命题要求,有一定的区分度,又有一定的考试信度,体现试卷的测试功能。 2、注重考查学科基础。结合我校考生情况,考试命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对能力考核渗透到试题的审读、分析、判断、评价及论述的全部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本学科基本的素质要求。目的是强调基础,引导学生守纲固本。 3、围绕重点,重难交织。在试卷的命制过程中充分运用组合选择形式对重难点的考查

二、对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通过对高一年级政治试卷的认真审阅,分析试题、对照参考答案,找出学生答题中的 差距,以下便是分题对其进行评析,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其原因以及探讨如何解决问题 的办法。 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6小题,52分。该大题以哲学生活作为背景材料的有7小题,这样的命题趋向基本符合中学政治学科的特点,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题的总体难度较适中,但由于本届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对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缺乏必要的记忆和理解,造成学生的错误集中在第7、8、13、22、26小题上,另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透也是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本大题抽样平均得分23分,难度系数0.6左右。 第二大题为非选择题,共5题,以下就每小题的答题情况作具体分析: 第31题为基础题,绝大部分学生回答尚可,说明了学生对教材这部分内容记忆较为清晰。答题形式较为合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做到回答有针对性,层次较为清楚,条理较为清晰,能按要点答题,且有适当的展开。该题总分10分,学生试卷得分在3至6分范围内,得分率一般,有一部分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存在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体现出基础知识薄弱。 第32题为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总分10分,在答卷情况看,回答该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回答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对于第二要点如何理性网购回答的不够理想,本题的平均得分在3至5分左右,得分相对较低,体现出学生对课本的熟悉掌握较差。。 第33题满分10分,考察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一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明确表述,出现条理不清晰,逻辑性不强,语言表达随意性较大,不能很好地运用政治学科的一些专业术语回答问题等现象,只有20%以下的学生语言表述较准确,思路清晰。因此,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从得分情况看,该题大多数学生得分在2-4分左右,无法灵活应用知识。 第34题满分10分,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大多数在4至6分左右,,学生只要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基础知识,就能较好地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打好基础尤为必要。 三,存在的问题 1、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如选择题第16题反映出学生概念混乱,这些教材的基本知 识点学生仍不能顺利理清。 2、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差。如选择题第7题学生不能分析唯物论包含的知识。 3、不会答题,答题规范欠缺,随意性强。有学生答题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缺乏层次, 语言逻辑性差,不分段,没有序号;不懂政治术语的运用,口语化严重,错别字多。或只有 理论没有材料,或只有材料没有理论,不能做到理论与材料一一对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哲学案例分析

哲学案例分析 【寓言典故】愚公移山 北山有位愚公,年已九十,立志要把阻挡门前交通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率领子孙开山垦壤,用锹挖、用肩挑,用箕畚运到别处去,一年往返一次。智叟劝他不要白费劲。愚公说:“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平吗?”愚公的这种干劲,感动了上帝。上帝就命令神把两座山搬走了。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 [简要分析]这个故事的本意在于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我们深为愚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也不免要问:“为什么一定要用锹挖、用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用现代化的机器和运输工具呢?”因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其手段是客观的: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寓言典故】马价十倍 有人牵着一匹骏马在集市上卖,整整站了三个早上,连上来问个价钱的人也没有。这人便去求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卖了三天都没人要。麻烦您老帮个忙,只消在我的马旁边站一站,看一看就行了。小人定有酬谢。”伯乐就踱到集市上,在经过马身边时瞟了两眼,又回头看了一下。人们听说了,蜂涌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马价立刻提高了十倍。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 [简要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客观物质性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卖马人为什么要去求助于伯乐呢?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伯乐的活动来提高马的知名度,从而顺利的把马卖出去。这正说明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寓言典故】秀才断事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一百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一百亩田,我就养一万只鸭,吃尽你的稻子。”于是两人争吵不休,便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扭打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秀才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教学内容]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幼师《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杨晓丽考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青年学生应当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要做到知行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制订一份科学可行的行动计划,以计划落实来保障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计划内容: (1)分析自己现有条件,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对自己形成正确判断。 (2)确定发展目标。 (3)制订详实行动计划。 (4)认真落实行动计划。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后,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的内涵,更要帮助学生自觉运用哲学来指导行动。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学生的素质,透视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本次考试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写出基本合格的文章 学生大多行文顺利,完成了600字左右的文章。由此可见平时教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学抓得比较紧。 二、缺乏应变能力 从试卷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对试题的变通能力。部分学生在抄书上的知识点太多,而自己的特点、目标含糊不清,将课本知识用到具体的环境就茫然。 三、表达能力还需提高 部分学生能写出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的文章,但是多数学生文章内容较为平淡,或者把以前课文案例硬搬上试卷,这说明学生思路还不开阔,想象能力不强。

