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饮学说
痰饮学说是阐述痰饮产生的原因、致病机理及其辨证论治的学说。痰饮是体内津液结聚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稠浊者为痰,其质清稀者为饮。由于痰和饮的性质相同而又常合而为病,所以常痰饮并称。痰饮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引起病变的致病因素。
《中医内科学》教材则分为痰证、饮证。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调,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症。分有形、无形两类。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从症测知。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这一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在理论上和临床治疗上都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众多方面,并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中有特点的组成部分。
一.痰饮的产生
人体水湿津液代谢生理:《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腕,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痰的发生
文献:
历代医家论述很多,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清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对痰的发生归结到肺、脾、肾三脏。
“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痰之来也,多由于肺”“痰之本也,多在于肾”。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中说:“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2.饮的发生
文献:《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饮发中满”。
宋代陈言、明代张景岳认为,饮的发生是由于外受寒湿,内伤水饮,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以致水液聚积而成。
3.痰与饮之区别
痰与饮虽然均为外感六淫或饮食失节,内则脾、肺、肾三脏失常,水液结聚而成,但痰与饮有许多明显的区别。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痰饮》中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益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二.痰饮致病的机理
1.肺为贮痰之器说(窠囊说)
“脾之湿热,胃之壮火,交煽而互蒸,结为浊痰,溢出上窍,久久不散,透出肺膜,结为窠囊”(喻昌《寓意草》)。
2.脾为生痰之源说
李用粹《证治汇补》:“脾肺二家,往往病则俱病者,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脏气恒相通也。”
3.百病皆由痰作祟说
痰浊随气升降,流行于人体脏腑各处而造成种种病变。故清代医家汪昂曰“百病皆由痰作祟”。
4.三焦气塞聚成痰饮说
“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积,不得宣行,聚成痰饮”。明朱啸《圣济总录》 5.痰瘀相关说
《丹溪心法·痰饮》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明代医家罗赤诚《医学粹言》“瘀血挟痰”。
三.痰饮的辨证
(一)痰病辨证
1.辨痰的六淫属性:
①风痰
表现为眩晕,恶心欲吐,咳出的痰量多,呈泡沫状,有时喉中痰声漉漉,四肢麻木,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浮弦。本证以体胖者居多,有时发生癫痫、抽搐、中风及瘫痪等证。古代医家认为风痰多见奇证。