四、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 从答题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卷面整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开始填写姓名、学校就潦草,这说明平时就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今后的教学建议 一、回归教材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须回归教材。不仅要让学生熟悉考点,还要让学生熟悉、明确教材对这些知识、原理的阐述、例证,对课本上出现过的小探究,都要让学生在头脑中过一篇。回归教材,必须下真功夫,切忌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 二、整理和归纳 要高度重视对教材的整合和概括,构建知识树,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以热点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整理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规范化训练 规范化训练,是逢考必讲的老问题,但从答题的情况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各校要高度重视,强力行动,务求实效。 四、调适心态 师生双方都要调适好心态,过于消极、悲观、焦虑、亢奋、埋怨不利于水平的正常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高中思想政治_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联系实际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雾霾的成因及其危害。

教师:关于雾霾,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定的了解,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请同学们简单交流一下“你所了解的雾霾”。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雾霾的剖析来探究联系的含义及特征。 (二)【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请思考,为什么雾霾成为年度热议话题?它与我们的生产活动有联系吗(自主思考)?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师: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联系?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 教师:联系的普遍性具体怎么理解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探究活动二:雾霾是怎样产生的?在雾霾面前,人们真的只能望“霾”兴叹吗?我们该如何做?(同桌交流) 学生:(略)

生活中的哲学实例分析

生活中的哲学实例分析 2012-03-29 09:01:30 来源:华大学习网评论:0点击:181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0 一、驯狼牧羊 美国动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氯化钠药片塞进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后短时间内消化不良,呕吐不止,十分痛苦。尝到了苦头的狼从此对肉羊倒了胃口,改食其它肉类。由于母狼吃什么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么食物的味道,而狼一旦改变了食性,还会影响到幼狼。在狼改变了食性后,动物学家对其进行驯化,用于看守羊群。狼体力好,善于奔跑,忠于职守,能毫不犹豫地撵回失散的羊。羊见了狼,犹如老鼠见了猫,会乖乖的听从狼的摆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动物,驯狼牧羊也就间接的保护了森林、草原,有利于生态平衡。 分析:这一事例说明—— 1、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认识和利用规律。动物学家认识了狼的食性规律,便着手改变狼的食性,进而对其进行训练,使狼从吃羊到牧羊。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表现。 2⒘?凳强凸鄣模??丝梢愿?菔挛锏墓逃辛?担?谋涫挛锏淖刺???⑿碌木咛辶?怠6?镅Ъ彝ü?谋淅堑氖承裕?估怯沙匝蚋奈?蕴锸蟮扔泻Χ?铮?吞逑至苏庖坏恪?br /> 3、科学实验作为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能够提高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 二、三个火堆 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

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检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都被陆续冻死在了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灭。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拣柴,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 分析: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当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如同第三个火堆,第三个群体发挥了优化组合的优势,他们在处理取暖与捡柴的矛盾时,采取了轮流制度,一半儿取暖,一半儿捡柴,既照顾了整体利益,又兼顾了个体利益,既考虑了长远利益,又照顾了眼前利益,他们办事情选择了最佳方案,实现了最优目标(让火与生命延续到第二年春天),他们的聪明之举不得不令人叹服!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像第一、第二火堆和群体,他们要么只顾取暖,无人拣柴,要么只只拣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种情况,对延续火与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终都导致了可悲的下场! 2、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满足。如果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就是割裂了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像第一个群体,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拣柴,只求索取,不想贡献,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而第二个群体,只知拣柴,:不知烤火,只讲贡献,不谈索取,同样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两个群体的错误作法均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三个群体,即讲贡献又讲索取,恰当地处理好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难怪他们的生命与火能延续到次年春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 单位: 姓名: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生在完成复习预习学案后,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和探究材料,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判断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形态的判断。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理解它对以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对于这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下一阶段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2、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于哲学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四、教学环境与准备 授课地点是多媒体功能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投影仪,学习网站,案例素材等。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用马克思三大原理看生活中的事例(汇编)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用马克思三大规律品生活 一提起“哲学”,人们觉得似乎距我很遥远,也难怪,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真的令人眼花缭乱。搅得那颗原本质朴的真心,似真非真了,哲学家感到了困惑,而那些众多的疑问似乎在说:“哲学吗,不知何来之怪物?”。听到这些,哲学家摇着脑袋扪心自问:难道哲学是海外来客吗?搞了数千年的东西怎么成了怪物呢?迷茫和困惑似乎在告诉人们,哲学刚在混沌中诞生,哲学家就是那诞生的婴儿。要想正本清源还“哲学”以本来面目,襁褓中的婴儿似乎早熟了许多,他发现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它以不可争的的事实告诉每一个人如何去思,如何去做。不是这样吗? 其实我们思考问题,办每件事,都想达到完美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在运用哲学上的认知观和方法论。 知道这些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将理论具体化、简单化。毛泽东在这方面可称得上是全能的大师。搞社会主义,前人研究了一百多年,只有马克思才系统的总结了一套革命理论。拿到中国来完全对号入座,那是机械的教条主义。陈独秀吃的就是这个亏。然毛泽东通晓中国历史体察民情,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上,知国情、知自己、知国民党、知民众。这几个“知”字,正好是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则,针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半封建、半殖民地,敌强我弱,要将无产阶级的理论变成现实,最重要的就是客观的分析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用自己的长处克制敌人的短处,这样革命才不至于空谈。结合革命理论,具体化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上,那样,理论也就成了具体的生活常识,谁都能看的懂,也会用,这样胜利就有了起码的保证了 回想一下我们几十岁的生涯,其实也是从生活到工作很多地方结合自我实际走过来的,只是在每个细节上,过多的认识了自己的优点,忽略了或少看了他人的优点,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己是一盏明灯,总想照亮他人,却忘了我以外的东西闪光的地方很耀眼。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只知自己,不知他人。我们虽然不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厮杀,但人生之路也到处充满了火药味,兵法上说,知自己,知对方,才能百战不殆,联系到我们的人生,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地步,正是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结果。 马克思理论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以实际作依托,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参加一项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组织、同学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