②热痰
表现为咯痰黄而粘稠,有痰块,面赤烦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洪滑或滑数。另外,痰火一证是因痰火扰乱神明,而导致病人狂躁或神昏谵语。
③湿痰
痰色白而稀粘,量多易于咯出,可伴有胸皖闷,食欲不振,疲乏嗜卧,大便稀溏等,舌苔厚腻,脉缓滑。
④寒痰
痰色白而清稀,形寒伯冷,背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
⑤燥痰
痰量极少,粘稠而不易咯出,痰唾如线或如小珠或如胶漆,间带血丝,口于稠燥而痒,或表现为干咳无痰。有的伴有低热,尿黄或短赤;舌苔干燥少津。脉滑数或细而涩。
另外,还有气(郁)痰,其常结于咽喉,而有异物感,咯吐不出,咽吞不下,伴有胸脯痞满,此即“梅核气”;食痰,其表现为痰多而粘,如桃胶、蚬肉之状,伴有胸腹胀闷不安,苔腻脉滑;酒痰,则因酒积而生痰,表现为痰量多而粘腻,痰唾呕恶,清晨多咳嗽,苔腻或黄赋,脉滑。
2.辨痰的五脏所属:
①痰在肺的主要证候
咯痰,痰色白或黄,清稀或粘稠,易咯出或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或吐浊唾液沫,或稠而带绿,或如煤炱、桃胶、破絮等等不同。引起的病有咳嗽、哮喘、喉风、梅核气、肺痈、肺痿、肺痨等。
②痰在心的主要证候
心悸、神昏、狂乱、谵语、痴呆、胸背彻痛、梦幻怪异等。引起的病有心悸、心痛、癫痫、癫狂、胸痹和温病痰热蒙蔽心包等。
③痰在脾的主要证候
吞酸、嘈杂、痞满、心下如停冰雪,或吐冷涎绿水,背冷如掌大等。引起的病有呕吐、噎膈、疟疾、肥胖等。
④痰在肝的主要证候
胁肋胀满,头昏眼花,口眼歪斜或颠动,肢体麻木或瘫痪,或痰涎挟肝气上冲,或自觉胸腹间有二气交扭,时时如烟上熏,顿觉头面烘热等。引起的病有中风、癫痫、痰厥、眩晕等。
⑤痰在肾的主要证候
腰痛冷重,或脊中一点冷冰而痛,,眼眶发黑,男子精冷,女子宫寒等。引起的病有遗
精、阳痿、经闭、不孕、带下等。
3.痰阻经络:
①痰阻肌腠
遍身皮下可触及大小不等的颗粒或绵软肿块,不红肿、不痛痒、不化脓,甚则肌肤顽麻,经久不消。
②痰流肢体
初起局部麻木冷痛,逐渐则痛不可忍,可腰膝或腿胯不能转例屈伸,重着不移,甚则成为“肋骨流痰”(附骨疽)。
③痰逆癫顶
头目眩晕、偏正头痛、口眼歪斜、头发脱落等。若胆胃郁热生痰,随经上逆,干扰清阳,则见眩晕、口苦耳鸣,虚烦不眠、惊悸多梦;若风痰上冲头则偏头痛,或一侧面瘫,或口眼抽动,且反复发作;若寒痰上攻,头脑冷痛,虽炎夏也容重棉包裹,喜温而恶寒,痛剧时常欲敲击。
④痰结胸胁
有结在胸膈者,有旁积季胁者,有阻滞乳房者。如结胸、痃癖、乳核(乳病或痰核)等。
④痰伏筋骨
痰涎内注筋骨,或腰酸重。逐渐漫肿,皮色不变,甚则游走肿痛;若下肢局部麻木冷痛,日久不已,亦不化脓(贴骨流痰);或关节冷痛肿大,腿胫肌肉消瘦(鹤膝风);或下肢厥冷,皮肤黯黑,痛如火烙(脱疽)。
(二)饮病辨证
笔者根据临床体会,饮病辨证主要辨病位。
1.饮留胃肠(痰饮):
各种疾病尤其慢性疾病出现胸腔、心包、腹腔积液,胃肠积液(X线透视可见液平面)。
患者由体胖逐渐消瘦,胸腔胀满,饮食减少,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饮,皖腹寒冷,背心一片常为冰凉,头昏目眩,大便多溏薄,或兼有咳嗽、心悸。舌苔白腻或灰腻,脉弦或弦滑。
2.饮聚胸胁(悬饮):
多见急性疾病如胸膜炎、气胸血胸、急性心内膜炎导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患者证见胸胁疼痛,咳嗽,呼吸时疼痛加剧,翻身时牵引作痛,肋间饱满,呼吸气促,喜例卧,舌苔白滑,脉沉弦。
3.饮溢四肢(溢饮):
粘液性水肿,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出现的四肢浮肿。
患者证见身体疼痛且重,四肢浮肿,恶寒,当出汗时不出汗,口不渴,有时伴有咳喘,痰多白沫,干呕。舌苔白,脉弦紧。
4.饮聚膈上(支饮):
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并感染炎症渗出。
患者咳逆喘息,面浮肢肿,眩晕,痰多色白。遇寒即发,历年不愈。舌苔白腻,脉弦滑。
5.水气凌心:
尿毒症血液中尿素氮、肌酐数值高于正常值一倍以上者;肺心病、风心病、妊娠中毒症导致急性心衰。
患者证见心中悸动,心下坚满,胸中痞闷,背部恶寒,短气不得卧,舌白滑,脉沉弦。
四.痰饮的论治
(一)论治原则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