政治试卷分析58384

政治试卷分析 高三政治组 一、试卷总体分析 1.考试内容。本次考试的知识范围是高中政治四本必修课程,选择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大部分知识点和当前主要的知识背景。问答题主要涉及到经济生活中的财政政策、公平与效率、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政治生活中的国际关系、政府,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哲学中的唯物论、认识罗等知识点。时政背景主要是涉及到中印关系、山东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制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等。总体来看,考查知识点多,分散,背景新颖,阅读分析量大,符合高考的特点。 2.试题特点。(1)选择题注重了对各课知识的普遍考查,突出了“全面性”,体现了第一轮复习“全面、完整把握基础知识”的特点和要求。(2)结合时事热点来考查,突出“四种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综合。有六道题兼跨两课,体现了第一轮复习在全面巩固基础知识之上的稍稍拔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3)选择题中的组合选择题数量多,而且设问方式“归纳类”过多,没有“演绎类”,导致试题难度有点大,对应届学生来说难度有点过大。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1.选择题部分。学生的错题集中在:第10、12、15、17、21、24题等题目上,从出错原因看:(1)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复习中存在盲区。(2)知识不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 2.非选择题部分。(1)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形成体系,对知识的系统把握不够,以至于答题时联系不到相应的理论,或者答非所问,难以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突出表现是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知识相互混淆以及和哲学常识混淆。 (2)主观题答题时的能力意识和能力差:特别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各自要求的规范性、一般性要求在答案中反映不出来。 (3)非智力因素导致学生失分。①看不清设问要求的知识范围。如第27题第(3)问,将“政治学道理”忽略了,答成“经济学道理”。第26题第(2)问,将“政治常识”错答成“经济常识”。②题型上失误。如第28题第(1)问“正确性”答成“意义型”或“体现型”。③个别学生的主观题卷面意识不强,书写比较零乱。 (4)很多学生的市政背景知识积累少,无法全面理解时政材料背景,直接影响答题。能力较差。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要在第二论复习中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注重在中观和宏观上的把握,在体系中强化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力争消灭知识盲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综合探究课中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活处处有哲学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实践新课标的今天,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在综合探究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可见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综合探究课正是这一核心任务的具体实践。 一、探究设计思路 综合探究课是本次课改新增设的内容,它的设立体现了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理念。综合探究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采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拓展本单元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参与实践的能力。由于它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切身体会来获得的,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融为一

体,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体验情感,形成态度,体现价值观。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为“走进哲学问辩人 生”。学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后,对“哲学与我们生活是什么关系?”“学习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模糊认识,影响着学生对哲学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为此课堂教学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并把探究课题确定为:“生活处处有哲学”。通过探究活动将有助于澄清这些模糊认识,帮助学生认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息息关系。 哲学第一单元探究课整体设计思路是: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社会调查、上网、阅读有关材料等途径搜集材料:如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小故事、成语等,然后合作探究,筛选材料,撰写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在课堂上交流,再由学生评议,老师总结提升,使学生能通过感性材料的学习,深刻地理解理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体现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探究课的教学特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因此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围绕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展开。“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个探究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把握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确信哲学对人生的指导功能,自觉追求智慧,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017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文综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一) 合肥七中程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注重基础、导向明确,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试卷命题取材丰富,考查有新意,时代特征鲜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考点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来说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试题结构稳中有变,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今年文综全国I卷的政治选择题仍然是12题至23题,共12道。非选择题结构有所变动,题号由以往38题2小题和39题3小题调整为:38题考查经济生活(14分);39题考查政治生活(12分);40题第1小题考查文化生活(10分),第2小题考查生活与哲学(12分),第3小题开放性试题“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试题结构编排有所更新,但考查范围和分值依然保持原有模式。 试卷回避“偏”“繁”“旧”知识点,坚持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考试范围的规范性相结合。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但又不失考查深度。试卷集中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体现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高度关注。例如,没有出现令大多考生焦虑的计算题,考查了曲线题,但要求学生对互补品和需求曲线的相关知识综合掌握。

二、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优势。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塑造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出解释为背景,请学生分析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本题通过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国家意识,学科特色得到鲜明体现。 试卷还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生动的案例把传统文化具体化,引导考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19题以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设置情境考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40题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背景,让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些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果,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试题中还隐含众多的公平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主流价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贯彻高考改革理念,深化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精选题材构建问题情境,强化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学科素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八大原理 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